薛枫;吴伟翔;路敬叶;陈齐鸣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 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 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作者:郑园园;张辉;楚坤义;杨素君;李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卒中后颤证,与西医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 ,VP)诊断相符,即脑血管病引起的一类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VP患者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极具意义。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脾肾阳虚,血瘀动风”为卒中后颤证主要病机,临床采用温阳逐瘀,定风止颤之法治疗本病,颇获效验,特记录卒中后颤证验案1则,以期同道指正。
作者:张秀敏;王雅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71例有15年周期性瘫痪病史的患者,根据既往多次发作时的血钾检查结果,分为低钾型和正常血钾型,观察两组在近5年内发生心房颤动数;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根据血镁检查结果分为低镁亚组和正常血镁亚组。观察两组在近5年内发生心房颤动数。结果低钾型和正常血钾型两组周期性瘫痪患者近5年房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95,P>0.05);低镁亚组和正常血镁亚组两组周期性瘫痪患者近5年房颤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47,P<0.05)。结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中伴有低镁者,更易发生心房颤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是否较正常人容易发生心房颤动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来研究。
作者:邹晓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出血性中风以“瘀血阻滞、脉道不利”为基础,在“血溢脑脉之外”后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过程,而瘀血作为基本病机却贯穿始终,成为决定病情发展的关键。西医对脑出血病理过程的认识与中医一致,同样把消除血肿作为治疗的重点。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临床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尚存在顾虑。本研究分别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就脑出血应用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展开分析,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国超;张根明;罗瑜瑞;杨美莲;陈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内皮祖细胞(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表明它和导致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并发现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生以后,EPCs的移植或者动员可以促进脑缺血区域血管新生,并对神经发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魏文亭;姜亚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枣仁安神胶囊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血压及失眠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60例50岁~80岁高血压伴失眠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枣仁安神胶囊合用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仅采用左旋氨氯地平,两组皆服药8周。服药结束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睡眠改善程度及坐位血压评判疗效。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 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时间增长,血压也有明显改善,各指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枣仁安神胶囊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能延长其睡眠时长,改善失眠症状,提高降压药对高血压的疗效。
作者:张美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及主要代谢产物的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临床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8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基本信息、药效学相关指标和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的分析,运用 SPSS17.0对数据处理。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水杨酸血药浓度较非阿司匹林抵抗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脉络证型是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证型,且阿司匹林的药效较其他中医证型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杨酸血药浓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血瘀脉络证患者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且阿司匹林的药效较差。
作者:沈乐;陈建东;孙伟新;陈晓虎;俞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高压氧在中暑昏迷患者脑神经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暑昏迷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及清醒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 GCS评分、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静联合高压氧可快速降低中暑昏迷患者的体温,明显缩短中暑昏迷患者的昏迷时间,对中暑昏迷患者有退热及促醒作用,有利于中暑昏迷患者脑功能的康复。
作者:薛枫;吴伟翔;路敬叶;陈齐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病毒性脑膜炎100例、化脓性脑膜炎90例作为对照。观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患者均根据初治与复治情况采用抗结核治疗,跟踪随访(12~18)个月,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抗结核药物方案、初治与复治、鞘内注药与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腺苷脱氨酶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结果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年龄、疾病分期、初治与复治、鞘内注药与否方面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腺苷脱氨酶活力均存在异常变化,有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确诊或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均应早期、合理、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早期、规律的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张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 C与抗α1受体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高血压病合并ACS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10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患者及门诊体检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合并 ACS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α1受体抗体、胱抑素 C、高密度脂蛋、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等。结果高血压合并 ACS组血清中抗血管紧张素Ⅱα1抗体阳性率、胱抑素 C分别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 ACS组中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阳性者胱抑素 C水平与阴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高血压组中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阳性者胱抑素 C水平与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胱抑素 C在高血压病合并 ACS、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间存在差异,提示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胱抑素 C和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王旭玲;王敬萍;闫建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相关指标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血浆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和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 NT proBNP和血清 H 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舒缩功能,降低血浆 NT proBNP和 H FABP水平。
作者:李蓉;吴泰蓉;朱灿宏;黄根牙;彭良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700例24 h动态心电图报告,分析频发期前收缩与 ST段下移的相关性。方法用 SPSS统计软件,分析700例患者24h心电图报告,统计频发期前收缩与ST段下移相关性的卡方值、P值及列联系数。结果检测到结果为:χ2=4.330,P=0.037,列联系数=0.078。结论频发期前收缩与 ST段下移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
作者:王丽婷;陈守强;左瑶瑶;李清秀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逐渐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许多相关研究已表明,CHD传统危险因素对不同民族CHD发病率、病死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之一,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及遗传、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民族 CHD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亦有所不同。现就不同民族女性 CHD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古丽葛娜·萨吾尔;于明江·木拉提;米孜古丽·艾尼娃;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该病的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近5年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梁妮;何青;刘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乳酸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诊断为癫痫持续状态患儿20例,男4例,女16例,发病年龄小7月龄,大10岁,收集临床表现、既往史、发病时的发作形式、发作频率、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 CT或头颅核磁)、脑脊液结果、血常规及血生化结果、发作间期的脑电图。结果临床表现:发热14例,咳嗽12例,腹泻8例,头痛1例,呕吐8例。发作间期的脑电图:13例正常,4例患儿脑电图异常:1例背景节律明显变慢,1例双侧额区棘慢波不同步发放,1例左侧前中颞区棘慢波发放,1例睡眠期偶见一次双侧顶区阵发高波幅棘慢波。脑脊液乳酸低0.18 mmol/L,高2.2 mmol/L,中位数1.39 mmol/L。结论儿童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脑脊液乳酸没有明显增高,提示随着发作的缓解,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没有受到损伤。
作者:李朝阳;李春花;孙浩;贾利芳;韩虹;燕美琴;李海;靳华;武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体表定位电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0例患者分为头电针组、头针组,每组30例。头电针组给予针刺解剖定位 broca区配合电针治疗,头针组给予针刺优势半球头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电针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头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程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定位电头针能明显改善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作者:江玉娟;项蓉;鞠海燕;杨玉霞;张艳春;左炳芳;刘翠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中风患者血压下降和昼夜变化的影响。方法162例急性中风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并接受氨氯地平与氯沙坦治疗。考察觉醒中、睡眠中和睡醒前血压下降平均值,评估两种药物降压效果。结果共有155例患者入选。意向性分析中,氨氯地平组患者收缩压降压值为(14.82±11.71)mmHg,氯沙坦组为(13.11±12.69)mmHg,氨氯地平优于氯沙坦(平均差异1.71 mmHg)。在符合方案集分析中,氨氯地平组与氯沙坦组降压值分别为(16.06±11.33)mmHg和(17.17±11.85)mmHg;平均差异为-1.11 mmHg,没有明显区别。氨氯地平比氯沙坦更具减轻血压波动的趋势,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结论氨氯地平可以降低高血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压波动程度,减少患者中风的发生。
作者:陈君;张郁青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 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 MSCTA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7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壁冠状动脉的分布、位置、长度及其埋藏深度等影像特征,并比较完全肌桥组与不完全肌桥组临床胸痛症状发生的概率。结果壁冠状动脉常发生于左冠前降支中段,其 MSCTA检出率为15.2%(79/520),其中62.2%为不完全肌桥,37.8%为完全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2.6±5.0)mm,埋藏深度为(2.8±1.2)mm,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69)。结论 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分布及形态特征。
作者:田希存;任华;李春志;张海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CHF)临床具有确切疗效,在防治 CHF 发生和发展中的信号通路主要有转化生长因子6(TGF β)Smads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生;PI 3K/AKT、JAK STAT和核转录因子κB(NF 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和心肌细胞肥大,延缓心室重构;AMPK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紊乱,抑制代谢重构的发生;CaN信号途径,改善心功能和抑制心肌纤维化等,以延缓心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防治心力衰竭。实验表明中医药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调节信号通路的表达,防治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彩红;王永刚;罗文平;于远望;韩曼;钟伟;齐婧;尚俊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胱抑素 C(Cys 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4月收治的133例住院且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对患者的 Cys C血清浓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成低浓度组(70例)及正常浓度组(63例),另将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外周血的 Cys C与 Hcy浓度,冠状动脉病变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低浓度组Cys C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Hcy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的 Cys C浓度明显低于正常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3支病变,而且其 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正常浓度组(P<0.01)。血清 Cys C浓度与 Gensini积分之间为负相关关系(r=-0.659, P<0.01),血清 Hcy浓度与 Gensini积分之间为正相关关系(r=0.405,P<0.01)。结论检测 Cys C与 Hcy浓度可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为临床开展危险分层与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丰庆春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