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张剑;张伟;马波江;叶生明;韩建伦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华法林, 抗凝治疗, 安全性
摘要: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组,利伐沙班组20例,口服利伐沙班10 mg 1次/日;华法林组46例,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 INR值在23。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1年,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2例,出血2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3例,出血7例,组间比较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其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预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使用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对正常人冠状静脉窦的初步研究

    目的:使用 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观察正常人冠状静脉窦构型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32名健康成人的冠状静脉窦进行常规探测,观察其二维超声心动图形态、M型超声心动图运动轨迹,测量其收缩末期大内径(CSSD)、舒张早期内径(CS-DD)、心房收缩期内径(CSAD);使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收缩期大流速(CSSVmax)、舒张早期大流速(CSDVmax)、心房收缩期大流速(CSAVmax)、速度时间积分(VTIS、VTID、VTIA)计算回心血流量(MQnet);使用 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获得与 M型超声相同取样线上冠状静脉窦短轴图像,使用轨迹法测量与 M型超声相同时相时冠状静脉窦面积 xCSSA、xCSDA、xCSAA,计算回心血流量(xQnet);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名健康成人冠状静脉窦100%清晰显示,管状开口24名(75%),喇叭状开口8名(25%);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显示大横截面为类圆形12名(37.5%),其他形状20名(62.5%);M型曲线显示收缩期冠状静脉窦向心尖方向运动,舒张期向心底方向运动,大径和大收缩面积出现于收缩末期,小径和小收缩面积出现于心房收缩期;其中 CSSD、CSDD、CSAD、VTIS、VTID、VTIA测值分别为(0.98±0.14)cm、(0.59±0.17)cm、(0.36±0.09)cm、(6.17±1.75) cm、(3.92±1.17)cm、(1.86±0.42)cm;xPlane 多平面成像技术所测冠状静脉窦面积和回心血量明显大于 M 型超声。结论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较传统的 M型超声能更好的评价冠状静脉窦构型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作者:许建萍;王健;郝美芳;王慧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不同民族女性冠心病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逐渐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许多相关研究已表明,CHD传统危险因素对不同民族CHD发病率、病死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之一,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及遗传、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民族 CHD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亦有所不同。现就不同民族女性 CHD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古丽葛娜·萨吾尔;于明江·木拉提;米孜古丽·艾尼娃;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组,利伐沙班组20例,口服利伐沙班10 mg 1次/日;华法林组46例,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 INR值在23。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1年,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2例,出血2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3例,出血7例,组间比较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其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预防。

    作者:张剑;张伟;马波江;叶生明;韩建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稳心颗粒对于心肌缺血性疾病大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于心肌缺血性疾病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用儿茶酚胺类激素(异丙肾上腺激素)进行注射,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将9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和 C组采用以上方法建立动物试验模型,B组作为对照,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C组在已经完成的动物模型后,灌胃给予稳心颗粒。一周以后,对大鼠进行轻度麻醉,分别记录其20 min心电图情况,记录20 min内每只大鼠 ST抬高的大值。记录心电图后,对于每只大鼠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测量血浆中血肌酸激酶(CK)浓度。结果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A组心电图ST段抬高的大值均值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大鼠静脉血肌酸激酶浓度均值、B组与 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在大鼠缺血性心肌病的模型中,具有保护心肌以及减轻心肌缺血坏死的作用。

    作者:向家培;王贤恩;张复贵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低钾周期性瘫痪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研究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71例有15年周期性瘫痪病史的患者,根据既往多次发作时的血钾检查结果,分为低钾型和正常血钾型,观察两组在近5年内发生心房颤动数;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根据血镁检查结果分为低镁亚组和正常血镁亚组。观察两组在近5年内发生心房颤动数。结果低钾型和正常血钾型两组周期性瘫痪患者近5年房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95,P>0.05);低镁亚组和正常血镁亚组两组周期性瘫痪患者近5年房颤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47,P<0.05)。结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中伴有低镁者,更易发生心房颤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是否较正常人容易发生心房颤动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来研究。

    作者:邹晓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多生化指标联合检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究多种生化指标联合检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者粥样斑块是否稳定分为稳定组(95例)及非稳定组(301例),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超敏C 反应蛋白(hs 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9)、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 1)三种指标的浓度。结果与非稳定组相比,稳定组 hs CRP、MMP 9、MCP 1的浓度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00,t=15.609,t=18.396;P均<0.01);三种物质的佳检测浓度分别hs CRP为8.35 mg/L, MCP 1为0.282pg/mL,MMP 9为0.141ng/mL,在佳检测浓度下,稳定组中MMP 9的敏感性33.4%,特异性为86.2%, hs CRP的敏感性92.3%,特异性为77.2%,MCP 1的敏感性44.3%,特异性为75.3%;非稳定组中 MMP 9的敏感性71.3%,特异性为85.6%,hs CRP的敏感性34.6%,特异性为62.3%,MCP 1的敏感性80.2%,特异性为88.9%。以 hs CRP>8.35 mg/L,MCP 1>0.282 pg/mL,MMP 9>0.141 ng/mL为标准诊断稳定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到97.4%、92.9%,非稳定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到94.0%、95.5%。结论 hs CRP、MMP 9、MCP 1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许成岗;武红斌;高俊峰;徐海宁;何文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林慧娟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用药规律的varclus聚类分析

    目的:利用 SAS软件 varclus功能分析林慧娟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林慧娟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105份病例录入验案分析系统,建立频率统计表,导出数据,利用 SAS软件的 varclus功能,对频率>10%的34种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4味中药分为9类:①赤芍,黄芪,麦冬,五味子;②柏子仁,当归,生地,知母;③制首乌,葛根,钩藤,天麻;④白芍,川芎,海风藤,红花,黄连,水蛭;⑤半夏,丹参,瓜蒌,桂枝,枳壳;⑥柴胡,木香,瓦楞子;⑦前胡,延胡索,郁金;⑧炒山药,牡蛎,酸枣仁;⑨黄芩,三七粉。结论通过分析,林教授用药有以下特点:重视气血双调、宽胸化痰,脏腑上重视调肝、理脾、养心,注意调理睡眠,并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灵活选方用药。

    作者:徐亮;陈守强;毕文霞;侯建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FXYD5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中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FXYD基因蛋白是指一类有离子通道或离子通道调节作用的小分子单跨膜蛋白,和钠钾泵(也称 Na+K+ ATP酶,钠钾转运体)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1]。高血压病(primary hypertension,PH)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影响全球近1/3人口的健康,由多种因素导致,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复杂疾病[2],是脑卒中、冠心病、慢性肾脏疾病、栓塞和血管破裂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年超过1000万患者死于与PH相关的疾病[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 disease,AS)是慢性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与 AS关系密切。研究表明,血管重塑(vascular remode-ling,VR)在 PH 及其 AS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FXYD5的表达不仅在调节 Na+ K+ ATP酶分布、钠的重吸收和体液量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应激情况下,如缺血缺氧、内皮细胞损伤等,对内源性的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水平上调,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等血管再生机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4]。本研究就FXYD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中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何思陆;李天资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参芎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AI 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参芎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 1)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1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干预组。检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的 PAI 1含量,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治疗,干预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查 PAI 1含量。结果两组入院时 PAI 1的血清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05);治疗2周后两组复查PAI 1的血清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 P<0.05)。结论参芎注射液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期血清 PAI 1的分子含量,但是对于冠心病患者长期疗效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蒋守涛;黄华;陈蓓蓓;何洪钟;张润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中风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影响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中风患者血压下降和昼夜变化的影响。方法162例急性中风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并接受氨氯地平与氯沙坦治疗。考察觉醒中、睡眠中和睡醒前血压下降平均值,评估两种药物降压效果。结果共有155例患者入选。意向性分析中,氨氯地平组患者收缩压降压值为(14.82±11.71)mmHg,氯沙坦组为(13.11±12.69)mmHg,氨氯地平优于氯沙坦(平均差异1.71 mmHg)。在符合方案集分析中,氨氯地平组与氯沙坦组降压值分别为(16.06±11.33)mmHg和(17.17±11.85)mmHg;平均差异为-1.11 mmHg,没有明显区别。氨氯地平比氯沙坦更具减轻血压波动的趋势,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结论氨氯地平可以降低高血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压波动程度,减少患者中风的发生。

    作者:陈君;张郁青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病毒性脑膜炎100例、化脓性脑膜炎90例作为对照。观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患者均根据初治与复治情况采用抗结核治疗,跟踪随访(12~18)个月,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抗结核药物方案、初治与复治、鞘内注药与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腺苷脱氨酶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结果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年龄、疾病分期、初治与复治、鞘内注药与否方面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腺苷脱氨酶活力均存在异常变化,有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确诊或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均应早期、合理、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早期、规律的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张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在中暑昏迷患者脑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高压氧在中暑昏迷患者脑神经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暑昏迷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及清醒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 GCS评分、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静联合高压氧可快速降低中暑昏迷患者的体温,明显缩短中暑昏迷患者的昏迷时间,对中暑昏迷患者有退热及促醒作用,有利于中暑昏迷患者脑功能的康复。

    作者:薛枫;吴伟翔;路敬叶;陈齐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诊治特点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认识水平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糖尿病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并与无疱疹糖尿病面神经炎者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者神经功能分级和评分量值,均较无疱疹性糖尿病面神经炎者为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量值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率及愈显率分别为28.6%、51.2%与52.4%、77.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者病变较重,恢复功能较无疱疹性面神经炎者差,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作者:谌剑飞;邱明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标准收集不同病因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4周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射血分数(EF)、中医症候的变化情况,以及用药前后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总体疗效、心功能指标、中医症候)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血生化等指标检查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邵雪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枣仁安神胶囊用于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枣仁安神胶囊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血压及失眠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60例50岁~80岁高血压伴失眠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枣仁安神胶囊合用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仅采用左旋氨氯地平,两组皆服药8周。服药结束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睡眠改善程度及坐位血压评判疗效。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 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时间增长,血压也有明显改善,各指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枣仁安神胶囊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能延长其睡眠时长,改善失眠症状,提高降压药对高血压的疗效。

    作者:张美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RNA干扰Bax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 RNA干扰 Bax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和 Bax干扰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梗死大鼠模型,术后假手术组和心梗组心肌内注射脂质体,Bax干扰组心肌注射脂质体与Bax siRNA的混合物。治疗后72 h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分析心肌组织中Bax mRNA和蛋白质水平,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并用 TUNEL染色法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大鼠 Bax mRNA和蛋白质明显增加(P<0.05)。与心梗组比较,Bax干扰组大鼠 Bax mRNA和蛋白质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和 Bax干扰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增加(P<0.05)。与心梗组比较,Bax干扰组大鼠心肌梗死范围明显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和 Bax干扰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5)。与心梗组比较,Bax干扰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 Bax基因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组织中的沉默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对心肌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冠状动脉钙化性中重度狭窄的MSCT与DSA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 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 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作者:郑园园;张辉;楚坤义;杨素君;李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行急诊 PCI治疗的急性 STEMI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术提示血栓积分≥2分的患者行血栓抽吸和 PCI治疗为 A组(65例),CAG术提示血栓积分<2分的患者直接行 PCI治疗为 B组(55例),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心肌染色分级(MBG)、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峰时间、术后2 h心电图 ST段回落≥50%比率、院内死亡率。结果A组 TIMI血流分级、MBG分级高于 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肌酶达峰时间低于 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 LVEF、术后两小时心电图 ST段回落≥50%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高负荷的急性 STEMI急诊 PCI治疗中,能改善急性 STEMI患者的 TIMI血流、MBG分级,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赵祥海;杨松;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6 h内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53例,其中接受 rt PA溶栓治疗的27例患者为溶栓组,不接受溶栓、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的26例患者为非溶栓组。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基线、24 h、7 d、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早期改善及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和12周患者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 h、7 d后,溶栓组 NIHSS改善分值(分别为11.1±10.1和9.0±9.9)与非溶栓组(分别为7.3±6.8和7.1±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分别为25.9%和48.1%)明显优于非溶栓组(均为0,P=0.01)。发病12周,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与非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溶栓组出血转化情况:发病24 h、7 d后,溶栓组(11.1%)均高于非溶栓组(3.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发病12周,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P=0.68)。结论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与非溶栓组比较,有增加出血转化的趋势及减少患者中远期死亡的风险。

    作者:张莉文;徐家立;刘新亚;何冬梅;李冠宇;龚大伟;徐德友;沈华超;郭彦勇;李康睿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头痛灵胶囊联合抗HP感染疗法治疗偏头痛合并HP感染

    目的:探讨头痛灵胶囊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疗法治疗偏头痛 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10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口服镇痛药(尼美舒利)基础上,试验组口服偏头痛灵胶囊、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结果试验组痊愈率70%,显效率20%,有效率8%,无效率2%,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率34%,显效率30%,有效率26%,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灵胶囊联合抗 HP疗法治疗 HP感染偏头痛疗效肯定。

    作者:鲁启洪;刘红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