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增强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陈玲玲;王连生;严士荣;杨波;郝骥

关键词:冠心病, 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灌注延迟增强
摘要:目的:评价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增强(DE MRI)诊断冠心病(CAD)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方法72例临床诊断 CAD病人,进行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DE MRI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左心室心肌节段划分采用17节段法,连续两个心肌节段灌注显像异常作为诊断 CAD的标准,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延迟增强分级标准分为5级,1级~4级作为诊断CAD的标准,以CAG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诊断CAD的金标准。结果72例病人中经 CAG诊断为 CAD 61例,非 CAD 11例;以 CAG结果作为诊断 CAD的金标准,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 CAD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88.5%、63.6%、84.7%;DE MRI诊断 CAD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78.7%、81.8%、79.2%。两种方法诊断 CAD相关性良好。结论99Tcm MIBI SPECT 心肌灌注显像和DE MRI 诊断CAD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二者相关性较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脉血康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脉血康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脉血康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TC、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显著,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药物之一,且具有调整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郑海建;秦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评估 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2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冠脉 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术后 ST段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冠脉 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0%和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国英;孙彦博;李冰;景莉;薛晓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银杏叶滴丸对脑梗死病人p 38活性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银杏叶滴丸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38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银杏叶滴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测定 p38与 p p38的表达。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6.67%,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显效率33.33%,总有效率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p38、p p38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滴丸治疗脑梗死疗效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p38活性有关。

    作者:夏乐敏;费雪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关系。方法选取发病时间在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并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0例)和无斑块组(10例),并将斑块组继续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0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8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 ox LDL水平,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x LDL水平为0.69 mg/L±0.41 mg/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0.37 mg/L±0.3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斑块亚组ox LDL水平为0.77 mg/L±0.38 m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0.51 mg/L±0.3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 ox LDL水平,其可间接反映出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时检测患者血浆 ox LDL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有效预测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情况。

    作者:宋爱霞;刘俊峰;邱波;薛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岩下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随着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等外科手术的开展,岩下窦(IPS)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了解其正常解剖和变异及影像学表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总结相关文献,着重从 IPS的形态、走行、重要毗邻,以及与周围静脉的吻合,特别是与颈内静脉汇合处的分型方面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认识 IPS的影像解剖学表现,提高相关操作的准确性和减少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作者:叶莹莹;张海鹰;马富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气象因素与脑梗死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气象因素与脑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1月—2014年10月全部新发脑梗死病历资料,筛选出现住址为太原市区的病例并寻找其发病高峰。将高峰期病历采用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病因分型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标准分型与同期气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后采用逐步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脑梗死发病存在季节性,春季高发。年发病在4月、5月出现高峰。TOAST亚型中,动脉粥样硬化型与日温差、日平均气压1 d差、日平均相对湿度3 d差、日低气温7 d差呈正相关关系(r=0.485,P<0.01;r=0.284,P<0.05;r=0.291,P<0.05;r=0.406,P<0.01);与日高气温1 d差、日高气温3 d差呈负相关关系(r=-0.377,P<0.05;r=-0.323,P<0.05)。心源性栓塞型与日温差、日平均相对湿度3 d差呈负相关关系(r=-0.363,P<0.01;r=-0.259,P<0.05)。小动脉闭塞型与日高气温1 d差呈正相关关系(r=0.309,P<0.01),与日平均气温、日低气温1 d差、日低气温3 d差呈负相关关系(r=-0.404,P<0.01;r=-0.334,P<0.05;r=-0.278,P<0.05)。OCSP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与日低温度3 d差呈正相关关系(r=0.320,P<0.05),部分前循环梗死与日低气温1 d差呈正相关关系,后循环梗死及腔隙性梗死与各气象因素无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建立预测模型(r=0.261,P<0.05),各亚型模型平均误差率均大于30%。结论气象因素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亚型不同而存在变化;脑梗死发病前的动态气象变化对发病影响更大。

    作者:李景莉;李常新;李景鑫;王瑞;王状状;吴晓巍;安嫆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静息态fMRI低频振荡振幅研究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别采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3例),以及与偏头痛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6名)静息态的全脑功能图像和数据,通过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工具包对比分析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受试者静息态下脑功能区的低频振荡振幅值差异。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偏头痛患者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颞极、右侧颞上回颞极、右侧颞中回、罗兰迪克岛盖、右侧岛叶(P<0.05),其中右侧岛叶、右侧前额叶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相对集中。结论静息态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增强的特征性变化,为从脑功能层面探讨偏头痛的神经机制特点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付彩红;李匡时;刘宏伟;张勇;任毅;谭中建;宁艳哲;邹忆怀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与血浆HCY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48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人群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浆 HCY、血糖、血脂检测,测定24 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收缩压标准差(SSD)、舒张压标准差(DSD)及 HCY、血糖、血脂水平。并根据 HCY水平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 HCY升高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组和不伴 HCY升高的高血压(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3组人群动态血压与HCY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及非 H型高血压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 HCY水平、24 h SBP、24 h DBP、24 h SSD以及24 h DS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 H型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血浆 HCY水平、24 h SSD以及24 h DS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包括 H型高血压和非 H型高血压) SSD与 HCY(P=0.000)、LDL C(P=0.038)呈显著正相关;DSD与HCY(P=0.024)、LDL C(P=0.04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24 h 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标SSD、DSD 与血浆HCY 水平显著正相关。血浆HCY 升高可能是BPV 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商秀洋;石洁;胡元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91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双侧颈动脉无病变或轻度狭窄,58例)和观察组(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70%,3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围术期、术后1年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围术期、术后1年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飞;徐东;张科峰;李洪利;尚学斌;刘燕晖;姚青;杨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脂残余风险和血浆Chemerin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脂残余风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三酰甘油(TG)及血浆 Chemerin与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科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在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的1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所有病人术后口服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均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及复查冠脉造影术前1 d空腹测定血脂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 Chemerin水平。结果再狭窄组和非狭窄组 PCI术前及复查造影前血浆 Chemer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术前再狭窄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血浆 Chemerin与支架再狭窄独立相关,在 LDL C<1.8 mmol/L病人中 TG、HDL C水平与冠脉支架再狭窄独立相关。结论 Chemerin可能在冠脉支架再狭窄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可作为冠脉支架再狭窄的预测因子;血脂残余风险 TG和 HDL C与冠脉支架再狭窄密切相关。

    作者:王秀玲;李振莲;任振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病人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病人的疗效。方法将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并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及既定方案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 SAS和 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可显著改善伴焦虑、抑郁症状冠心病病人的焦虑、抑郁程度,并提高冠心病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黄淑田;张丽君;孙丽丽;田琴琴;王瑞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糖尿病导致部分运动性癫痫发作误诊误治1例

    1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发作性右上肢抽搐10 d 于2014年1月3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0年,血压高达160/100 mmHg,坚持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20 mg,每日2次)降血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30/70 mmHg左右。否认糖尿病病史。2个月前因前交通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院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抽搐,双眼向左侧凝视,持续约1 min 后消失,无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入院前在外院口服中药、加巴喷丁胶囊、丙戊酸镁片等药物抗癫痫治疗,病情无好转。近2d 患者右上肢抽搐症状发作频繁,平均15 min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1 min~2 min,入院时查体:血压120/70 mmHg,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科查体:意识清楚,认知功能正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尿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正常,血糖20.6 mmol/L,血酮体阴性、尿酮体阴性。脑电图:正常范围脑电图。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后段内阴影,多考虑炎性病变。颅脑CT:右侧桥小脑区一类圆形极高密度影,多考虑为术后改变。入院诊断:继发性癫痫、颅内动脉瘤术后、肺炎、高血压病。给予改善循环、抗感染、降血压、抗癫痫及口服降血糖药物等治疗3d 后,病情无好转。入院后第3天复测空腹血糖26.8 mmol/L,立即给予胰岛素静脉输注,血糖下降到13.0 mmol/L以下,抽搐症状消失,停用抗癫痫药物,嘱患者控制饮食,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5 mmol/L~7 mmol/L,随访6个月无类似发作。

    作者:刘吉耀;吕云利;齐丽莎;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增强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增强(DE MRI)诊断冠心病(CAD)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方法72例临床诊断 CAD病人,进行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DE MRI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左心室心肌节段划分采用17节段法,连续两个心肌节段灌注显像异常作为诊断 CAD的标准,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延迟增强分级标准分为5级,1级~4级作为诊断CAD的标准,以CAG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诊断CAD的金标准。结果72例病人中经 CAG诊断为 CAD 61例,非 CAD 11例;以 CAG结果作为诊断 CAD的金标准,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 CAD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88.5%、63.6%、84.7%;DE MRI诊断 CAD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78.7%、81.8%、79.2%。两种方法诊断 CAD相关性良好。结论99Tcm MIBI SPECT 心肌灌注显像和DE MRI 诊断CAD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二者相关性较好。

    作者:陈玲玲;王连生;严士荣;杨波;郝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在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Kil ip I级的病人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将30 mg盐酸法舒地尔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2次;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不加用盐酸法舒地尔。两组均在入院后即刻及之后每隔4 h检验1次肌钙蛋白 I(cTnI),直至 cTnI峰值出现。所有病人入院即刻及1周后检测B型脑钠肽(BNP),待术后1 d及1周后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治疗组的 cTnI峰值为23.62μg/L±14.50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5μg/L±16.2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心脏射血分数、心脏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诊PCI治疗的病人心肌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曲军;王真;王术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替格瑞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进而评价替格瑞洛在急诊 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行 PCI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1 h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口服;对照组术前1 h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术后两组病人均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每日1次。观察时间为7 d,随访30 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2h、2d及7d时血小板聚集率,30d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7 d和3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创意无统计学意义(19.7%比8.7%,P>0.05;32.0%比14.3%,P>0.05);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快、更强,而且在药物停用后,药物效应终止也快。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组没有发生大出血的增加,而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更小。

    作者:马瑞;朱国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现状

    目的:了解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现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 CNKI、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等近10年文献,综合分析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现状。结果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既往多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首次提出于1984年,距今已有30年,但对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研究相对较少,近10年来研究不断深入,但与射血分数降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比,认识仍显不足。结论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手段及用药仍无指南参考,多数药物治疗只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远期预后无影响,确定的证据尚需大样本、硬终点、长随访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提供。

    作者:赵国元;赵志强;毛静远;王贤良;王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T proBNP和TXB2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 proBNP)、血栓素B2(TXB2)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T proBNP、TXB2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 NT proBNP、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血清 NT proBNP、TXB2水平。

    作者:李翔;郑文武;高毅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门诊治疗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16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消渴方加减联合格列齐特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格列齐特治疗。治疗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两年,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戴群;张建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畅心饮对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畅心饮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ACR)、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以及这种保护作用与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关系。方法将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规范西医治疗,治疗组行规范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畅心饮口服。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 Ang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1%,高于对照组的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UACR、AngⅡ水平显著下降(P<0.05),各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 AngⅡ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对已经进行规范西医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畅心饮可进一步改善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控 AngⅡ水平有关。

    作者:郭炜;王肖龙;崔松;金涛;王慧颖;薛金贵;周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气活血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及室颤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药(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及室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另设假手术(只穿线,不结扎)作对照。术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卡托普利组和益气活血组。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片4.39 mg/(kg· d)溶解灌胃;益气活血组给予生脉注射液3.51 mL/(kg· d),血塞通注射液17.54 mg/(kg· d)腹腔注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取材,采用 real time PCR法检测左心室梗死边缘区 Cx4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 Cx43蛋白表达;在体电刺激记录室颤诱发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 Cx43的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和益气活血组 Cx43的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体电刺激室颤诱发率模型组高,卡托普利组和益气活血组的室颤诱发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后室颤的发生,其机制与改善心室 Cx43表达有关。

    作者:吴爱明;娄利霞;张冬梅;柴立民;聂波;赵明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