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杏叶滴丸对脑梗死病人p 38活性的调控作用

夏乐敏;费雪洁

关键词:脑梗死, 银杏叶滴丸,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 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滴丸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38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银杏叶滴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测定 p38与 p p38的表达。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6.67%,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显效率33.33%,总有效率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p38、p p38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滴丸治疗脑梗死疗效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p38活性有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Lp PLA2及YKL 40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 PLA2)及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 40)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6月因胸痛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230例。将 CAG显示为非冠心病者设为对照组共7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6例。采用 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脉病变程度,同时测定3组患者 LP PLA2及血清 YKL 40浓度变化,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 LP PLA2及 YKL 40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Lp PLA2及 YKL 40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Lp PLA2及 YKL 40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变支数相同的患者合并,结果显示:随着病变支数增加,LP PLA2及 YKL 40水平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Lp PLA2及 YKL 40水平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 PLA2及 YKL 40的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侯卫涛;高东来;彭跃华;周俐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91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双侧颈动脉无病变或轻度狭窄,58例)和观察组(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70%,3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围术期、术后1年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围术期、术后1年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飞;徐东;张科峰;李洪利;尚学斌;刘燕晖;姚青;杨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降脂消斑片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降脂消斑片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30例和B组(对照组)30例。A组服用降脂消斑片治疗,每片0.45 g,每次4片,每天3次口服;B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晚上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进行心脏长轴切面18节段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的纵向收缩期应变峰值(LS)参数及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治疗后 B组各节段 STI参数 LS均明显低于 A组(P<0.01);两组治疗后常规超声测量的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Td)、左室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和收缩期末左房内径(LA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消斑片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的疗效优于西医常规(辛伐他汀片)治疗。

    作者:王月爱;阳力;余习蛟;程丑夫;刘芳;周梦红;谭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心房颤动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多发的心律失常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手段不甚理想,其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现代医家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中医证型、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者:俞晓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在此病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以增加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认识和深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脑电图、影像学、脑脊液改变。结果6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无性别差异,脑电图异常率高为85.2%,腰椎穿刺脑脊液异常率为73.7%,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率为53.6%。结论脑电图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很好,病毒性脑炎后4d~7d脑电图阳性率高;对其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尤其对病毒性脑炎继发性癫痫的形成有更好的提示。

    作者:石志杰;孙美珍;程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关系。方法选取发病时间在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并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0例)和无斑块组(10例),并将斑块组继续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0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8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 ox LDL水平,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x LDL水平为0.69 mg/L±0.41 mg/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0.37 mg/L±0.3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斑块亚组ox LDL水平为0.77 mg/L±0.38 m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0.51 mg/L±0.3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 ox LDL水平,其可间接反映出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时检测患者血浆 ox LDL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有效预测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情况。

    作者:宋爱霞;刘俊峰;邱波;薛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静脉输注。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肖展翅;倪小红;李钢;高聚;陈洪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心源性死亡危险度预测的荟萃分析

    目的: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性评价微伏级 T波电交替(MTWA)对心源性死亡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搜索于1990年1月—2015年4月关于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中异常的MTWA对心源性死亡危险度预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应用χ2结合I 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使用倒方差法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MTWA对心源性死亡危险度的预测价值,获得合并效应指标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CI。结果共有4项研究被纳入,总样本量938例。其中163例 MTWA阳性,775例 MTWA阴性。与MTWA阴性的病人相比较,在 MTWA异常的病人中,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危险度增加(HR为9.512,95%CI为4.995~18.113, P<0.001)。结论动态心电图中异常的 MTWA对心源性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朱正庭;张存泰;吕家高;姚济华;周洪莲;余维巍;姚丰;全小庆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评估 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2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冠脉 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术后 ST段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冠脉 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0%和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国英;孙彦博;李冰;景莉;薛晓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T proBNP和TXB2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 proBNP)、血栓素B2(TXB2)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T proBNP、TXB2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 NT proBNP、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血清 NT proBNP、TXB2水平。

    作者:李翔;郑文武;高毅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药降低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C反应蛋白(CR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对近5年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根据胸痹常见中医证素:血瘀、气虚、痰浊、热蕴等,分述中药对CHD患者CRP的降低作用;分析中药对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 CRP的影响及方证对应的必要性。CRP是一个客观的、能较好预测 CHD患者预后并具一定个体化意义的客观指标,中药不同程度降低CHD患者CRP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提示中药制剂能有效改善CHD患者现状及预后,且方证对应更具优势。

    作者:白洋;冯志博;薛莲;白瑞娜;李立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病人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病人的疗效。方法将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并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及既定方案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 SAS和 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可显著改善伴焦虑、抑郁症状冠心病病人的焦虑、抑郁程度,并提高冠心病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黄淑田;张丽君;孙丽丽;田琴琴;王瑞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在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Kil ip I级的病人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将30 mg盐酸法舒地尔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2次;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不加用盐酸法舒地尔。两组均在入院后即刻及之后每隔4 h检验1次肌钙蛋白 I(cTnI),直至 cTnI峰值出现。所有病人入院即刻及1周后检测B型脑钠肽(BNP),待术后1 d及1周后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治疗组的 cTnI峰值为23.62μg/L±14.50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5μg/L±16.2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心脏射血分数、心脏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诊PCI治疗的病人心肌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曲军;王真;王术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与血浆HCY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48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人群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浆 HCY、血糖、血脂检测,测定24 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收缩压标准差(SSD)、舒张压标准差(DSD)及 HCY、血糖、血脂水平。并根据 HCY水平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 HCY升高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组和不伴 HCY升高的高血压(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3组人群动态血压与HCY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及非 H型高血压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 HCY水平、24 h SBP、24 h DBP、24 h SSD以及24 h DS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 H型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血浆 HCY水平、24 h SSD以及24 h DS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包括 H型高血压和非 H型高血压) SSD与 HCY(P=0.000)、LDL C(P=0.038)呈显著正相关;DSD与HCY(P=0.024)、LDL C(P=0.04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24 h 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标SSD、DSD 与血浆HCY 水平显著正相关。血浆HCY 升高可能是BPV 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商秀洋;石洁;胡元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增强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增强(DE MRI)诊断冠心病(CAD)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方法72例临床诊断 CAD病人,进行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DE MRI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左心室心肌节段划分采用17节段法,连续两个心肌节段灌注显像异常作为诊断 CAD的标准,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延迟增强分级标准分为5级,1级~4级作为诊断CAD的标准,以CAG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诊断CAD的金标准。结果72例病人中经 CAG诊断为 CAD 61例,非 CAD 11例;以 CAG结果作为诊断 CAD的金标准,99 Tcm 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 CAD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88.5%、63.6%、84.7%;DE MRI诊断 CAD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是78.7%、81.8%、79.2%。两种方法诊断 CAD相关性良好。结论99Tcm MIBI SPECT 心肌灌注显像和DE MRI 诊断CAD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二者相关性较好。

    作者:陈玲玲;王连生;严士荣;杨波;郝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糖尿病导致部分运动性癫痫发作误诊误治1例

    1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发作性右上肢抽搐10 d 于2014年1月3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0年,血压高达160/100 mmHg,坚持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20 mg,每日2次)降血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30/70 mmHg左右。否认糖尿病病史。2个月前因前交通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院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抽搐,双眼向左侧凝视,持续约1 min 后消失,无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入院前在外院口服中药、加巴喷丁胶囊、丙戊酸镁片等药物抗癫痫治疗,病情无好转。近2d 患者右上肢抽搐症状发作频繁,平均15 min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1 min~2 min,入院时查体:血压120/70 mmHg,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科查体:意识清楚,认知功能正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尿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正常,血糖20.6 mmol/L,血酮体阴性、尿酮体阴性。脑电图:正常范围脑电图。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后段内阴影,多考虑炎性病变。颅脑CT:右侧桥小脑区一类圆形极高密度影,多考虑为术后改变。入院诊断:继发性癫痫、颅内动脉瘤术后、肺炎、高血压病。给予改善循环、抗感染、降血压、抗癫痫及口服降血糖药物等治疗3d 后,病情无好转。入院后第3天复测空腹血糖26.8 mmol/L,立即给予胰岛素静脉输注,血糖下降到13.0 mmol/L以下,抽搐症状消失,停用抗癫痫药物,嘱患者控制饮食,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5 mmol/L~7 mmol/L,随访6个月无类似发作。

    作者:刘吉耀;吕云利;齐丽莎;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前庭性偏头痛3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初步了解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6月住院及门诊前庭性偏头痛患者37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经药物治疗均好转。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姝娟;刘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血压左房内径与E/A值和BNP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左房内径指数(LADI)与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和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的比值(E/A值)、血浆 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评价两者与早期高血压靶器官心脏损害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门诊高血压病人90例,按左房内径指数23 mm/m2分为 LADI增高组与 LADI正常组,比较两组间E/A值和BNP的差异。结果 LADI增高组E/A值和BNP均明显高于LADI正常组(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 LADI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BNP水平、E/A值、收缩压、舒张压。结论左房内径指数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BNP 水平与左房内径指数的关系大,E/A 值次之。

    作者:范小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穴位注射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廉泉穴、风池穴注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评估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吞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0.0%,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作者:王鹂;马朝阳;游菲;熊修安;李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Rho/ROCK信号通路与间质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间质纤维化是由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引起的病理改变,是肝硬化、特发性肺纤维化、高血压、慢性肾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纤维化组织的重要特征是肌成纤维细胞(MFB)的出现。Rho/ROCK信号通路介导的肌动蛋白骨架重组在 MFB表型分化、收缩、迁移等行为中具有重要意义。阻断 Rho/ROCK信号通路是治疗纤维化相关疾病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了 Rho/ROCK信号通路对 MFB肌动蛋白骨架的调节,阐述了其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张蓓蓓;蔡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