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坤
目的 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伴白细胞增高和低血钾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选取72例伴白细胞增高和低血钾症的STEMI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静脉溶栓组及PCI组,每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测定两组白细胞及血钾水平.对两组病人随访12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水平.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治疗后白细胞水平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而血钾水平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PCI组治疗后IVST、LVDD、LVSD水平低于溶栓治疗组(P<0.05),而LVEF水平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期间,PCI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溶栓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能有效改善伴白细胞增高和低血钾STEMI病人白细胞及血钾水平,改善病人心功能,有利于病人远期预后.
作者:刘晓晨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狭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6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辛伐他汀等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及颈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血清VEGF、ET-1、NO水平及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12周后比较,研究组病人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VEGF、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病人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血流,明显提高脑部供血.
作者:刘景峰;田领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 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根据双盲随机化的原则,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脑钠肽(BNP)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的心力衰竭程度均得到较大改善,中医症候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小便清少、喘促憋气等相关症状消失或缓解.临床疗效和6 min步行试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大血流速度之比(E/A)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血浆BNP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治疗后BNP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明确,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医基础治疗.
作者:吴朝进;赵新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心可舒片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病人96例中早搏58例,窦性心动过速38例.所有病人口服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心律、心率、药物起效时间及生化项目的变化.结果 早搏病人58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79.31%.窦性心动过速38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4.21%.心可舒片对心律失常的影响主要从第2周开始,对心悸症状的缓解第3天~第5天起效,2周以后效果明显.结论 心可舒片对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心悸的临床症状缓解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未发现副反应.
作者:寇月姣;张国胜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的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收缩末容积指数、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切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光彬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6月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56例,所有病人均有糖尿病病史.分析介入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 病人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下肢动脉介入冶疗后ABI1个月为0.85±0.10,3个月为0.78±0.18,6个月为0.69±0.12,12个月为0.65±0.10,均较治疗前(0.57±0.2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结论 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病人下肢动脉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郝亚军;郭廷贞;戴年利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负荷的关系,以研究心肌缺血负荷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病人104例,对于冠脉造影异常的72例病人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利用动态心电图方法对72例病人的24 h心肌缺血负荷值、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以及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进行评估和计算,并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不断加重,病人的心肌缺血负荷、心肌缺血总时间以及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均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时,病人的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所增加,但是只有3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时往往病人的心肌缺血总负荷会增高,并且常提示多支病变,如果心肌负荷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则有可能是冠心病病人的病情加重,且病变的范围较广.将心肌缺血总负荷应用于临床上判断冠心病病人的病情预后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爱国;付喜文;宋玮;赵丕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环磷酸腺苷(cAMP)在大鼠胰岛素分泌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为研究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SD大鼠的胰腺经过胶原酶P消化,使用Histopaque 1077梯度离心后,分离纯化取得胰岛.用胰岛素分泌实验来验证胰岛活性与功能,并且通过cAMP检测实验、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电流,研究cAMP促进大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结果 经过分离纯化得到的胰岛在2.8 mmol/L、8.3 mmol/L、16.7 mmol/L葡萄糖情况下胰岛素分泌的标化值分别为(1.00±0.38)μIU/mL、(2.33±0.52) μIU/mL、(5.55±0.12)μIU/mL.在8.3 mmol/L葡萄糖作用的基础上,Forskolin进一步促进了cAMP的生成,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了KV电流,在同样条件下,SQ22536对cAMP的生成、胰岛素分泌、KV电流均没有影响,但是相同条件下,应用Forskolin+ SQ22536,则可以减少Forskolin促进cAMP生成的作用、削弱了Forsk0lin对KV电流的抑制作用.结论 采用胶原酶P消化法及Histopaque 1077分离液离心分得的胰岛活性、功能良好.在胰岛β细胞内,cAMP合成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其机制与抑制KV电流相关.
作者:张琬;郭庆;高璟英;丁亚琴;王惠;钟向琴;刘云峰;章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探讨正常人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分布规律.方法 43名健康体检人员,男24名,女19名,应用RT-3DE半自动内膜边界探测技术测量左心室各节段局部射血分数(rEF),并将各测值行节段间比较.结果 左心室各节段局部射血分数并非均匀一致,在基底段及中间段,以后间隔低,相邻的前间隔和下壁次之,左室游离壁相对较高.但在心尖段则相反,以侧壁心尖段低,间隔心尖段高.沿左室长轴纵向分组比较,rEF测值从基底段向心尖段呈逐渐递增趋势,各节段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沿左室短轴横向分组比较,下壁、后侧壁节段组测值大,前壁、后间隔和前侧壁节段组次之,前间隔节段组小.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简便、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正常左心室各节段局部射血分数测值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药华;赵瑞峰;张晓林;王柳青;张青松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门诊高血压病病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并分别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评分、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评分、卒中风险评分,根据相应评分结果进行风险分层评估.方法 选择门诊高血压病病人291例,所有病人记录年龄、性别,是否服用降压药、吸烟、缺乏运动、合并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存在CVD家族史、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指数、腰围.将所记录的数据输入电脑系统,可自动生成相应危险评分.分析门诊高血压病人合并危险因素的聚集,并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卒中风险评分和分层.结果 门诊高血压病病人94.50%的调查人群年龄≥50岁;78.35%门诊高血压病病人接受降压药物治疗;21.65%的未用药病人属于轻中度高血压;服药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人中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3.80%;药物治疗后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病人占68.86%;药物治疗后收缩压(SBP)控制在<140 mm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0.3%;140 mmHg~160 mm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90.80%;>160 mm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100.00%.接受降压药物治疗门诊高血压病病人89.92%合并糖尿病风险;服药后病人SBP控制越差,糖尿病风险评分越高(P <0.01);99.56%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卒中风险;95.18%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以上冠心病风险;服药后病人SBP控制越差,冠心病风险评分越高(P<0.01);99.56%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卒中风险,服药后血压控制在140mmHg~159mmHg病人,卒中风险评分低于服药后血压控制<140 mmHg和≥160 mmHg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药后SBP<140 mmHg组与SBP≥140 mmH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例未用药高血压病病人74.60%合并糖尿病高危风险,69.84%合并高危以上冠心病风险,43.57%合并高危卒中风险.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临床应根据病人临床实际情况个体化治疗.对高血压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血压的调节和高血压的控制,而应更广泛地关注高血压病病人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在降压达标的同时,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注重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
作者:章文杰;林建珍;白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PLR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 584例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其中确诊为冠心病的464例进行冠脉Gensini评分,并将其分为低分组(Gensi-ni积分<30分,120例)和高分组(≥30分,244例),检测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水平,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心病病人血清PLR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病人(P<0.001).高Gensini积分组PLR水平高于低Gensini积分组(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LR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6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PLR和高GGT水平是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LR的曲线下面积是0.592(95% CI:0.545~0.640),当PLR诊断临界值取122.68时,其诊断效率高,敏感性为46.7%,特异性为62.6%.结论 PLR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在临床上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
作者:杜玥;雷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踝肱指数(ABI)与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糖尿病病人96例,冠心病病人9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93例,健康对照组92名,均行心电图、血糖及hs-cTnT检查,除正常对照组均行冠脉造影及ABI检查,通过hs-cTnT和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来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ABI、hs-cTnT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ABI低于糖尿病组、冠心病组(P<0.05),hs-cTnT高于糖尿病组、冠心病组(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Gensini评分与ABI呈负相关(r=-0.493,P=0.04);Gensini评分与hs-cTnT呈正相关(r=0.568,P=0.03).结论 ABI及hs-cTnT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冠脉狭窄程度的无创评估有现实意义.
作者:郑淑君;句卫玲;王凤群;李娜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每晓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40 mg,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明显,HDL-C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病人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斑块缩小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均可起到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作者:康凌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舒挛养阴活血汤配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舒挛养阴活血汤加减和卡马西平100 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先予以卡马西平100 mg,每日2次口服,3d后逐步加量,疼痛控制后再减为维持量,均连续服药45 d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治疗后10d、45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为8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22.2%,对照组为64.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挛养阴活血汤配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优于单用卡马西平治疗.
作者:何海洲;李伯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吸烟和不同饲养方式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6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吸烟与否和不同饲养方式随机分为吸烟正常、高脂和饥饿组及非吸烟正常、高脂和饥饿组,分别给予香烟烟雾或空气暴露和正常、高脂及饥饿饲养.24周后检测大鼠Lee's指数,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6(IL 6)和脂联素(APN)水平.结果 吸烟影响Lee's指数,主动脉VEGF,血清TNF-α、IL-6和APN水平(F值分别为27.710,55.370,47.310,37.405,7.064;P <0.05).吸烟使Lee's指数降低,使主动脉VEGF,血清TNF-α和IL-6水平增高.不同饲养方式影响Lee's指数,主动脉VEGF,血清TNF-α、IL-6和APN水平(F值分别为95.290,3.915,7.276,9.791,48.877;P <0.05).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内均高脂组Lee's指数高于正常组和饥饿组,正常组高于饥饿组.吸烟组内:高脂组主动脉VEGF水平高于正常组和饥饿组;高脂组和饥饿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正常组;高脂组血清APN水平低于正常组和饥饿组,正常组低于饥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清APN,吸烟和不同饲养方式有交互作用(F=10.675,P<0.05).非高脂饲养(正常组和饥饿组)大鼠,吸烟使血清APN水平升高;高脂组大鼠,吸烟使血清APN水平降低.吸烟组主动脉VEGF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1,0.448;P<0.05).镜下观察主动脉,发现非吸烟组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吸烟组可见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结论 吸烟和不同饲养方式均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吸烟且高脂饲养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系统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其中.
作者:韩婷姣;许建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并发症及预防策略.方法 通过对65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中出现并发症的频次和严重程度,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在术中出现心率及血压下降35例,心脏停搏3例,一侧肢体轻度无力1例,发生血管痉挛1例,2例病人支架未置入.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应高度注意颈动脉窦综合征、栓塞事件、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全麻及术前给予适量阿托品可减少颈动脉窦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张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指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属中医学头风、脑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其症候特点是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齿,疼痛暴发,痛势甚剧,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止,痛止如常人.以女性较多,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疲劳、情绪激动、月经来潮等,发作前亦可有先兆,如视觉闪光、偏盲、暗点,半身麻木等.发作呈周期性,持续4 h~48 h,偶达数天.可伴有恶心、呕吐、烦躁、畏光、面色苍白及视物旋转等症状.
作者:董永书;田中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佳时机.方法 72例周围性面瘫病人按照就诊时的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针灸组、静止期针灸组和恢复期针灸组,对各组进行针灸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后急性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静止期针灸组、恢复期针灸组(P <0.05或P<0.01),治疗后静止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恢复期针灸组(P<0.05).急性期针灸组疗效痊愈率高于静止期针灸组、恢复期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静止期针灸组疗效痊愈率优于恢复期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
作者:唐晓敏;丁锐;王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瘫的机制.方法 将60例面瘫病人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情况及The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随访3个月后观察两组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增强MRI评分及The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增强MRI评分及The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随访,针灸组总有效率87.7%,药物组总有效率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针灸治疗能减轻面神经水肿.
作者:熊昕;杨健;翁栩;唐瑞龙;庞华;赵一蓉;田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高血压病是脑卒中、冠心病等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报道,我国高血压病患病人数达到2亿,男性高血压病患病率达到30.09%,女性则为24.79%,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非常重要.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随着临床指南的建立,改良了治疗策略,但是治疗效果尚未取得重大进展.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血压控制的始动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在人类及动物模型的高血压病形成中均起着关键的作用,抑制RAS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和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中医药针对此病理基础进行了很多临床和基础研究,其中也得到了很多防治的启迪,现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卢健棋;温志浩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