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并存贲门癌67例临床分析

杨红杰;张宏毅;张振平

关键词:食管癌, 贲门癌, 胸骨后疼痛,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临床表现, 就医时间, 放疗病人, 症状, 性别, 患者, 病程
摘要: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食管癌放疗病人4153例,发现食管癌并发贲门癌67例,占同期收治病人的1.6%,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和年龄,男40例,女27例,男:女为1.48∶1.年龄41-74岁,平均64.1岁.1.2病程自出现症状至就医时间,一个月以内有14例,2-5个月有46例,半年以上有7例,平均4.6个月.1.3临床表现67例患者均出现进行性咽下不利,13例出现胸骨后疼痛.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撬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

    目的:讨论经皮撬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2例内踝骨折应用经皮撬拨空心钉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皮撬拨空心钉治疗内踝骨折固定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德学;邓长康;杨健;黄春育;林锦乐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严重感染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处理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处理.方法:临床观察30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吸氧、留置导尿管,进行备血,同时彻底清创,输液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跟骨牵引,整复骨折给予固定.结果:3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创伤合并感染非常严重行截肢术,余下28例患者随访半年发现,其中痊愈率为46.67%,良好率为20.00%,有效率为13.33%,疗效差为13.33%,总有效率为80.00%,临床观察疗效佳.结论:本病的治疗应当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和积极抗感染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预防并发症及改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作者:周国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谈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治疗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多因暴食辛辣厚味及生冷、饮酒、胆道感染及感冒劳累等诱发.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属中医的“胃脘痛”、“结胸”、“膈痛”等范畴.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综述如下.庄氏等对152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采用中药清胰饮为主方治疗,治则: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药组成: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神曲、大黄、川楝各10g,黄连6g,木香、厚朴各6g.

    作者:刘志勇;张庭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剖宫产术后的现代护理理念

    剖宫产手术已经成为相对普遍的一种手术,产妇在手术后6~8个星期可以恢复.一般来说,进行剖宫产的母亲比顺产的母亲需要在医院多护理几天才能回家.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早日康复和降低术后并发症,运用现代的护理理念护理术后患者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方法是高位结扎剥脱术.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手术瘢痕影响美观.1999年开始报道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微创外科是当今外科发展的趋势,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EVLT治疗的原理是激光光纤与静脉壁紧密接触,将激光能量传送到静脉壁,引起静脉壁破坏,导致静脉壁增厚、收缩、纤维化,终静脉腔闭合.我们自2007年9月~2011年3月.本科应用EVLT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50例,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朱学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种麻醉方式的效果.方法:20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4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喉罩通气下浅全麻方式,对照组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强化方式.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麻醉感受及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喉罩通气下浅全麻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一种较好麻醉方式.

    作者:李飞;黄林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组)48例和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0.9%.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肺心病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浩;许子彬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急救护理改革前26例,改革后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革前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对照组):治愈9例、明显好转14例、死亡3例,抢救有效率88.5%;改革后的34例患者(观察组):治愈15例、明显好转18例、死亡1例,抢救有效率9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控制患者饮食、持续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配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新时期院前急救护理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各医疗机构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普及和培训,推动广大民众的急救意识普遍增强,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逐年上升.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特殊环境及场所、病人病情急危变化、连续出诊、一车多患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的状况,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完善工作,大程度的保证病人的安全,提高急救水平,值得广大从业者思考和探讨.本人在近5年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于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剖宫产患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护理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556例施行剖宫产术后22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护理的经验;结果经过全面的护理和积极的处理,所有患者均迅速恢复;结论针对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预防和处理该症的发生.

    作者:瞿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左房管输注儿茶酚胺应用于先心合并重度肺高压术后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经左房置管输注儿茶酚胺应用于先心合并重度肺高压术后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的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术后经左房管输注儿茶酚胺治疗,总结该组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左房管留置时间为1~5d,均经左房管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期间未发生气栓、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拔管后未见心内异常.12例患者均顺利转出监护室.结论 采取经左房管替代中心静脉置管输注儿茶酚胺是先心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后的有效给药方法,但需要加强置管护理才能有效防治不良事件发生,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对患者能否顺利渡过围术期有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葛根素联合依帕司治疗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治疗措施进行探究.方法:以来我院门诊治疗的165例有周围神经病变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伊衡50mg/次,每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甲钴胺片一次0.5mg,一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结果:对照组体征与患者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为53.4%,治疗组总效率为84.5%.在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HCV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葛根素联合依帕司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蔡雪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1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反跳的护理体会

    有机磷中毒反跳是指急性有机磷中毒症状缓解数日至一周后病情突然急剧恶化,重新出现有机磷急性中毒的症状,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1].作为有机磷中毒的第二个死亡高峰,临床的有效预防措施、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降低其致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有机磷中毒反跳发生的原因,通过严密的病情监护,及时发现反跳的先兆症状,实施紧急治疗,从而达到有效避免反跳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的.本文对我院曾救治的1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反跳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粟文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药及其相关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分析

    近年来,肿瘤有关的资料很多以中药治疗及其有效成分作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又特别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为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主要抗肿瘤机制是能有效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增长等,本文通过对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药理机制做相应的研究分析,探讨中药对抗肿瘤的有关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中的相关参考依据,针对目前应用中药进行抗肿瘤的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李乃谦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诊治的10例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二维超声检查结果和图像特征,并与产后及引产后的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明确诊断7例胎儿肢体畸形,漏诊3例.结论:典型胎儿肢体畸形有二维图像特征,末端指趾易漏诊,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伤、安全,可反复检查等优点,可作为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首选方法.

    作者:蔡芳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泻儿康治疗小儿腹泻163例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泻儿康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采取辨病与辨症相结合,配伍选用补、消、健方面的药物来组方治疗小腹泻,获得理想疗效,有效率达98.7%.

    作者:向建忠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CTA与DSA在下肢影像中的对比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立体像素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中效果对比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30例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丽者动脉清晰度、管腔狭窄程度、敏感性、特征型、准确性和侧支循环显示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在动脉清晰度上及轻、中度狭窄两者上相比,CTA比DSA明显要好,但两者都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小腿动脉型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相比,CTA过高估计了狭窄度,存在假阳性.结论现在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CTA来进行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等疾病的初步诊断,但DSA仍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诊断的首选.

    作者:王银川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措施实施时机研究

    探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措施实施时机的把握.

    作者:刘云;周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两种不同方式治疗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对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患有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4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采用加压钢板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没有太大的差别,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患有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异,患者在治疗后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作者:李林忠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正品蛤蚧与其伪品鉴别

    1正品蛤蚧又名蛤蚧干,仙蟾,大壁虎,蚧蛇,为脊索动物门,爬行动物纲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始载于《开宝本草》.马志谓:“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问.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惜及尾,见人取之,多自啮断其尾而去.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李时珍谓:“蛤蚧因声而名”.本品能补肺肾,止咳嗽,具有滋补强壮作用.商品常2只合成一对出售,称“蛤蚧对”.为广西特产药材,通常在5~9月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用布拭去腹腔血液,但不可用水洗.再用竹片一条从下腭撑至尾部,使身体扁平,四肢顺直,以纱纸缠绕,用微火焙干,2只合成一对,扎好,应注意保存其尾.

    作者:郝春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