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
鳃裂囊肿多发于面颈部软组织,发生于下颌骨内罕见.现将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5岁,主诉右侧下颌牙龈反复溢脓2月余.6年前右侧下颌因咬硬物不慎致右下尖牙疼痛1天,未经任何处理,后无任何感觉,但于201]年1月底右下颌逐渐肿胀,且渐进性疼痛加重,在村卫生室输液(药名,剂量不详)5天后,至当地镇卫生院行A3拔除并A4根管治疗,牙槽窝溢出大量粘稠、浑浊、腥臭味浓液,拔牙后继续给予静滴消炎药(药名,剂量不详)治疗,肿胀消退,牙槽窝逐渐愈合,并于A3唇侧牙龈形成针尖样孔口,反复溢脓至今,于2011年8月5日到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给予口腔全景检查示:颏孔区骨质吸收,怀疑占位性病变,建议手术治疗,于2011年8月11日以“下颌骨囊肿”收入院.
作者:于美芝;郭庆文;郭晓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对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B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CTDIvol和ED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射线剂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对该类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文建;杨秀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保障患者安全是医疗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医护人员在劳动强度大,身心疲劳的情况下,稍有疏忽,手术部位错误就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手术室在执行国家卫生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医院特别制订了手术部位标识制度,通过一年多来手术室执行双程序核查手术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体会深刻,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丽;刘建俊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绞股蓝是“星火计划”中将其列为名贵药材之首位,具有益气、安神、降血压之功效,其临床应用与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徐建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百日咳片与上呼吸道的压力和慢性气流受限的相关性.方法 4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百日咳片联合阿米三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米三嗪进行治疗.结果 研究组腭后区及舌后区压力分别为(8.39±2.91)hPa、(8.96±2.83)hPa,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8.73±2.31)次/h.研究组上呼吸道压力及慢性气流受限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百日咳片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上呼吸道的压力和慢性气流受限情况,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战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分级护理是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后,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及遵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本文对我国分级护理制度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分级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呼吁医学界要进一步完善了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作者:严秋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护理从业人员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影响护理从业人员科研能力的主客观因素,进而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作者:阳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临床静脉用药不断增多,由于从静脉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反复输液等原因而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相应地日趋增多[1].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协会颁布的指南中,认为可接受的外周静脉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2].目前临床上患者输注的消肿脱水的药物多为甘露醇、甘油果糖、皂甙类药物,对血管刺激大,极易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住入本科的因输注各类消肿用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我院制剂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对照组则按照传统的方法采用改变输液速度来预防,分别评价两组病例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观察发现使用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金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作者:赵智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新医改实施,医药企业如何审时度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抓住机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首先要稳中求变,从规范、专业、多元的角度平稳扩张;再次要调整经营理念、调整品种结构、调整价格、调整发展方向.
作者:王玉娟;李晶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临床如何护理长期卧床患者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常规护理组,共40例,另一组为强化护理组,共4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强化护理,从患者入院当天观察至治疗后两个月,观察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常规护理组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病率为17.50%,强化护理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病率为2.50%;强化护理组比常规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任玉玲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加味瓜篓薤白汤用于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加味瓜篓薤白汤在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37),观察组采用加味瓜篓薤白汤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两组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加味瓜篓薤白汤治疗的观察组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瓜篓薤白汤用于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经济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杏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方法是高位结扎剥脱术.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手术瘢痕影响美观.1999年开始报道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微创外科是当今外科发展的趋势,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EVLT治疗的原理是激光光纤与静脉壁紧密接触,将激光能量传送到静脉壁,引起静脉壁破坏,导致静脉壁增厚、收缩、纤维化,终静脉腔闭合.我们自2007年9月~2011年3月.本科应用EVLT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50例,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朱学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总结耐药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间]从医院感染患者中临床分离的468株病原菌,共培养出细菌386株,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2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氨苄西林对所有细菌的耐药性高,耐药性均在85%以上;红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低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以及阿米卡星,耐药性均在30%以下;除了万古霉素,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高;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0和15.5%;同样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较低.结论:在临床应当重视病原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片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沙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6月在河南平顶山新华区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的53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非青年组高血压及高血糖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高血脂发生率高于非青年组(P<0.05),非青年组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有头痛、临床痊愈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非青年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较多出现明显的头痛,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也较好,但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家庭及社会支柱,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所致的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年脑梗死的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杨彩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根据医疗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乡镇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从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水平.
作者:曹国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肝外伤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汇总2007年10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肝外伤患者20例,其中16例采取了手术治疗,4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果:20例肝外伤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其中16例患者(占比80%)手术治疗,死亡1例,其死亡原因是由于早期失血性休克造成,其余15例全部治愈.4例患者(占比20%)非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在正确的判断与诊断的前提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方式,更加安全有效.面对于大部分严重肝外伤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安全系数更高,手术处理时止血、清创、引流是其关键.
作者:袁建毛;高泉根;邱建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入院时采取急救措施并加强护理.结果:经过3h-3d的治疗与护理后,惊厥控制45例,占97.8%.高热缓解至正常者42例,占89.1%;降低在38.5° C以下3例,占6.5%;仍处于39℃以上者1例,占2.2%.原发病临床治愈41倒,好转5例.结论: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高热,并进行精心的护理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作者:钱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中药药熨法在腹部普外科手术后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110名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随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术后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2h内加用中药药熨腹部.结果 治疗组24h内肛门排气55例,占84.6%,对照组24h内肛 门排气15例,占33.3%.治疗组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药药熨在腹部普外科手术后的应用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作者:薛远志;要钦友;翟春森;王伟;李松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药膏治疗烧烫伤的疗效,并与“湿润烧伤膏”(市售中成药)作对比.方法:烧烫伤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烧伤创面常规清创消毒后,涂自制中药药膏,对照组按药品说明书涂湿润烧伤膏,结果:治疗组治疗烧伤在愈合天数,使用止痛药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自制中药药膏治疗烧伤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疗效满意.
作者:朱蓉 刊期: 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