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红;冯惠芳;陈小平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冠脉造影(CAG)Gensini评分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9例经CAG确诊的CHD患者,记录其中医证候与血瘀证计分,并根据CAG结果行Gensini评分,分析其与CHD血瘀证计分及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D患者以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为多见,分别为144例 (68.9%)、93例(44.5%)、74例(35.4%).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重狭窄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非血瘀患者(P<0.05),痰浊患者的Gensini评分较非痰浊患者严重(P<0.05),其余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D血瘀证计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P=0.012 8).结论 CHD患者血瘀证计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苏鑫;高铸烨;张庆翔;陈艳;李立志;史大卓;吕树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活动平板心电图负荷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7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活动平板心电图负荷试验,并于7 d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将两者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217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66例,其中活动平板试验阳性137例(82.53%),阴性29例(17.47%).非冠心病者51例,活动平板试验阳性20例(39.22%),阴性31例(60.78%).活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痛的敏感性为82.53%,特异性为60.78%.此外,冠脉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P<0.05).结论 活动平板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对多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是目前诊断冠心病较为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作者:熊宁;彭志群;王强;周美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方法 3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血浆BNP及CA1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血浆BNP及CA125呈正相关(P<0.05).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及CA125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联合检测血浆BNP及CA125可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筛选指标,并可用于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评价心力衰竭治疗的疗效.
作者:马京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45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4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脉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平均颈动脉内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8(P<0.05)和0.124(P<0.05).结论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颈动内膜增厚有关.脉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作者:李霖;黄创;郭鹏;陈艺钊;林文培;徐鸿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心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8例冠心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入组后停用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抗缺血药物继续使用,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粒/次,3次/日,观察3个月.检测两组B型钠尿肽(BNP)、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BNP、PRA、ALD、ATⅡ较对照组明显下降,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SV,LVEDV,LVDd,LVDs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改善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林桂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安神补脑液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痛、失眠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给予安神补脑液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症状头痛缓解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0.05);干预组失眠缓解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7,P<0.05).结论 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有头痛、失眠患者中使用安神补脑液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失眠症状.
作者:杨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糖尿病相关性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对病情发展、预后具有重大影响.除本身脑功能衰弱性睡眠失调,抑郁或焦虑状态所致睡眠障碍外,尚有肥胖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异常,糖尿病足引起的下肢不安腿综合征,降糖药物的低血糖反应,其他并发症导致的睡眠紊乱,以及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葡萄糖性昏迷前造成的睡眠障碍等.目前国内文献对此论及甚少,现就其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对策进行探讨,以提高医疗水平.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和缬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75例,替米沙坦组40 mg/d,缬沙坦组80 mg/d,早餐后顿服,疗程均8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压、心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ECG及不良反应等检测.结果 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1),替米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4.67%,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89.33%,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替米沙坦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安全可靠,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史瑞华;张俊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使用华法林患者的影响.方法 通过临床使用华法林抗凝合用氟伐他汀与使用华法林抗凝合用阿托伐他汀两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比较,分析氟伐他汀对华法林的影响.结果 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合用氟伐他汀后的患者INR值比合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INR值高.结论氟伐他汀增加了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作者:时娟;何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创伤后应激反应情况、炎症活动性等指标,筛选出一种可能的指标,帮助降低创伤后发生迟发性心脏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漏诊率.方法 利用Noble-Collip机械创伤仪制备机械创伤模型,通过离体心脏灌流技术检测大鼠离体心脏功能,ELISA方法检测机械创伤后0 h、6 h、12 h、24 h血清肾上腺素(N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与伪创伤组相比,机械创伤后24 h大鼠离体心功能降低;创伤组创伤后24 h内各时间点血清NE、hs-CRP和Ang Ⅱ浓度均逐步增高;机械创伤后24 h大鼠血清中AngⅡ浓度与+dp/dtmax呈负相关(r=-0.574,P<0.05),肾上腺素浓度与左室+dp/dtmax呈正相关(r=0.402,P<0.05),而hs-CRP浓度与+dp/dtmax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循环AngⅡ的过度激活与机械性创伤导致心肌损伤或心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可以通过检测出血液中AngⅡ浓度来作为机械创伤发生心功能障碍的筛选指标.
作者:曹成章;郭丽;燕子;温永金;王洁;郭勇;梁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U-Ⅱ)早是在硬骨鱼的脊髓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分离出来的一种生长抑素环肽,1998年Coulouarn等首次在人体中克隆出U-Ⅱ(hU-Ⅱ).hU-Ⅱ及其受体的分布提示它们可能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U-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方放;钱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例122例,进行中医辨证,统计每个患者的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分析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统计每个证型患者的NIHSS评分,按证型分为6组,比较各组之间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不相关(P>0.05);瘀证的NIHSS评分与其他证型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的轻重、预后与中医证型合并数的多少无关;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瘀证的患者较其他证型患者临床症状重、预后差.
作者:郭海燕;童晨光;张晓晖;祁江峡;王文靖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眼外肌分属第3、4、6对颅神经支配.眼外肌麻痹是临床常见体征,它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表现.它的直接结果是由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的内直肌、上下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上斜肌、外直肌部分或全部,不全或完全麻痹.产生不同程度的复视、斜视、注视.
作者:杨万章;严浩;盛佑祥;吴芳;王俊;陶红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扎考比利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和心律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装置,以不同浓度(1 μmol/L、3 μmol/L、10 μmol/L、30 μmol/L)灌流大鼠心脏,观察药物对离体心脏心功能指标及Ⅱ导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扎考比利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及心律无明显影响.结论与西沙必利相比,扎考比利对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无明显作用,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物.
作者:李晓丽;吴博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4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予胺碘酮静脉推注,对照组予索他洛尔静脉推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治疗效果及12导联心电图、心功能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少.
作者:梁克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均给予降压、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益心舒胶囊,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7%(P<0.05);治疗后,两组血瘀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活血化瘀,改善血流动力学.
作者:刘龙斌;郭航远;邢杨波;彭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温肾通络汤对冠心病(CHD)心肾阳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冠状动脉炎症、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CHD心肾阳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口服温肾通络汤每次120 mL,每日2次,治疗2周.对照组62例,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3次/日,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M-CSF、hs-CRP、GMP-14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肾通络汤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心肾阳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制之一.
作者:殷建明;罗陆一;杨志刚;张卫斌;温春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46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微创血肿清除术(微创组)42例,在CT引导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修订致残量表(mRS)对术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微创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根据致残量表,微创组总有效率为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8%(P<0.05);微创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5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并可降低致残率.
作者:杜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蒲参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全血黏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蒲参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除了不口服蒲参胶囊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全血黏度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 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蒲参胶囊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的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微循环障碍.
作者:肖展翅;邱斌;夏光明;郑操;倪小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LI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7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0 h组、预处理6 h组、预处理12 h组、预处理24 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重复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4 次(每次10 min,间隔10 min) 作为LIP,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各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磷酸腺苷(ATP)酶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组可明显减少MDA的含量,升高SOD活性,增加ATP含量,尤以预处理0 h和6 h组为著,同其余预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缺血预处理可提高脑缺血大鼠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促进ATP的生成,推知反复短暂的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通过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线粒体能量,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来发挥作用.
作者:张晓敏;李光来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