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观察

钟磊

关键词:血管性头痛, 穴位注射, 复方当归注射液, 口服, 西比灵片
摘要:目的:探索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19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采取风池、颔厌、百会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对照组90例口服西比灵片治疗,疗程均为24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穴注风池、颔厌、百会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骨折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75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范德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探讨

    目前,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越来预高,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科,是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通过以往医学家积累下来的治疗经验,从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治疗水平,形成系统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随着内科临床在医疗事业的地位逐渐上升,内科被引入高校的教学研究中.虽然高校为社会培养了较多的内科人才,但是很多内科专业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仍较低,不能有效地为病人进行诊治,阻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作者:朱于念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青年脑梗死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6月在河南平顶山新华区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的53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非青年组高血压及高血糖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高血脂发生率高于非青年组(P<0.05),非青年组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有头痛、临床痊愈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非青年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较多出现明显的头痛,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也较好,但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家庭及社会支柱,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所致的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年脑梗死的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杨彩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析对老年患者的消化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常见消化道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00例常见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癌肿450例,慢性胃炎580例,溃疡145例,息肉21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经过中西结合治疗,病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徐亚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析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化

    近年来,我国越加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占重要位置,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保证了中医护理的质量.当前,我国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多数病人不愿意采用中医治疗力方法,而选择西医护理方法.本篇文章中,笔者针对当前我国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从中找出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作者:尹蓉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产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分析

    目的:分析了产后健康教育对产妇、婴儿以及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社区门诊就诊的产妇共98例,其中有18例是接受过产后健康教育产妇访视的,有80例是由于某些个人及家庭、社会因素未接受产后访视的,我们就失访的产妇情况与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的综合情况,随机抽取我们接受过访视的产妇与失访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产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健康教育减少了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婴幼儿的发病率降低、避免了产妇和家属之间的家庭矛盾,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了社区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满意度.

    作者:朱淑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19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采取风池、颔厌、百会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对照组90例口服西比灵片治疗,疗程均为24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穴注风池、颔厌、百会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钟磊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做法和体会

    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切入点,是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来,东台市东台镇金海、启平街道加大了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力度.两街道下辖15个社区、16个村,总人口149257人,已建立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档案101802份,建档率68.2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20550人,0-3岁儿童3538人,孕产妇1128人,慢病7602人,残疾8720人,重症精神疾病1030人.

    作者:鲍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预防及临床处理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预防以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4月到2010年4月期间来本院行腹部外科手术并出现腹胀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此采取了常规预防腹胀方法与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可选择采用促动胃肠动力的药物如:(1)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25-1.0mg每次,一天三次;(2)静脉滴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一次10-20mg;(3)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注射液,40mg每次,一天一次;(4)口服西沙必利片,5mg每次,一日三次;而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检测两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时间.结果:术后首次腹胀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而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平均时间为(64.3±7.27)h,对照组症状明显改善平均时间为(95.5±8.78)h,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精心的护理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腹胀临床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维存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雷正荣老师辨治慢性胃病特色介绍

    雷正荣老师辨治慢性胃病,以中医为本,提纲掣领,将本病归纳总结为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脾胃虚寒、胃阴不足5个证型进行施治,但在具体临床时,加减有法,主张对因、对症、对病加减,同时,又因地制宜,清热化湿,寒热并用为先,辛开苦降,调理气机为要,用药又因人因时制宜,擅长应用专药及药对,尤其是对虫类药物的应用,独具匠心,对饮食,主张以固体、粗糙食物为主.

    作者:罗世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112例妊娠期高血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1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例资料.结果:通过采取解痉、镇静、降压、积极预防产后出血、改善情绪等有效措施,112例患者中98例痊愈出院,占87.5%;12例遗留高血压疾病患者给予带药出院,在门诊规范治疗;未见孕产妇死亡,但在治疗过程中围生儿死亡5例,其中死胎2例,死产2例,新生儿死亡1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HAMA总分与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孕期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可明显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丽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结合常年的临床工作实际,探讨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温瑾;张锐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乳腺良性肿瘤100例手术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经过鉴别诊断及影像学检查已确诊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00例,其中30例确诊为乳腺囊性增生,35例确诊为乳腺脂肪瘤,其余3 5例确诊为乳腺纤维瘤,本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包括乳晕切口或乳晕外缘弧形切口进行切除.结果:本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没有原病灶复发病例,切口恢复较好.结论:进行乳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要结合患者的病因以及肿块的大小决定手术方式,采取乳晕切口或乳晕外缘弧形切口进行肿瘤切除,不仅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而且切口瘢痕较少.

    作者:张玉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探究中药毒性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临床在运用中药治病时,常会发生一系列毒副作用,影响到中药的用药安全及疗效,究其毒性发生的原因,大致存在有:品种混用、炮制方法不当、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药物配伍不当、辩证不准等因素.

    作者:董建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卵巢功能衰退导致的,常表现为内分泌异常以及无排卵型功血,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变化等[1].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阴道不规则的严重出血,并诱发休克,贫血和感染等.目前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传统的中药毒副作用较少,而且被广泛的用于月经不调的治疗[2],因此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柳超娟;冀会娥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强化队伍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永定局努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队伍建设贯穿于全局工作之中,着力从领导带头引导,学习中升华,实践中提高,作风上锤炼入手,努力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高素质的药监队伍.目前,全局、所工作人员16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法律本科2人,并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在职本科学历3人),高级职称1人,取得中级资格(含执业药师)5人.依法行政上作实现零差错,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卢榜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18例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简称:甲减性心脏病)误诊的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4例甲减性心脏病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在首诊或首诊及复诊时被误诊18例,占75%.结论 甲减性心脏病容易误诊为其他心脏病,提高临床医生对甲减性心脏病的认识,及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可有效防范误诊.

    作者:张景友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对采用心痛定联合卡托普利的方法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来我院就诊的92例患有高血压的老年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6例.A组患者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采用心痛定联合卡托普利的方法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魏瑞英;张继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急性心衰临床探究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缬沙坦与左卡尼汀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透析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2例,研究组在进行血液透析前2周维持服用缬沙坦80~160mg,1次/d,左卡尼汀3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3次/周,对照组不设预防用药,两组在出现急性左心衰的时候均给予相同的抢救措施,并且实施紧急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死亡率,有效率,血压的情况.结果 研究组急性心力衰竭控制有效率可达93.8%,死亡率控制在21.5%,血压控制在160-192/1 05-128mmHg.结论 1.使用缬沙坦联合左卡尼丁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2.配合紧急血液透析治疗,可以快速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卢小琼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腹部外伤合并休克的急诊救治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合并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与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门诊急诊收入院的腹部外伤合并休克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表现,评估急救的救治方法以及早期的综合治疗对患者预后的作用.结果:完全治愈患者55例,占比约为94.83%,死亡3例,占比约为5%,一例患者转院治疗.结论:对于腹部外伤合并休克的抢救,急时、快速、准确的方法十分重要,并结合患者当时的症状表现采取一体化的综合救治对提高的抢救成功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曹天晓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