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做法和体会

鲍巍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 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信息化建设, 卫生服务项目, 教育的针对性, 基础性工作, 医疗资源, 信息共享, 实现区域, 精神疾病, 街道, 孕产妇, 切入点, 老年人, 均等化, 东台市, 电子化, 重症, 辖区, 社区
摘要: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切入点,是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来,东台市东台镇金海、启平街道加大了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力度.两街道下辖15个社区、16个村,总人口149257人,已建立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档案101802份,建档率68.2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20550人,0-3岁儿童3538人,孕产妇1128人,慢病7602人,残疾8720人,重症精神疾病1030人.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管理措施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掌握,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医院方方面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起到了民众监督的促进作用.如今,医疗纠纷案件频频出现,而部分医疗纠纷问题已上升到医疗事故层面,不得不唤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那么,怎么才能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或者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关键的还是分析产生医疗纠纷的根本原因,以根治本,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医患纠纷的预防与管理.

    作者:施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活血化瘀膏外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疗效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临床静脉用药不断增多,由于从静脉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反复输液等原因而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相应地日趋增多[1].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协会颁布的指南中,认为可接受的外周静脉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2].目前临床上患者输注的消肿脱水的药物多为甘露醇、甘油果糖、皂甙类药物,对血管刺激大,极易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住入本科的因输注各类消肿用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我院制剂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对照组则按照传统的方法采用改变输液速度来预防,分别评价两组病例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观察发现使用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金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支气管扩张症的药学服务实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支气管扩张症治疗中发挥药学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以改善治疗效果.方法:以1例住院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药师与医师密切配合,参考支气管扩张症治疗之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该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包括观察疗效、不良反应监测和患者的用药教育等.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药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对支气管扩张症进行合理的治疗.

    作者:卜晓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低血糖昏迷在院前急救中的诊治

    目的:探讨低血糖昏迷在院前急救中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两年我的接诊中8例低血糖昏迷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低血糖昏迷的临床表现与血糖的降低程度、速度及个体差异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治疗上及时给予50%的葡萄糖液40ml静脉注射.

    作者:周国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疱疹性咽峡炎随机分为炎琥宁治疗组(30例)和利巴韦林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炎琥宁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3-5天.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3-5天,两组均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76.6%)(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疱疹消失时间,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均< 0.01).结论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印志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胸腺肽联合中药防治过敏性紫癜肾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联合祛风理血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尿微量白蛋白(Alb)、尿β2—微球蛋白(β 2-MG)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肾损害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祛风理血汤可有效防治过敏性紫癜所致的肾损伤,同时减少复发率.

    作者:袁冬;殷晓华;王桂茹;代玉红;李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对我国分级护理制度的分析

    分级护理是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后,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及遵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本文对我国分级护理制度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分级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呼吁医学界要进一步完善了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作者:严秋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一种α-蒿甲醚差向异构化为β-蒿甲醚的方法

    在二氢青蒿素制备β-蒿甲醚的过程中,有10~30%的α-蒿甲醚生成.回收的α-蒿甲醚可以转化为β-蒿甲醚,两次转化后β-蒿甲醚的收率可达到70%.所建立的将α-蒿甲醚差向异构化为β-蒿甲醚的方法可有效提高β-蒿甲醚的制备收率.

    作者:俞永浩;王朴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配合卡孕栓1 mg舌下含化;而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仅给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产后2h、产后2~24 h出血量和平均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6.32、8.25,P<0.05)..结论:卡孕栓联合缩宫素的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易把握,不良反应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对予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红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急性心衰临床探究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缬沙坦与左卡尼汀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透析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2例,研究组在进行血液透析前2周维持服用缬沙坦80~160mg,1次/d,左卡尼汀3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3次/周,对照组不设预防用药,两组在出现急性左心衰的时候均给予相同的抢救措施,并且实施紧急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死亡率,有效率,血压的情况.结果 研究组急性心力衰竭控制有效率可达93.8%,死亡率控制在21.5%,血压控制在160-192/1 05-128mmHg.结论 1.使用缬沙坦联合左卡尼丁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2.配合紧急血液透析治疗,可以快速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卢小琼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初探

    目的:根据医疗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乡镇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从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水平.

    作者:曹国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青年脑梗死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6月在河南平顶山新华区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的53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非青年组高血压及高血糖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高血脂发生率高于非青年组(P<0.05),非青年组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有头痛、临床痊愈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非青年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较多出现明显的头痛,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也较好,但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家庭及社会支柱,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所致的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年脑梗死的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杨彩丽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析对老年患者的消化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常见消化道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00例常见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癌肿450例,慢性胃炎580例,溃疡145例,息肉21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经过中西结合治疗,病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徐亚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对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用经腹常规扫查子宫肌瘤167例,了解肌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外形轮廓以及某些继发性的改变,定期动态观察,监测病灶变化并准确记录.结果:167例中肌壁间肌瘤110例,浆膜下肌瘤46例,粘膜下肌瘤11例,35例经手术治疗,64例绝经后病灶消失,30例经治疗后病灶消失或缩小,38例仍在观察中.讨论:超声显像可动态观察子宫肌瘤的声像图变化,及时为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魏桂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医院感染中常见病原菌耐药分析

    目的:总结耐药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间]从医院感染患者中临床分离的468株病原菌,共培养出细菌386株,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2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氨苄西林对所有细菌的耐药性高,耐药性均在85%以上;红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低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以及阿米卡星,耐药性均在30%以下;除了万古霉素,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高;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0和15.5%;同样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较低.结论:在临床应当重视病原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片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沙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慢性酒精中毒致胼胝体变性1例报道

    胼胝体变性(primary callosum degeneration,MBD)是慢性酒精中毒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改变是胼胝体脱髓鞘.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1 患者周某,男性,40岁,工人,主因“四肢抖动3天,意识不清1天”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当时无明显意识障碍.1天前出现意识不清,言语含糊,不能行走,躁动,遂至我院就诊.既往嗜酒史20余年,每日约500ml白酒,有时以酒代饭.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对传染病患者护理及自我保护浅析

    目的:探讨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及护理仿佛措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356例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有针对性的对此组患者展开护理措施及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自我防范措施.结果:传染病患者均成功治愈,无一人死亡.隔离期间,无一例患者交义感染,无一护士被感染.结论: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是确保患者顺利出院、及预防医护人员不被传染的必要条件,其护理方法值得临床的广泛探讨及推广.

    作者:吕晓莲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手足口病防治建议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作者:赵智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共63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替罗非班组在就诊距球囊扩张时间(D-B)、围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复流率、术后再梗、24小时后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衰、住院期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作者:郭延松;林峰;陈新敬;陈威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胃肠道间质瘤9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为指导临床实践中该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并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切除方式进行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本组92例患者中45例为良性间质瘤,21例为潜在恶性肿瘤,26例患者为恶性肿瘤.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除2例患者出现复发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2例患者因为出现转移再次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以良性病变为主,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是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复发率低,患者可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巩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