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彭文波;梁芳;黄侃;魏德芝;王宇新;霍清萍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颈复汤, 起效时间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经TCD证实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均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组加用颈复汤.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 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起效时间上,二者分别在<12 h,<24 h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好,起效快.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软脉灵药物血清抑制PDGF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迁移研究

    目的 观察软脉灵药物血清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灌胃法制备SD大鼠的软脉灵药物血清;应用改良Boyden微孔膜双槽法进行细胞迁移实验;用FITC-鬼笔环肽标记F-actin,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DGF诱导的VSMCs骨架形态的变化.结果 含软脉灵药物血清可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10%药物浓度时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率为61.42%(P<0.01).PDGF(10 ng/mL)刺激后细胞即发生伸展,应力纤维增多,可见伪足形成;加入含软脉灵药物血清后可见到伪足及张力纤维减少,而且随着软脉灵浓度的升高,可见到伪足及张力纤维显著减少.结论 软脉灵药物血清能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和应力纤维形成.

    作者:王新航;谢良地;许昌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生地注射液抗凝血酶所致星型胶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生地注射液对凝血酶所致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凝血酶组和生地注射液组.24 h后通过检测亚二倍体细胞数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反映细胞凋亡程度.结果 生地注射液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凝血酶组.结论 生地注射液具有减轻凝血酶所致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周霞;王左;李文涛;魏江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62例(男38例、女24例)CHF患者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级、Ⅲ级、Ⅳ级组;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50%组、49%~35%组、≤35%组.另选正常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法(META)测定血清CA125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结果 CHF患者各组血清CA125水平随心功能恶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心功能Ⅱ级为(22.84±11.48) U/mL,Ⅲ级为(50.65±26.88) U/mL,Ⅳ级为(185.46±105.60) U/mL,均较对照组(9.64±3.06) U/mL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LVEF的降低,血清CA125水平升高.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升高,其变化程度对评价心功能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薛红梅;王瑞英;康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青年高交感张力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0年8月-2012年3月门诊及住院的87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钙拮抗剂(CCB)联合β受体阻滞剂类组(治疗组)和钙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8周,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率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拮抗剂是中青年高交感张力高血压治疗的佳联合方案之一.

    作者:凌受毅;朱正芳;张卫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碎裂QRS波与QRS波群时间的关系

    目的 了解碎裂QRS波与QRS波群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273例的12导联心电图,按有无碎裂QRS波分为两组.观察两组之间QRS波群时间及RR间期的关系.结果 碎裂QRS波的检出率为19.4%,男女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碎裂QRS波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有碎裂QRS波的QRS波群时间为85.3 ms±9.1 ms,比无碎裂QRS波的QRS波群时间82.1 ms±8.7 ms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碎裂QRS的发生可导致心室除极时间的延长.

    作者:李将萍;王红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从理论基础、临床疗效观察、作用机制等方面论述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新进展,指出益气活血法在临床上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李颖;黄桢;季晓霞;李雯斌;朱卉;沈亦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聚、稳斑、抗凝、扩冠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情况,治疗组为91.17%,优于对照组的80.88%(P<0.05);心电图改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和hs-CPR比较改善明显(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hs-CRP水平.

    作者:管小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系统化抗凝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对照研究1)

    目的 探讨普通肝素微量持续静脉泵入治疗频繁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普通肝素12 500 U加入到生理盐水500 mL中,以40 mL/h[约合18 U/(kg·h)]速度用微电脑输液泵持续泵入.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日;合用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14 d.观察治疗后TIA发作停止的时间、例数,复查头颅CT有无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生.监测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牙龈出血、镜下血尿、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3 d内TIA得到完全控制44例,占97.78%,而对照组为34例,占75.56%(χ2=9.615,P=0.002),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控制TIA发作有优势.治疗组发生出血不良事件共6例(13.33%),对照组发生出血不良事件2例(4.44%),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2.195,P=0.138).结论 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抗凝治疗频繁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TIA可以尽快控制发作,降低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出血不良风险没有增加.

    作者:王志勇;王利春;陈超;闫瑞萍;李宝栋;杨京花;康伟格;赵华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102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他汀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分别观察两组在治疗后,脑梗死再发情况.结果 在标准治疗完成后6个月,两组脑梗死再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随访2年时间,两组患者脑梗死再发生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能调控血脂,不仅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还有减少脑梗死再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娅;况技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68例,分析临床诊断思维、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结果 采取综合治疗后,患者血压显著下降,ST段压低明显好转,而大耗氧量(16~20) mL/(min·kg),无氧阈值(9~11) mL/(min·kg)、心脏指数(CI)值72.0 mL/(min·kg)所占比例均上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病患者的预后,保护患者心脏,延缓梗死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吴开霞;李勇;葛恒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200例江阴市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记录其人口学特征,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测量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点围(MA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蛋白(PA)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 20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32.0%,男性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营养不良患者残疾程度严重;临床医生应关注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营养状况,采取规范有效的营养管理措施.

    作者:杨江胜;朱祖福;刘定华;韩伯军;张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1.7%(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较治疗前(50.0%)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可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梅小龙;张春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测定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中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D-二聚体(D-dimer)浓度,判断凝血纤溶机制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60例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与5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活性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急性穿支动脉疾病所致脑梗死可能存在凝血纤溶机制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汪效松;张旭;雷惠新;周瑞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L-C均高于复发组(P<0.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0.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作者:王银霞;赵世刚;张春雨;朱铁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尿病脑梗死大鼠在不同时间窗溶栓后MMP-9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大鼠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出血性转化的内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0只,体重200 g~250 g,随机分为单纯脑梗死(CI)组、糖尿病(DM)合并CI组、假手术组.各组均在2 h和4 h给予rt-PA或生理盐水溶栓,溶栓24 h后灌注固定取脑,分别行脑组织含水量计算、伊文思蓝(EB)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DM合并CI 4 h组较单纯CI 4 h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MMP-9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DM+CI大鼠3 h以内行rt-PA溶栓治疗有效,而3 h以外溶栓治疗后脑水肿明显,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张勇;牛小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肺心病42例观察

    目的 观察环磷腺苷葡胺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84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抗感染、扩张支气管、利尿及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环磷腺苷葡胺,疗程为1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指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指标,改善心肺功能.

    作者:周陶佐;李慧娟;贾惠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天麻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天麻(Gastrodia elata.BL)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是名贵中药,性甘、平,归肝经.中医认为其主要功效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从天麻中提取出的化学成分有天麻苷、天麻苷元、香荚兰醇、香荚兰醛、β-甾谷醇、胡萝卜苷等,其中活性成分含量高的有效单体是天麻苷,化学名为4-羟甲基苯-B-d-吡哺葡萄糖苷半水合物(β-D-Glucopyranoside),又称天麻素.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天麻素具有增加中央及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产生温和降压作用,而且对心肌细胞、脑组织均有保护作用,同时具有镇静、催眠、镇痛、增强免疫等作用[1],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微循环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目前市面上常用制剂剂型有天麻素注射液、天麻素片、天麻素胶囊.为了进一步促进天麻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天麻素及其制剂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于颖;樊光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疗效机制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疗效机制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急性脑出血入院病人随机分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早期应用组(治疗组)48例与晚期应用组(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于入院后3 d,对照组则于入院治疗10 d 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于入院后7 d、14 d、21 d分别对两组颅内血肿体积、水肿容积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当日及治疗后7 d,两组颅内血肿及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而水肿于7 d均显著增大(P<0.05);4 d治疗组血肿吸收明显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肿容积组内前后对比明显增大(P<0.05),组间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21 d两组间血肿、水肿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早期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疗效显著且安全,有促进脑出血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性神经元的保护与毒性抑制.

    作者:陈健;苏文理;黄坤茂;刘尧斌;纪家镛;叶剑鹏;唐谨;洪佳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调节受损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的脂代谢特点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代谢特点.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糖调节受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根据血糖异常的情况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45例,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组53例,IFG并IGT组30例.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同批测定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腹围、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 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指标IGR组与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IFG并IGT组与对照组、IFG组、I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舒张压、BMI、腹围在IGR组均较对照组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糖尿病前期就可能有明显的脂代谢异常.

    作者:李春燕;郝剑辉;贾常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68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SXBXP)和对照组,每组34例.服药12周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其中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对比两组患者在服药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及N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选本研究时EPCs数量和NO水平基本相近,在接受药物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EPCs数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两组比较,SXBXP组患者治疗后的 EPCs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63±12个/106 vs 48±9个/106,P=0.026).麝香保心丸组患者服药12周后,血浆NO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增高(68 μmol/L±9 μmol/L vs 51 μmol/L±8 μmol/L,P=0.023).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够促进冠心病患者EPCs的动员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机体NO的合成分泌增加有关.

    作者:曹政;谢华强;陈平英;吴瑞霞;陈彬;华先平;杨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