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祥
目的 观察早期和延迟静脉溶栓与血浆B 型钠尿肽(BNP)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31例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早期溶栓组(21例)和延迟溶栓组(10例),测定溶栓前、发病24 h和5 d时的血浆BNP.结果 两组发病24 h、5 d BNP水平高于溶栓前(P<0.01),发病5 d BNP低于发病24 h(P<0.01);溶栓前和发病24 h BN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溶栓组发病5 d BNP明显低于延迟溶栓组(P<0.01).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较延迟静脉溶栓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
作者:杨来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 入选48例室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临床症状疗效:对照组显效率为23.8%,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疗效:对照组显效率为19.1%,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显效率37.0%,总有效率88.9%.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疗效确切.
作者:朱志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散风通络汤预防性治疗成年人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偏头痛病人1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组口服散风通络汤.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经8周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1%,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在减少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次数反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散风通络汤预防性治疗成年人偏头痛,较应用普萘洛尔疗效显著.
作者:郝秋艳;李艳捧;宋淑玲;王兴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综合疗法组、灯盏花素针配合光量子液体治疗仪组和灯盏花素针组各36例,3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 中医药综合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灯盏花素针配合光量子液体治疗仪组和灯盏花素针组(P<0.05).结论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艳华;温伟伦;王海红;吴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评价尼卡地平注射液在高血压危象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50例高血压危象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尼卡地平20 μg/kg组(Ⅰ组)、盐酸尼卡地平30 μg/kg组(Ⅱ组),分别观察给药前(T0)及给药后15 s(T1)、1 min(T2)、15 min(T3)、30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ECG的变化.结果 起效时间两组相似,均为20 s左右;持续时间:Ⅱ组明显长于Ⅰ组(P<0.05),但两组的多数均维持有效降压在10 min以上;用药后两组降压趋势相似,有效率均为100%;出现低血压时间点两组相似,趋势相同,均在1 min~3 min;大降压幅度,Ⅱ组SBP明显大于Ⅰ组(P<0.05),DBP两组相似;用药后1 min~10 min两组均有心率增快现象,除增幅变化特点相似外,HR增幅快,Ⅱ组大于Ⅰ组(P<0.05).结论 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在高血压危象治疗中具有起效快、安全、有效的特点.
作者:张德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益心汤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心汤治疗.于不同时间观察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LVED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医常规加益心汤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李洁芳;汪建红;邓秀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兔双侧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在此模型上对经脱细胞联合肝素处理的犬颈动脉进行体内实验,以评价其作为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的可行性.方法 犬10只,取双侧颈动脉,先经过去污剂-酶消化法脱除管壁细胞,脱细胞后的血管分为两组,肝素结合联合脱细胞组(A组)对脱细胞血管材料再进行肝素结合处理;仅脱细胞组(B组).测量两组血管的管径,并与同期手术患者的乳内动脉进行比较.兔20只作自身对照,左侧颈动脉移植A组血管,右侧移植B组血管,以建立双侧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实验同期测量20只兔双侧颈动脉的管径,并与20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进行比较.移植后3周和3个月分别经过超声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及血流动力学.3个月后处死20只兔,取双侧移植血管,经HE染色及电镜观察血管重塑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的管径与患者乳内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颈动脉的管径与人的冠状动脉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犬颈动脉经过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处理后,细胞去除完全而且基质保存完整,肝素可以成功结合于管壁全层;术后超声发现,两组中均有部分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3周时A组的通畅率(95%)高于B组(40%)(P<0.05),3个月时 A组(90%)也高于B组(30%)(P<0.05);3个月后的HE染色、电镜显示两组中未形成血栓的血管可以发生较满意的血管重塑.结论 兔双侧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建立简便,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小口径血管移植材料的探索和评价;肝素结合联合脱细胞处理的犬颈动脉可能作为新型的全生物化小口径移植血管材料.
作者:高进;王学宁;张顺业;张勇;郭晓亮;马晓华;李天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补气活血中药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组予自拟补气活血汤治疗.以<老年痴呆疗效评定标准>、简易智能量表(MMSE)、生活能力日常生活量表(ADL)、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进行临床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HDS量表得分也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ADL量表得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气活血中药有补气活血、化瘀祛痰、益气醒脑的功效.
作者:钟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液化石油气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 50例急性液化石油气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M-1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记忆商数(DQ)测评,并随访3个月后再进行DQ测评.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高于对照组的52%(P<0.05),在治疗1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DQ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GM-1可明显改善液化石油气中毒患者的预后,尤其是记忆功能的改善,而且远期治疗效果更优.
作者:周艳霞;白润涛;龙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发展和影像新技术的应用,腹主动脉瘤的发现率逐年增高,既往诊断依赖于血管造影,目前彩色多普勒技术已成为诊断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就我院在2003年-2010年收集的2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戎文忠;闫庆;张世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且分别予钙离子拮抗剂(CC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药联合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120例轻度高血压患者经积极改良生活方式2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者,在继续生活方式改良的基础上,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组1:晨服氨氯地平5 mg;组2:晨服氨氯地平5 mg+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3:晨服氨氯地平5 mg+睡前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4:晨服贝那普利10 mg;组5:晨服贝那普利10 mg +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6:晨服贝那普利10 mg+睡前服拜阿司匹林100 mg,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血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治疗后6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组3的降压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组6降压幅度较组1、组2、组4、组5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睡前服用组的降压幅度较晨服组和不服组增高(P<0.05或P<0.01),而晨服组与不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比晨服有利于降低血压,与CCB合用效果更明显.
作者:杨菊;孙晓晖;周晓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素A2(TXA2)、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组32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分别测出溶栓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ET-1、NO、hs-CRP、TXA2水平的动态变化.正常对照组测空腹ET-1、NO、hs-CRP、TXA2水平.结果 病例组ET-1、hs-CRP、TXA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的ET-1、NO、hs-CRP、TXA2水平显著增高,且峰值显著高于溶栓未通组的峰值(P<0.05);再通组ET-1、hs-CRP、TXA2和NO峰值提前,都在溶栓后3 h,而溶栓未通组峰值均为溶栓后5 h.结论 ET-1、hs-CRP、TXA2和NO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判断AMI病情及溶栓治疗再通的可能指标.
作者:贺青军;罗子幸;余秀兰;王文会;罗智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百忧解治疗,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各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观察其疗效及起效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3%,平均起效时间12.6 d;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9%,平均起效时间16.9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副反应小的优点.
作者:肖展翅;王洲羿;欧霞;蔡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寒潮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液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 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分别于寒潮前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P-选择素(Ps)、纤维蛋白肽A(FPA) 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造模8周后RHRSP血浆中Ps、FPA、DD含量逐渐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s、FPA、DD水平在寒潮3 h高,6 h、12 h逐渐下降,与RHRSP非寒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潮时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可能是RHRSP出现脑梗死和/或脑出血,甚至混合性中风的原因之一.
作者:祁玉凤;李常新;吴晓巍;王慧芳;翟俊格;高润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氨氯地平联用小檗碱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 选择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26例,患者口服氨氯地平5 mg,1次/日,小檗碱0.3 g,3次/日,急性痛风患者,口服秋水仙碱0.5 mg,慢性痛风患者,口服别嘌呤醇100 mg.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血压、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从(104±5) mmHg、(166±8) mmHg下降至(83±3) mmHg、(131±7) 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用小檗碱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在短期内可有效降低血压.
作者:罗先平;刘春玲;徐晓娟;于黎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于1986年由Murry等[1]首次提出,即心肌经过一次或几次短暂缺血后,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加,可明显延长产生不可逆心肌损伤的时间.主要表现为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的缩小,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保护冠状动脉内皮和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更快地使心肌从再灌注中恢复心肌顿抑等[2].根据保护效应出现的时间,IP被分为早期(early phase,EP)和延迟期(delayed phase,DP)两个阶段.EP发生于缺血后数分钟,仅持续2 h~3 h;DP则在首次缺血后12 h~24 h出现、持续3 d~4 d.
作者:张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可引起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我国和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有关AS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多个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形成AS的复杂因素.积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是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并建立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于探明A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一种容易获得,价格较低,耗时较短的实验动物AS模型非常必要.本实验旨在探索一种成熟的、可重复性好的大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方法.
作者:药红梅;吕吉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妇产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后,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治愈33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应用溶栓、抗凝及活血化瘀治疗,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避免高脂饮食综合性预防措施.
作者:杨大明;郭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兵;谭鹤龙;俞春娟;汪永锋;葛爱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选择2006年4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795例,从中选出45岁以下冠心病的所有患者175例作为A组.选择2007年4月-2009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98例,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中选出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464例作为B组,进行对比分析,对45岁以下冠心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A组男性、吸烟、吸安纳咖、血脂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和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而A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均低于B组(P<0.01).A组患者单支病变高于B组(P<0.01),A组单支病变中前降支有50例(87.7%);A组三支病变、双支病变、右冠脉、旋支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比例低于B组(P<0.05或P<0.01);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及冠脉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无意义病变A组高于B组(P<0.01).结论 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多数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与男性、吸烟、体力活动少、处于高度紧张和工作压力大、血脂异常及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关系密切,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多数为局限性病变;约一半为单支病变,且以前降支单支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有意义病变,且以心肌梗死为主;2支及3支病变、右冠脉及旋支病变、侧支循环建立比例低于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前降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与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相似.
作者:张卫玲;秦中胜;潘三葱;王丽;刘影;崔花花;张海芹;孙玉霞;李向彬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