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孙晓晖;周晓玲
内分泌代谢病的脑卒中系由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所引起或合并的脑血管或颅内其他血管病变,其中有些卒中目前少有文献论及,也易导致临床误诊和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医疗质量,现将其临床诊治特点进行探讨.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百忧解治疗,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各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观察其疗效及起效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3%,平均起效时间12.6 d;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9%,平均起效时间16.9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副反应小的优点.
作者:肖展翅;王洲羿;欧霞;蔡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统计2006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包括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医急症等128种医药刊物,475篇文章,丹红注射液所治疗的22 650临床病例相关资料,对其安全性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如何避免中药注射剂对心脑血管病的不良反应(ADR)提出对策意见.
作者:黄慧;谌剑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可引起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我国和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有关AS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多个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形成AS的复杂因素.积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是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并建立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于探明A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一种容易获得,价格较低,耗时较短的实验动物AS模型非常必要.本实验旨在探索一种成熟的、可重复性好的大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方法.
作者:药红梅;吕吉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评价尼卡地平注射液在高血压危象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50例高血压危象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尼卡地平20 μg/kg组(Ⅰ组)、盐酸尼卡地平30 μg/kg组(Ⅱ组),分别观察给药前(T0)及给药后15 s(T1)、1 min(T2)、15 min(T3)、30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ECG的变化.结果 起效时间两组相似,均为20 s左右;持续时间:Ⅱ组明显长于Ⅰ组(P<0.05),但两组的多数均维持有效降压在10 min以上;用药后两组降压趋势相似,有效率均为100%;出现低血压时间点两组相似,趋势相同,均在1 min~3 min;大降压幅度,Ⅱ组SBP明显大于Ⅰ组(P<0.05),DBP两组相似;用药后1 min~10 min两组均有心率增快现象,除增幅变化特点相似外,HR增幅快,Ⅱ组大于Ⅰ组(P<0.05).结论 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在高血压危象治疗中具有起效快、安全、有效的特点.
作者:张德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与2 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和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取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 测定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7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1例)及正常对照者(30名)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并测定各组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水平,分析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纯2型糖尿病组血清APN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血清APN水平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1);血清AP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HbA1c呈独立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血清APN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降低,合并脑梗死患者降低更明显,提示血清APN水平降低可能是发生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晖;李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对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3例更年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服用科素亚和松龄血脉康,对照组51例,单纯服用科素亚,治疗3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4%,对照组为2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松龄血脉康具有良好的协同降低血压作用,治疗更年期高血压有很好疗效.
作者:尚玉红;林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患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配合功能锻炼.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配合局部点刺放血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张静;于金栋;曹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风失语症(Aphasia)是针灸临床中常见的疑难病症,约占中风病的2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笔者近年来,在以往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的基础上,辨证施治,辨病加减,巧用经验穴,特殊针法,主辅相配,不期收效明显,治愈率较高,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先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黄芪、丹参、川芎、三七、降香、红花等).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达95.2%,心电图总有效率50.0%,对照组分别为77.5%、3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是治疗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刘爱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综合疗法组、灯盏花素针配合光量子液体治疗仪组和灯盏花素针组各36例,3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 中医药综合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灯盏花素针配合光量子液体治疗仪组和灯盏花素针组(P<0.05).结论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艳华;温伟伦;王海红;吴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妇产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后,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治愈33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应用溶栓、抗凝及活血化瘀治疗,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避免高脂饮食综合性预防措施.
作者:杨大明;郭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50名,采用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用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Ds),并计算其平均值(MDs),对LVEF和M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二尖瓣环6个位点M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的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同时发现LVESV与LVEF、MDs有较好的相关性(r=0.51,P<0.05;r=0.480,P<0.05),而LVEDd、LVEDV与LVEF、MDs无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TMAD技术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婷婷;李天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并对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将4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并以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检测并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水平变化,分析其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作用,作出相关性分析,并分析了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3 d、7 d、15 d血清hs-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15 d时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IL-6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612 1,P<0.01).在缓解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72.73%,均高于对照组85.71%和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IL-6共同参与了冠心病复杂的炎症反应,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冠心病有确切疗效,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可能与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IL-6水平有关.
作者:郑茜;彭利芬;黄宇清;洪梅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氨氯地平联用小檗碱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 选择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26例,患者口服氨氯地平5 mg,1次/日,小檗碱0.3 g,3次/日,急性痛风患者,口服秋水仙碱0.5 mg,慢性痛风患者,口服别嘌呤醇100 mg.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血压、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从(104±5) mmHg、(166±8) mmHg下降至(83±3) mmHg、(131±7) 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用小檗碱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在短期内可有效降低血压.
作者:罗先平;刘春玲;徐晓娟;于黎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脑组织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及促红细胞细胞生成素(EPO)对其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EPO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新生7 d 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HIBD组、rhEPO治疗组,每组根据不同时间点又分为5个亚组:6 h组、12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每组8只,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组脑组织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Caspase-9的表达在缺氧缺血6 h即增强,12 h时逐渐升高,24 h~72 h维持在高峰水平(P<0.01);Caspase-3的表达也在缺氧缺血6 h即增强,12 h时逐渐升高,24 h~48 h达高峰,72 h稍有降低(P<0.01);rhEPO治疗组各时间点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较HIBD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Caspase-9和Caspase-3参与了新生大鼠脑组织HIBD的发生发展过程,EPO可能通过降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白丹;阴怀清;阴崇娟;武师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即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无可避免的晚期主要病理特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表现出对慢性病治疗的显著疗效,我院采用九味宁心汤治疗8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梁艳;杨保成;徐治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心脑舒通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血脂的影响.方法 血脂增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人56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均每晚口服辛伐他汀20 mg治疗,观察组同时加服心脑舒通胶囊3粒/次,每日3次.于用药前及用药2个月后进行血脂检查.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脑舒通具有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蔡力进;郭春生;郑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寒潮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液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 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分别于寒潮前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P-选择素(Ps)、纤维蛋白肽A(FPA) 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造模8周后RHRSP血浆中Ps、FPA、DD含量逐渐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s、FPA、DD水平在寒潮3 h高,6 h、12 h逐渐下降,与RHRSP非寒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潮时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可能是RHRSP出现脑梗死和/或脑出血,甚至混合性中风的原因之一.
作者:祁玉凤;李常新;吴晓巍;王慧芳;翟俊格;高润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1].据WHO 统计,欧美的痴呆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为多,占全部痴呆的50%,VD占20%,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占30%.而VD在亚洲国家占老年期痴呆的68.5%,居首位,在我国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2].据不完全数字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人,至少有20%合并存在认知障碍.随着脑血管病患病率的日益增高,血管性痴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何治疗及改善脑血管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成为很多医生研究的问题,现将近些年来各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刘晴;顼宝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