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NA干扰靶向XIAP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生物学行为影响

孙其恩;韩晔晖;朱壮彦

关键词:RNA干扰, 脑胶质瘤细胞U251,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摘要:目的 采用RNA干扰技术(RNAi)抑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观察抑制前后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生物学行为.方法 DNA重组技术合成针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XIAP基因三条siRNA(siRNA1,siRNA2,siRNA3),以脂质体2000作为载体进行转染,RT-PCR法检测XIAP的mRNA表达,选择特异性较高的siRNA,以此 siRNA为标准建立20 nmol/L、30 nmol/L、50 nmol/L3个浓度梯度,转染细胞,Western blot 检测XIAP基因的蛋白表达,选出低有效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抑制前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siRNA成功转染了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转染率达到80%以上;RT-PCR检测siRNA2特异性较高;Western-blot检测终浓度为30 nmol/L的siRNA抑制效率较高;流式细胞仪检测停滞在G0/G1期的细胞增多,在S期的细胞减少,并且细胞的凋亡率增加.结论 通过RNA干扰可以抑制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XIAP的表达,促进人脑胶质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

    目的 观察用小剂量心律平(普罗帕酮)加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心律平加稳心颗粒治疗组和单服心律平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律平配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优于单用心律平.

    作者:陈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银杏酮酯对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银杏酮酯(GBE50)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改良的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平衡灌注30 min,缺血30 min,再恢复常速灌注40 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用3组不同浓度的银杏酮酯 (12.5 mg/L、25 mg/L、50 mg/L)进行灌流,观察停灌前、再灌5 min、再灌10 min、再灌20 min、再灌40 min时,心率(HR)、左心室收缩峰压平均值(mLVSP)、左心室等容收缩和舒张期压力平均值(±dp/dtmax)的变化;冠脉流量(CF)、冠脉流出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结果 用银杏酮酯灌流缺血的心脏后,与模型组比较,mLVSP、±dp/dtmax分别增加;平均冠脉流量增加,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银杏酮酯对离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机制有关.

    作者:谢咪雪;蒋琦;桑伊妙;陈盛;杨午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血、尿β2-MG与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高血压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冠心病者133例,非冠心病者31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9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动脉僵硬度指数 (AASI),实验室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尿β2-MG水平.结果 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均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无论是冠心病组或非冠心病组,高血压患者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AASI与血尿β2-MG 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β2-MG、AASI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血、尿β2-MG、AASI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较为密切.血尿β2-MG、AASI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胡凤英;贾永平;王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地黄饮子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SOD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地黄饮子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PC12细胞SOD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SOD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相对定量基因表达升高(P<0.01),地黄饮子含药脑脊液可升高AD模型细胞SODmRNA的表达(P<0.05或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与安理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高剂量组与安理申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黄饮子能提高Aβ诱导的PC12细胞SODmRNA的表达,提高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作者:周妍妍;姚辛敏;何秀丽;谢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门诊经皮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门诊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方法,即门诊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组268例和住院经皮股动脉冠脉造影组272例,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在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结果 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医疗费用,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与经皮股动脉冠脉造影相似,且有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杨振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作者:蔡霞;李新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干预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松养心胶囊加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改变.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0.00%,24 h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作者:魏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1例报道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科和眼科常见症状,导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力求病因诊断,从而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亦逐年升高.而对于发生颅神经病变者,未见详尽统计和报道,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4%~5%,其中动眼和外展神经病变为常见,其次为滑车神经[1].为提高对糖尿病颅神经损伤的认识,现将我科确诊的1例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报道如下.

    作者:尚晶;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CGRP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培养心肌细胞CGRP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1 d~3 d龄的Sprague-Dawley(SD)大鼠建立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选用20孔培养第4天~第5天呈亚融合状态下细胞随机分为5组,每组4孔,即对照组(C组)和NE1 h、3 h、6 h、12 h组.细胞培养基内加入NE后,取样本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心肌细胞内CGRP表达的变化.结果 NE组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各时点均较对照组增多,并随缺血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1 h、3 h、6 h和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显著增多,6 h达高,12 h稍有下降.结论 NE在细胞水平可上调心肌细胞CGRP表达.

    作者:李岩;吕志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王献忠;靳文军;朱国英;刘素梅;吴晓炜;尹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去皮层状态下两侧肢体肌痉挛程度的比较

    目的 探寻去皮层状态下肢体肌张力增高、关节畸形的缓解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20例脑外伤致去皮层状态的病人,比较两侧肢体肌张力升高和关节畸形的严重程度,以CT显示的脑损伤情况进行核实.结果 13例肌张力高,关节畸形明显的肢体对应损伤比较轻的大脑半球.7例肌张力高、关节畸形明显的肢体对应损伤重的一侧大脑半球.结论 脑深部结构的损伤可能会缓解去皮层状态下的肌痉挛,使运动功能有所改善.

    作者:王乃英;张璟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吲哚布芬对NA预收缩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吲哚布芬对去甲肾上腺素(NE)预收缩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记录NE预收缩的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张力变化,观察吲哚布芬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不同工具药对吲哚布芬的影响.结果 吲哚布芬(1×10-7 mol/L~3×10-5 mol/L)对NE引起的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张力变化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在NE预收缩的血管环上,四乙胺(10-2 mol/L)、4-氨基吡啶(10-3 mol/L)和格列苯脲(10-5 mol/L)可抑制吲哚布芬的舒张血管作用.结论 吲哚布芬对NA引起的血管收缩有浓度依赖行的舒张作用,吲哚布芬可能通过开放Kca通道、Kv通道和KATP通道参与了吲哚布芬的舒血管作用.

    作者:李昱;张明升;武冬梅;任俊杰;张轩萍;梁月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大鼠预缺氧模型的制备

    目的 制备简单易行的大鼠预缺氧模型,并观察其对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缓慢输入混合气体,调节氧气和氮气的流入速度,使测氧仪监测到的O2浓度始终保持在12%,然后放入大鼠,每天4 h;对照组大鼠在相同容器中通入空气,每天4 h.7 d后进行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脑组织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缺氧组较对照组脑组织中HIF-1α蛋白和mRNA表达增多(P<0.01).结论 此模型简单易行,达到预缺氧的要求.

    作者:董爱云;郭军红;纪利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血浆肌钙蛋白I及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血浆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效应.

    作者:魏晓霞;肖传实;边云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静脉输注; B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静脉输注,疗程均为14 d.结果 A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10 mL/d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

    作者:隗玮;童晓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和hs-CRP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有临床症状或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心病病人,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分为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测定基线和第1周及第4周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 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PAPP-A、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病人(P<0.05).与用药前比较,10 mg组、20 mg组PAPP-A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 mg组在第4周时降低PAPP-A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在ACS中显著升高,高剂量他汀能降低它的水平,而低剂量的他汀无此效应.

    作者:韩继如;牛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加复方丹参静脉输注,治疗组予依达拉奉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5%和81.5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邹立华;李惠;陈小丹;邓忠慧;彭惠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松龄血脉康胶囊在动脉粥样斑块性脑梗死急性期自由基清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102例颈动脉斑块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3粒/次,3次/日,连用4周,观察入院时及治疗2周、4周后两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梗死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缩小(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梗死灶缩小方面优于常规治疗,其原因可能与其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关.

    作者:李惠珍;刘启;刘纪强;崔兆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NO、CR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养心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38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片,每日3次.服药前后记录ET、NO、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NO、CRP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NO、CRP,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严冬;钱玉良;唐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健脾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健脾化痰通脉方对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症状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健脾化痰通脉方,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于每晚睡前口服.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 健脾化痰通脉方能明显改善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胸闷、胸痛、气短、体胖多痰、身体困重等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能明显改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P<0.01),实验室指标总有效率为73.33%,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化痰通脉方能明显改善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血脂指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魏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