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孙美珍;杨萍;崔晋静
目的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病人136例的疗效并同常规治疗病人进行比较.临床评价标准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后复发血肿率及病人的预后.结果 镇静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复发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预后良好率优于常规组(P<0.05);重残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存率.
作者:郭铁柱;任新亮;王向东;刘跃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养心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38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片,每日3次.服药前后记录ET、NO、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NO、CRP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NO、CRP,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严冬;钱玉良;唐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929年德国医生福斯曼独创了心脏导管检查技术,从而奠定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基础.随着心脏导管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1977年Gruentzing Myler和Hann在Sanfrancisco进行了首例人体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至20世纪90年代冠脉支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作者:谢勉;党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血浆肌钙蛋白I及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血浆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效应.
作者:魏晓霞;肖传实;边云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中风是长期致残的疾病之首,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风、火、痰、虚、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楼丹飞;李越华;王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RNA干扰技术(RNAi)抑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观察抑制前后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生物学行为.方法 DNA重组技术合成针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XIAP基因三条siRNA(siRNA1,siRNA2,siRNA3),以脂质体2000作为载体进行转染,RT-PCR法检测XIAP的mRNA表达,选择特异性较高的siRNA,以此 siRNA为标准建立20 nmol/L、30 nmol/L、50 nmol/L3个浓度梯度,转染细胞,Western blot 检测XIAP基因的蛋白表达,选出低有效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抑制前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siRNA成功转染了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转染率达到80%以上;RT-PCR检测siRNA2特异性较高;Western-blot检测终浓度为30 nmol/L的siRNA抑制效率较高;流式细胞仪检测停滞在G0/G1期的细胞增多,在S期的细胞减少,并且细胞的凋亡率增加.结论 通过RNA干扰可以抑制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XIAP的表达,促进人脑胶质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作者:孙其恩;韩晔晖;朱壮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记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回声,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比较,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斑块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是脑梗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且易出现于双侧颈动脉及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至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地位.
作者:张清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静脉输注; B 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静脉输注,疗程均为14 d.结果 A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10 mL/d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
作者:隗玮;童晓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 27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例接受开颅减压术,21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后28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有脑疝症状时,应立即行开颅减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王有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13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亚低温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21 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21 d、6个月用将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改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郝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高血压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冠心病者133例,非冠心病者31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9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动脉僵硬度指数 (AASI),实验室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尿β2-MG水平.结果 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均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无论是冠心病组或非冠心病组,高血压患者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AASI与血尿β2-MG 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β2-MG、AASI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血、尿β2-MG、AASI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较为密切.血尿β2-MG、AASI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胡凤英;贾永平;王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作者:汪涛;康春松;王健;薛继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对体外3T3-L1脂肪细胞瘦素(leptio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刺激分化后的3T3-L1脂肪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瘦素mRNA表达.结果 随着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浓度的升高,瘦素mRNA表达逐渐升高,相同浓度的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对瘦素mRNA的促进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均可使分化后3T3-L1细胞瘦素表达增加;人胰岛素对3T3-L1细胞瘦素表达增加的作用强,甘精胰岛素次之,地特胰岛素弱.
作者:王丽;杨静;阴津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银杏酮酯(GBE50)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改良的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平衡灌注30 min,缺血30 min,再恢复常速灌注40 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用3组不同浓度的银杏酮酯 (12.5 mg/L、25 mg/L、50 mg/L)进行灌流,观察停灌前、再灌5 min、再灌10 min、再灌20 min、再灌40 min时,心率(HR)、左心室收缩峰压平均值(mLVSP)、左心室等容收缩和舒张期压力平均值(±dp/dtmax)的变化;冠脉流量(CF)、冠脉流出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结果 用银杏酮酯灌流缺血的心脏后,与模型组比较,mLVSP、±dp/dtmax分别增加;平均冠脉流量增加,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银杏酮酯对离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机制有关.
作者:谢咪雪;蒋琦;桑伊妙;陈盛;杨午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简单易行的大鼠预缺氧模型,并观察其对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缓慢输入混合气体,调节氧气和氮气的流入速度,使测氧仪监测到的O2浓度始终保持在12%,然后放入大鼠,每天4 h;对照组大鼠在相同容器中通入空气,每天4 h.7 d后进行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脑组织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缺氧组较对照组脑组织中HIF-1α蛋白和mRNA表达增多(P<0.01).结论 此模型简单易行,达到预缺氧的要求.
作者:董爱云;郭军红;纪利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蛋白激酶C(PK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患者发病24 h、3 d、7 d、14 d、30 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7 d达到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r=0.84,P<0.01;r=0.833,P<0.01).结论 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作者:孙莉莉;巩霞;郭秀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郑玉巨;贾学军;陈迅;王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人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组方治疗,14 d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48.5%,总有效率为93.9%,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0;对照组愈显率为3.0%,总有效率为24.2%,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法配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人脑梗死急性期优于单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作者:刁丽梅;黄立武;唐健;窦维华;古联;孙淑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作者:蔡霞;李新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加复方丹参静脉输注,治疗组予依达拉奉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5%和81.5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邹立华;李惠;陈小丹;邓忠慧;彭惠媚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