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凤;韩漫夫;任凯;杨欣建
神经梅毒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梅毒的晚期表现[1].在我国,神经血管梅毒是神经梅毒的常见类型[2] ,多在初次感染后6年~ 7年发病,但是也可早为6个月或迟至10 年~ 12 年.其临床表现多样,不易诊断,如诊治不及时可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
作者:李军;王洪胜;郭迎丽;黄静;董维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冠心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肾功能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疗程均为7 d,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Cys C、尿β2-MG水平在治疗前、介入后48 h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介入后7 d,Cys C水平治疗组为(0.86±0.14) g/L明显低于对照组(0.94±0.29) g/L(P<0.01),尿β2-MG水平治疗组为(0.19±0.16) g/L明显低于对照组(0.33±0.27) g/L(P<0.01).结论 冠心胶囊能明显降低Cys C、尿β2-MG含量,有减少碘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作用.
作者:梁海龙;张敏州;陈秋雄;盛小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冠心病、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在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前即可出现舒张功能障碍.此时,心肌收缩功能尚可保持较好,心脏射血分数(LVEF)正常,故又称为LVEF正常(代偿)的心力衰竭,这一类型的心功能不全日渐受到重视.
作者:李金辉;鲁卫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A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β分泌酶(BACE)和中性内肽酶(NEP)活性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低剂量组、丁苯酞高剂量组.采用大鼠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凝聚态Aβ1-40诱导AD模型,灌胃时间为4周,以ELISA 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β-分泌酶及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结果 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β-分泌酶的活性含量没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丁苯酞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可以促进A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并可能通过促进其活性含量加速Aβ的降解,但对于β分泌酶却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陈芸;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起病状态、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208例SA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8例SAH患者中静态起病142例(68.3%),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55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12例(72.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头痛(148例,占71.2%)、头晕(36例,占17.4%)、呕吐(182例,占87.5%)常见.介入治疗21例,手术治疗91例,保守治疗43例,再出血死亡12例.结论 SAH起病状态不一,病因多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DSA检查能直接明确病因,可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关东锋;梁建荣;陈轶雄;李双保;景文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 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 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 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乐;陈志刚;孟繁兴;李学军;蔡英丽;马丽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5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予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90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瘀证证候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和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候评分明显减轻,hs-CRP和血液流变学水平明显好转(P<0.05),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明显改善(P<0.05).结论 活血利水中药复方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s-CRP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黄琛;钱海凌;李丽;莫霄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芪棱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3 h~48 h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用中药芪棱汤;对照组50例服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天分别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并测量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芪棱汤能明显改善神经缺损评分,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芪棱汤与补阳还五汤干预均可降低血中Hcy的浓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芪棱汤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用中药(芪棱汤和补阳还五汤)干预脑梗死患者后,神经缺损评分效果值与Hcy浓度的效果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芪棱汤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效果优于补阳还五汤.
作者:张思为;邓世芳;何纲;苏峥;景光光;山林林;蒋红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予以灯盏花素治疗.观察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并随时记录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运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起到更好的恢复血流、改善侧支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降低致残率的效果.
作者:杨全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12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血脂康低剂量(0.3 g/kg)、高剂量(0.6 g/kg)及安慰剂灌胃8周,同周龄db/m小鼠作为非糖尿病对照组.投药8周后行糖耐量试验,治疗前后分别测定db/db糖尿病小鼠及db/m小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 与db/db对照组比较,血脂康不同剂量组治疗8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下降(P<0.05).糖负荷120 min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均低于db/db对照组,而血脂康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两组治疗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血脂康在降低血脂、血糖的同时,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对周围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独立于调脂降糖.
作者:程茅薇;顾萍;马健;杜宏;卢斌;邵加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胸痛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5年行PCI术的468例冠心病患者术后1周胸痛情况,根据胸痛时有无伴ECG改变分为EC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PCI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有84例患者复发胸痛,胸痛发生率为17.95%(84/468);胸痛患者中ECG阴性发生率61.96%(52/84),高于ECG阳性38.18%(32/84,P<0.05);术中慢血流、无复流、远端血栓或边支闭塞发生率ECG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急诊PCI胸痛伴ECG阳性发生率高于择期PCI(P<0.01).结论 PCI术后1周胸痛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多样,应仔细辨别高危患者,积极干预.
作者:何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肾有关,其发病机制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上扰,肝风内动;下虚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肝阳偏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当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痛,腰背部怕冷,夜尿多,易口舌生疮,易上火等症状,舌淡苔白腻而滑,脉弱而沉,尤以肾脉为甚.
作者:陈晓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内再狭窄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分析冠脉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结果 19例患者(25.3%)出现冠脉内再狭窄,56例患者(74.7%)未出现冠脉内再狭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以预测糖尿病患者冠脉内再狭窄的因素有:当前吸烟(OR=1.931,95%CI=1.01~4.85,P=0.031),C反应蛋白浓度(OR=1.05,95%CI=1.02~1.08,P=0.041),支架长度(OR=1.07,95%CI=1.03~1.21,P=0.040),术前参考血管直径(OR=0.55,95%CI=0.13~0.95,P=0.041),术后小管腔直径(OR=0.445,95%CI=0.059~0.81,P=0.037).结论 较小基础管腔直径、术后较小管腔直径、较长支架长度、当前吸烟及高C反应蛋白浓度是糖尿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罗兵;贺立群;周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组加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加舒血宁注射液静脉输注,1次/日,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血脂和TCD变化.结果 治疗组48 h内起效45例(90.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48 h内起效35例(70.0%),总有效率为86.0%,两组起效时间、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脑血流动力学,疗效优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
作者:蒙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 个月.结果 治疗组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37.5%,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显效率45.0%,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B型利钠肽(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BNP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降低BNP含量.
作者:王陵军;刘景;王功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从痰、湿、瘀、热立论应用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52例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在原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清热祛浊胶囊5粒,每日3次.3个月后观察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明显下降(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总有效率82.7%.结论 从痰、湿、瘀、热立论组方的清热祛浊胶囊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
作者:李文东;王元松;苏秀海;王晓蕴;苏阳;田风胜;迟秀娥;段洪波;闫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老年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标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银丹心脑通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日常活动量表(ADL)评分及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临床疗效以治疗组为优;治疗组NDS评分、ADL评分及相关指标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银丹心脑通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治疗老年脑血栓.
作者:邱全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缺氧对体外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以及清开灵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形成BBB,采用缺氧缺糖24 h建立BBB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以荧光实时定量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BBB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同剂量清开灵对ZO-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缺糖24 h可使BBB表达ZO-1明显减少(P<0.01).清开灵能够显著增加缺血后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清开灵可通过改善脑缺血对BBB主要组成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朱海燕;马涛;娄利霞;娄晋宁;刘明岭;徐冰;高永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颈动脉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和高危因素,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而颈动脉硬化作为一个慢性炎症过程,为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反应,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而在动脉壁的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它催化产生的氧化产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胡玉英;刘泰;胡跃强;张青萍;何乾超;梁妮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血压变化对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中风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97例,根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入院后72 h内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并分析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30例,发生率为30.9%.进展组伴高血压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入院16 h~72 h的收缩压值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6.7%,非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59.7%(P<0.05).结论 高血压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入院后16 h~72 h的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异常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作者:李瑞华;刘磊;杨建美;王泽颖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