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璇;赵晓平;张毅;周振国;方永军;柏鲁宁;畅涛;侯文
目的 探索头面部望诊在预测及诊断脑梗死中的规律.方法 通过对头面部望诊信息的采集,并与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相对照,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脑梗死患者头面部望诊与颅脑MRI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76例望诊有异常的患者行即刻头颅MRI检查,确诊患有脑梗死者13例;63例望诊有异常的头颅MRI阴性患者中,6个月后行头颅MRI检查,新出现脑梗死者3例;第6个月时段的60例望诊有异常的头颅MRI阴性患者中,1年后行头颅MRI检查,新出现脑梗死者5例.76例望诊有异常的患者病例纳入时及纳入1年后出现脑梗死总计21例(27.6%).结论 头面部望诊具有预测和诊断脑梗死存在的价值.
作者:殷建明;罗陆一;张卫斌;杨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在48 h内的ACI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连用14 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丹红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优于对照组的71.1%(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作者:努伦古丽·依拉洪;买地尼亚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102例冠心病支架植入1年的病人根据是否服用泮托拉唑分为泮托拉唑组及非泮托拉唑组.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泮托拉唑组为7.7%,非泮托拉唑组为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泮托拉唑组为3.8%,非泮托拉唑组为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服用泮托拉唑未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合用是安全的,并且服用泮托拉唑可以减少支架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作者:李阿平;樊秋艳;秦树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和治疗组(缬沙坦联合疏血通).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24 h尿微量白蛋白(UAER)、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UAER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Scr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治疗后两组BUN、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能有效减少早期DN和肾功能正常的临床DN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作者:王先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及其聚集情况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门诊就诊和健康体检成年人2478例按是否合并NAFLD分为对照组和NAFLD组.分析NAFLD合并MS各组分及其聚集情况,NAFLD并心脑血管病与MS组分、聚集数相关性.结果 NAFLD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对照组.NAFLD组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糖和代谢综合征分别为51.80%,32.76%,37.22%,39.28%,24.53%,45.97%,显著高于对照组.NAFLD组合并心脑血管病较无NAFLD组显著增高,NAFLD合并心脑血管病与MS组分、聚集数显著相关.结论 NAFLD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综合征组分集聚,合并心脑血管病显著增高;随着MS组分聚集数增多,有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危险性增大的趋势.
作者:张宏伟;赵民;刘秀敏;安凤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N)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首位病因,SAH有50%~70%为IAN破裂所致[1],每年发生破裂而致SAH的危险是1%~2%,病死率高达50%[2].IAN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很快,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的应用,使得IAN诊断的手段有更多的选择,准确度也不断提高.
作者:孙敏;罗彩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7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抗高血压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行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 (AT Ⅱ)及血压变异性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明显减小(P<0.01),NO水平升高(P<0.05),ET、PRA、AT Ⅱ水平降低(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配合常规抗高血压治疗不仅降压效果好,而且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作者:林桂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口服稳心颗粒联合中药泡脚治疗房颤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02例房颤致下肢动脉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口服稳心颗粒及中药泡脚,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总有效率7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稳心颗粒及中药泡脚联合治疗,在稳定心脏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栓塞进一步加重,同时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明显减少截肢率,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尚连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脑梗死的病人随机分为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44例)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组(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14 d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H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 两组治疗后14 d、90 d 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减低治疗后14 d和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陈小飞;王建红;王天栋;刘玉婷;王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98例,将14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74例)和疏血通组(74例),以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变化.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Ⅱ级~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疏血通组与常规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疏血通组较常规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降低ACS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改善ACS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
作者:阴淑莹;赵霞;魏芳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与异山梨酯(消心痛)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32例)、消心痛组(34例)、联合组(36例).麝香保心丸组予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消心痛组予消心痛10 mg,每日3次口服.联合组予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消心痛5 mg,每日3次口服.结果 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7.22%,麝香保心九组为90.62%,消心痛组为82.35%,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1.67%,麝香保心丸组为68.75%,消心痛组为64.71%,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对改善症状及心电图缺血的改变优于消心痛,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申玉敏;申素琴;王爱民;张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aspase-3抑制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颈内动脉穿刺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38只)模型制作后腹腔注射Caspase-3抑制剂 Z-VAD-FMK(10 μmol/L,0.3 mL);对照组(38只)注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正常组(16只)未进行任何处理.72 h记录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等脑损伤指标;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表达.结果 Caspase-3抑制剂可降低大鼠死亡率(47.4%vs28.9%,P<0.05),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元细胞凋亡(P<0.05),但对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细胞凋亡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可减轻SAH后早期脑损伤.
作者:高新伟;李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发病规律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年间住院的1139例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的季节、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类统计,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男性598例高于女性541例,各个季节中脑出血的发病年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年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均小于男性2岁.夏季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较冬春季明显减少(P<0.05);夏秋季变化时男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明显上升(P<0.05),而女性变化不大(P>0.05);秋冬季变化时女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明显上升(P<0.05),而男性变化不大(P>0.05);秋季男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51岁~60岁较61岁~70岁的人群发病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更大.结论 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与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性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异.
作者:范小璇;赵晓平;张毅;周振国;方永军;柏鲁宁;畅涛;侯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4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22例.两组患者予常规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常规滴注纳洛酮、尼莫地平、地塞米松、脱水降颅压、预防并发症、改善心脑循环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迟发性脑病发生例数、死亡例数及总体疗效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短;发生迟发性脑病、死亡例减数少.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迟发性脑病发生率.
作者:李青兰;亢春生;李海洋;赵宇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的联合降压方案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的疗效.方法 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地尔硫卓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人45例.结果 调整治疗后血压达标率明显提高(P<0.01),且随着治疗的继续达标率还有增加,血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费用较调整前亦有减少(P<0.01),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不良反应有所增多,但无不能耐受而需要调整用药者.随访期间病人未有严重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发生.结论 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治疗有效,血压达标率明显提高,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未有严重的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病人的依从性高.
作者:沈建宏;谢仁兵;周文杰;郭江宏;石国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两种剂量的绿茶多酚对慢性脑低灌注后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以探讨绿茶多酚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生理盐水组、2VO+GTP100组[绿茶多酚100 mg/(kg·d)]、2VO+GTP400组[绿茶多酚400 mg/(kg·d)].采用大鼠2VO制备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结扎后从第4周开始给药,给药4周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的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Nrf2 mRNA的表达.结果 绿茶多酚缩短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逃逸潜伏期,使大鼠在平台区的停留时间延长.绿茶多酚减少海马组织的MDA含量,增强SOD活性,但对AchE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400 mg/(kg·d)剂量的绿茶多酚增强海马组织Nrf2 mRNA的表达.结论 绿茶多酚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后的认知功能损害,减轻海马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抗氧化能力,尤其是400 mg/(kg·d)的剂量,但对胆碱能系统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徐艳;章军建;杨英;刘晖;张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为评价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将75例抑郁症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氟伏沙明组(40例)和阿米替林组(35例),治疗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并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副反应.结果 氟伏沙明组总有效率为95.0%,阿米替林组总有效率为94.3%,两组疗效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SS量表比较,阿米替林组副反应发生率高于氟伏沙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氟伏沙明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一.
作者:米晶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入选68例轻中度初发高血压患者,服用比索洛尔片4周后,采用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评价血压变异性及心率变异性,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比索洛尔治疗4周后24 h血压、日间血压及夜间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BPV显著降低(P<0.05),HRV时域指标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 比索洛尔降压作用疗效确切,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BPV,升高高血压患者的HRV.
作者:李建微;姚凤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益气化瘀冲剂试验性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4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0例口服益气化瘀冲剂,每日1剂(1袋),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对照组120例口服安慰剂(颗粒冲剂),每日1剂(1袋),分早晚两次服.两组试验期间均以常规西药抗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2个月为1个试验疗程,然后评估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在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下肢水肿指标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53.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中药,是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选择,且具有安全性.初步证实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具有相关性.
作者:杨宝元;任秀英;杨阳;冯伟;董印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急性无症状脑梗死(ASBI)的认识,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6例ASB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均发现有新的梗死病灶.结论 MRDWI检查是诊断ASBI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临床上出现头晕、头痛、言语含糊、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记忆力下降等不典型症状的患者,需及时进行MRDWI检查,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作者:刘爱琴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