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仲华
目的 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观察其血清肌酶改变与血钾降低程度的关系.结果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患者血清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其中以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多且显著,CK升高程度与血钾改变程度呈负相关(r=-0.672).结论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是反映低钾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血钾与血清肌酶的检测有助于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诊断.
作者:姚向荣;吕云利;杨暴;廖军;贾存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对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焦虑阳性率病例组为83.75%,对照组为1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24,P<0.01);抑郁阳性率病例组为73.75%,对照组为1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结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
作者:何丽萍;栗兵霞;吕燕;陈珩;魏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6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6二磷酸果糖组)26例和观察组(多巴胺+1,6二磷酸果糖组)38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d),静脉推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5 g/(kg*min).观察两组心音、心率、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改善心音低钝、心率缓慢以及降低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巴胺与1,6二磷酸果糖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血性心肌损害具有协同保护作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1,6二磷酸果糖.
作者:杨生汝;杨金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对缺血再灌注早期Toll样受体4蛋白(TLR4)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组灌服培哚普利4 mg/kg,每日1次,共7 d.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光镜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TLR4表达情况.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培哚普利组炎症损伤减轻;培哚普利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培哚普利组心肌组织TLR4表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细胞凋亡,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实现的.
作者:郭文超;牛凡;路映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人们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SAS)活性增高,其兴奋作用将加速心力衰竭低排状态时心肌细胞死亡,血管收缩增加后负荷,进一步减少心排血量.后负荷增加心脏工作负荷也加速了心肌细胞的死亡.
作者:王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核因子-κB(NF-κB)活性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流式细胞术快速、定量检测NF-κB的实验方法. 方法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变化. 结果 AMI组和UA组患者NF-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组患者NF-κB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可快速、灵敏、特异地定量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活性变化.
作者:郭晓红;贾永平;姚海东;刘志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的心肌缺血表现、降低hs-CRP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剂,降低血浆hs-CRP水平可能是其中机制之一.
作者:李景君;王蕊;徐京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疏血通组(n=55)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疏血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疗程为10 d.观察胸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及对血液流变学、hs-CRP的影响.结果 两组胸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但疏血通组较对照组胸痛症状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与疏血通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89.1%(P>0.05).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力率、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善 (P<0.05),疏血通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hs-CRP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力率、纤维蛋白原,而且可明显降低hs-CRP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抗炎可能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机制.
作者:阿荣;任保军;张迎军;王春燕;王悦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 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作者:李世林;程伟;王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中西药组给予云南白药口服或鼻饲,联合雷尼替丁静脉输注,西药组单纯予雷尼替丁静脉输注,并于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中西药组溃疡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液pH值用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尼替丁配合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春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CDFI诊断为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下肢血管3D CE-MRA扫描,范围包括肾平面以下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其中19例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1例诊断为外伤后下肢血管损伤.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行3D 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诊断明确.CDFI检出155段病变血管,3D CE-MRA扫描显示病变血管共205段.3D CE-MRA检出病变的阳性率高于CDFI(χ2=14.88,P<0.05).结论 3D CE-MRA以其诊断病变阳性率高,无创性,无辐射,对比剂过敏反应少、肝肾毒性小,可以整体显示感兴趣区血管等优点,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者:郭娟;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电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陈步巍;郭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 ,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 g加入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卢瑞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长春西汀注射液;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结果 奥扎格雷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10 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者:段光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调查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996例脑卒中患者,对HAP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合并多种疾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侵袭操作、使用H2受体拮抗剂与HAP的发生有关.HAP在夏季、冬季发生率高.在88例HAP痰培养中分离出1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GNB)82株,对多种抗生素均有交叉耐药且耐药率升高,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 脑卒中是HAP的高危人群,应对其重点监控,积极预防,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作者:张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MP冲击上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每周2次,每次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0 m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脑脊液(CSF)中蛋白含量及细胞学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CSF蛋白含量恢复至正常及CSF细胞学检查免疫活性细胞减少至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2周;治疗组治疗后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谷玉平;何小燕;陈俊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VST患者22例.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常规SE序列、TSE序列及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 MRI可显示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的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 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作者:吴江;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种类型的心绞痛8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极化液、硝酸甘油、肠溶阿司匹林、辅酶Q10胶囊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3.0%,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7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且复发率低.
作者:赵亚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且现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56例(A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AECG)、BNP测定,按结果分为SMI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体检时发现ST段改变50例(B组),但无任何症状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并在运动前后分别测BNP,按结果分为SMI组和非SMI组.结果 AECG检测:BNP值阳性对照组高于SMI组(P<0.01),SMI组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SMI组BNP值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呈正相关(r=0.881,P<0.01);平板运动试验:SMI组的BNP值在运动前、运动后及运动后增加值(△BNP)均高于非SMI组(P<0.01),且SMI组△BNP值与Duke评分呈负相关(r=-0.861,P<0.01).结论 BNP可作为SMI筛选生化指标且升高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妙男;张宁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具有分化成间质起源的任意组织的潜能,包括向神经元样细胞、软骨、脂肪、造血基质及骨等分化成熟的特征[1,2].
作者:戴映;杨万章;金明月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