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荣;任保军;张迎军;王春燕;王悦喜
目的 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EEG)或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60例确诊为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EEG或视频脑电图及临床表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早期发作占76.7%,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迟发性发作占23.3%,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为主.早期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普遍慢活动基础上局限性慢活动明显及痫样放电;迟发性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痫样放电.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结论 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的诊断及癫痫灶定位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新有;郭艾萍;西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VST患者22例.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常规SE序列、TSE序列及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 MRI可显示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的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 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作者:吴江;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MP冲击上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每周2次,每次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0 m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脑脊液(CSF)中蛋白含量及细胞学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CSF蛋白含量恢复至正常及CSF细胞学检查免疫活性细胞减少至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2周;治疗组治疗后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谷玉平;何小燕;陈俊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风病痰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关系.方法 测定中风病痰证(30例)、非痰证(35例)及正常组(30名)发病后24 h内的血清MMP-9水平,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中风病痰证患者MMP-9含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非痰证患者(P<0.05或P<0.01);中风病患者MMP-9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中风病痰证可以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P-9水平进行客观诊断.
作者:苏文理;雷惠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选标准的病例20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服用异山梨酯(消心痛)10 mg,每日3次,益心舒胶囊3粒,每日3次;对照组100例,服用消心痛1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心电图、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3%,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胸痛、胸闷、心悸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对气短、乏力、口干症状的改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曹春;谢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 ,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 g加入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卢瑞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随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 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韩召展;董会文;任会远;郭占胜;刘爱军;刘希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核因子-κB(NF-κB)活性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流式细胞术快速、定量检测NF-κB的实验方法. 方法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变化. 结果 AMI组和UA组患者NF-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组患者NF-κB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可快速、灵敏、特异地定量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活性变化.
作者:郭晓红;贾永平;姚海东;刘志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方法 对25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5例,伴心房颤动17例(68%),死亡8例,病死率达32%,其中死于脑疝2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急性肾衰竭1例,室颤3例,出院生活不能自理的3例.结论 心房颤动为心源性脑栓塞常见的病因,颈内动脉系统较椎-基底动脉系统更易形成栓塞,前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显著重于后者,且预后更差.
作者:剧仲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该病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作者:郭洁梅;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及面神经电图(ENG)在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电图检测,并与自身健侧对比.结果 37例患者BR均出现R1 R2 R2'消失/延长.与 ENG相比,病程3 d 内BR异常率为100%,而ENG异常率为 67%,明显增高.37例患者BR均有不同程度异常,ENG部分异常.结论 采用BR联合ENG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预后.
作者:朱祖福;王庆广;韩伯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具有分化成间质起源的任意组织的潜能,包括向神经元样细胞、软骨、脂肪、造血基质及骨等分化成熟的特征[1,2].
作者:戴映;杨万章;金明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以肾上腺素(Adr) 皮下注射法建立大鼠血瘀模型,对比不同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周期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确定佳的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不造模)、急瘀1 d组(Adr 1.8 mg/kg皮下注射加冰水浸泡1 d)、急瘀2 d组(Adr 1.8 mg/kg注射加冰水浸泡2 d)、慢瘀小剂量组(Adr 0.1 mg/kg注射7 d)、慢瘀中剂量组(Adr 0.3 mg/kg注射7 d)、慢瘀大剂量组(Adr 0.9 mg/kg注射7 d).用血液黏度仪检测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用红细胞变形/聚集仪检测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指数;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慢瘀小、中剂量组可见大鼠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急瘀1 d组可见低切变下全血黏度升高(P<0.05),急瘀1 d组和急瘀2 d组可见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增加(P<0.01),急瘀2 d组和慢瘀大剂量组可见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瘀证动物模型成功与否与所用的肾上腺素剂量、给药周期和给药方式密切相关.Adr 0.3 mg/kg注射7 d和Adr 1.8 mg/kg注射加冰水浸泡2 d大鼠出现血液流变学变化更加明显,可分别作为气郁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动物模型.
作者:赵玲;魏海峰;李雅莉;张丽;李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电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陈步巍;郭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成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于术后24 h、术后4周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行6 min步行试验,评估无复流现象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血流正常组在术后24 h及4周BNP值较无复流组显著降低(P<0.05),LVEF、6 min步行距离较无复流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低下,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白如冰;马洪山;顾成圻;张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疏血通注射液由动物类中药水蛭和地龙提取而成,有效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酶,具有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血脂、细胞保护等作用.
作者:李丹;李泽宇;张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乐卡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46例患者服用乐卡地平5 mg~10 mg,每日1次,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3个月血压变化.结果 46例中显效35例(76.09%),有效7例(15.22%),无效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结论 乐卡地平在高血压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并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修志红;丁洪越;孙泽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304)进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其转录水平(ICAM-1mRNA)表达的离体实验研究,观察奇智方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ICAM-1;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CAM-1mRNA.结果 中药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ICAM-1蛋白分子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使缺氧/复氧后细胞ICAM-1mRNA下调,与缺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奇智方抑制缺氧/复氧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和ICAM-1mRNA,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完整和功能正常,可能是其免疫抑制机理的分子基础之一.
作者:张淑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人们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SAS)活性增高,其兴奋作用将加速心力衰竭低排状态时心肌细胞死亡,血管收缩增加后负荷,进一步减少心排血量.后负荷增加心脏工作负荷也加速了心肌细胞的死亡.
作者:王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表现、中西医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癫痫持续状态及频繁发作者,迅速控制发作,首选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无效时可重复1次;口服西药托吡酯、中药汤剂,直至临床症状完全改善.结果 28例中治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 中药配合托吡酯治疗,既能减少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不良反应,又能提高其疗效.
作者:巫祖强;刘吉昌;粟漩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