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瞬目反射及面神经电图在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研究

朱祖福;王庆广;韩伯军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 瞬目反射, 神经电图
摘要: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及面神经电图(ENG)在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电图检测,并与自身健侧对比.结果 37例患者BR均出现R1 R2 R2'消失/延长.与 ENG相比,病程3 d 内BR异常率为100%,而ENG异常率为 67%,明显增高.37例患者BR均有不同程度异常,ENG部分异常.结论 采用BR联合ENG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预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60例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中西药组给予云南白药口服或鼻饲,联合雷尼替丁静脉输注,西药组单纯予雷尼替丁静脉输注,并于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中西药组溃疡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液pH值用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尼替丁配合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春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诊PCI与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坏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评价坏死心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坏死心肌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22例)与溶栓组(20例).于发病后4周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价心功能及坏死心肌情况.结果 利用视学评分(VSM)总分评价坏死面积,直接PCI组和溶栓组的VSM总分均与射血分数(EF)(r=-0.768,r=-0.848)、收缩末期容积(EDV)(r=0.952,r=0.940)、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DVI)(r=0.953,r=0.943)、舒张末期容积(ESV)(r=0.980,r=0.910)、舒张末期容积(ESVI)(r=0.948,r=0.926)均密切相关(P<0.001).发病后4周,直接PCI组的VSM总分、EF、EDV、EDVI、ESV、ESVI均优于溶栓组(P<0.001).结论 利用VSM评分可以较准确定量评价梗死心肌,VSM总分与左室功能有高度相关性.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比较,能够更好地减小坏死面积和改善左心功能.

    作者:杨莹;陈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疏血通注射液由动物类中药水蛭和地龙提取而成,有效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酶,具有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血脂、细胞保护等作用.

    作者:李丹;李泽宇;张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长春西汀注射液;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结果 奥扎格雷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10 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者:段光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是否置入支架视分支开口被挤压的情况而定的手术策略,观察手术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7.01%(2/67),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无症状者60例(89.6%),发生稳定型心绞痛2例(3.0%),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7.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3.0%),再次行PCI术患者4例(6.0%).结论 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手术策略,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作者:马洪山;白如冰;顾成圻;张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巴胺与1,6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6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6二磷酸果糖组)26例和观察组(多巴胺+1,6二磷酸果糖组)38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d),静脉推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5 g/(kg*min).观察两组心音、心率、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改善心音低钝、心率缓慢以及降低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巴胺与1,6二磷酸果糖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血性心肌损害具有协同保护作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1,6二磷酸果糖.

    作者:杨生汝;杨金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益心舒胶囊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予西药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0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西医心功能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心脏彩超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益心舒胶囊可能具有一定程度控制和逆转心室重构的作用.

    作者:顾宁;黄燕;汪静;邵中兴;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方法探讨

    目的 通过观察核因子-κB(NF-κB)活性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流式细胞术快速、定量检测NF-κB的实验方法. 方法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变化. 结果 AMI组和UA组患者NF-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组患者NF-κB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可快速、灵敏、特异地定量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活性变化.

    作者:郭晓红;贾永平;姚海东;刘志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室率缓慢且合并频发期前收缩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室率缓慢且合并频发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基础心室率缓慢合并频发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24 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7.5%,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57.9%,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基础心率缓慢且存在频发期前收缩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王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含溶栓颗粒血清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的影响

    目的 探讨溶栓颗粒对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造模,用含大、中、小剂量溶栓颗粒的大鼠血清干预受损HUVEC,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应用TNF-α 40 ng/mL可以造成HUVEC损伤,表现细胞数量下降,皱缩、变形,分裂相细胞明显增加,VEGF表达明显增多.含大、中剂量溶栓颗粒的大鼠血清能减少VEGF表达,减少细胞有丝分裂.结论 溶栓颗粒可以保护因炎性介质增加而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VEGF表达有关.

    作者:臧运华;唐明;郭瑞友;叶俊丽;曹晓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学研究概况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该病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作者:郭洁梅;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期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电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陈步巍;郭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VST患者22例.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常规SE序列、TSE序列及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 MRI可显示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的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 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作者:吴江;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TGF-β1、Caspase-3的表达与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制备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脑组织中TGF-β1、Caspase-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细胞凋亡也相应增加,在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TGF-β1与Caspase-3 主要在缺血周围区表达,TGF-β1表达增高较快,在再灌注24 h达高峰;Caspase-3表达增高较慢,在48 h达高峰.结论 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是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脑缺血诱导了TGF-β1与Caspase-3的表达,TGF-β1表达高峰早于Caspase-3出现.恰当时间窗内对TGF-β1、Caspase-3 的干预将是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赵敏;李江华;霍晓东;申红萍;庞晋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褪黑素受体和多效蛋白的表达

    目的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和褪黑素(Mel)受体亚型MT1、MT2 mRNA的表达,以探索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实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 min至3 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 PTN和MT1、MT2 mRNA的表达.结果 接种24 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 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 d~14 d融合.第5代~第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 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 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 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MAP-2,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实验组诱导后12 h细胞有PTN和MT1mRNA的表达.结论 PTN和Mel信号传导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连霞;李丽;李光来;李东芳;王荔;薛国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甲泼尼龙联合鞘内注射激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MP冲击上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每周2次,每次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0 m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脑脊液(CSF)中蛋白含量及细胞学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CSF蛋白含量恢复至正常及CSF细胞学检查免疫活性细胞减少至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2周;治疗组治疗后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谷玉平;何小燕;陈俊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治疗策略的对比和启示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给中医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黄平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负性情绪调查

    目的 探讨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对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焦虑阳性率病例组为83.75%,对照组为1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24,P<0.01);抑郁阳性率病例组为73.75%,对照组为1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结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

    作者:何丽萍;栗兵霞;吕燕;陈珩;魏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IR)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复方丹参饮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复方丹参饮预防组(中药预防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大鼠IR模型,各组大鼠灌胃给药.16周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中NO、ET-1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复方丹参饮预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NO含量减少、ET-1含量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及中药预防组与治疗组均能增加NO及减少 ET-1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 复方丹参饮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其机制与升高血清NO及降低血浆ET-1水平有关.

    作者:王蕊;李景君;徐京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疏血通组(n=55)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疏血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疗程为10 d.观察胸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及对血液流变学、hs-CRP的影响.结果 两组胸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但疏血通组较对照组胸痛症状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与疏血通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89.1%(P>0.05).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力率、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善 (P<0.05),疏血通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hs-CRP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力率、纤维蛋白原,而且可明显降低hs-CRP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抗炎可能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机制.

    作者:阿荣;任保军;张迎军;王春燕;王悦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