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段光琳

关键词: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
摘要: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长春西汀注射液;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结果 奥扎格雷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10 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

    冠心病(CHD)的病变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后,血液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1].

    作者:官春梅;王默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氧化应急产物、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随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 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韩召展;董会文;任会远;郭占胜;刘爱军;刘希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RT3DE评价延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AMI住院患者56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治疗,将患者分为PCI治疗组(30例)和药物治疗组(26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RT3DE检查,对采集的三维超声图像进行脱机处理,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PCI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较术前LVEDV、LVESV降低(P<0.05),LVEF提高(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LVEDV、LVESV、LVEF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PCI能明显改善AMI后左室重构,提高左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RT3DE可准确、方便的评价AMI患者左室整体心功能.

    作者:孙媛;李保;王敬萍;李天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乐卡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乐卡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46例患者服用乐卡地平5 mg~10 mg,每日1次,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3个月血压变化.结果 46例中显效35例(76.09%),有效7例(15.22%),无效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结论 乐卡地平在高血压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并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修志红;丁洪越;孙泽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风病痰证与血清MMP-9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中风病痰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关系.方法 测定中风病痰证(30例)、非痰证(35例)及正常组(30名)发病后24 h内的血清MMP-9水平,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中风病痰证患者MMP-9含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非痰证患者(P<0.05或P<0.01);中风病患者MMP-9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中风病痰证可以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P-9水平进行客观诊断.

    作者:苏文理;雷惠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瞬目反射及面神经电图在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及面神经电图(ENG)在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电图检测,并与自身健侧对比.结果 37例患者BR均出现R1 R2 R2'消失/延长.与 ENG相比,病程3 d 内BR异常率为100%,而ENG异常率为 67%,明显增高.37例患者BR均有不同程度异常,ENG部分异常.结论 采用BR联合ENG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预后.

    作者:朱祖福;王庆广;韩伯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含溶栓颗粒血清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的影响

    目的 探讨溶栓颗粒对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造模,用含大、中、小剂量溶栓颗粒的大鼠血清干预受损HUVEC,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应用TNF-α 40 ng/mL可以造成HUVEC损伤,表现细胞数量下降,皱缩、变形,分裂相细胞明显增加,VEGF表达明显增多.含大、中剂量溶栓颗粒的大鼠血清能减少VEGF表达,减少细胞有丝分裂.结论 溶栓颗粒可以保护因炎性介质增加而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VEGF表达有关.

    作者:臧运华;唐明;郭瑞友;叶俊丽;曹晓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心通胶囊联合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联用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门诊和住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脑心通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他汀类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均连服6个月,服药前和服药后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IMT、斑块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比较,IMT、斑块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组和联合治疗组个别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肌酸激酶(CK)轻微增高,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和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抑制和稳定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朱林章;刘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学研究概况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该病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作者:郭洁梅;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缬沙坦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5例

    目的 观察缬沙坦和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8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和倍他乐克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95.6%,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缬沙坦和倍他乐克联用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而且副反应少,可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作者:严士荣;郭维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丹参多酚酸盐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IL-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并与18名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UAP患者血清IL-18、IL-1、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8、IL-1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而在丹参多酚酸盐组IL-18、IL-1、sICAM-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丹参多酚酸盐组治疗后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结论 IL-18、IL-1和sICAM-1可能不同程度参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进程.丹参多酚酸盐对UAP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与其显著降低IL-18、IL-1以及sICAM-1水平,从而抑制冠脉局部的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作者:吴兴利;裴翔;李德印;李金珉;杨丁友;高玉玲;朱梅;陈琪;王士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长春西汀注射液;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结果 奥扎格雷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10 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者:段光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是否置入支架视分支开口被挤压的情况而定的手术策略,观察手术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7.01%(2/67),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无症状者60例(89.6%),发生稳定型心绞痛2例(3.0%),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7.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3.0%),再次行PCI术患者4例(6.0%).结论 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手术策略,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作者:马洪山;白如冰;顾成圻;张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SAS)活性增高,其兴奋作用将加速心力衰竭低排状态时心肌细胞死亡,血管收缩增加后负荷,进一步减少心排血量.后负荷增加心脏工作负荷也加速了心肌细胞的死亡.

    作者:王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成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于术后24 h、术后4周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行6 min步行试验,评估无复流现象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血流正常组在术后24 h及4周BNP值较无复流组显著降低(P<0.05),LVEF、6 min步行距离较无复流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低下,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白如冰;马洪山;顾成圻;张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培哚普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对缺血再灌注早期Toll样受体4蛋白(TLR4)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组灌服培哚普利4 mg/kg,每日1次,共7 d.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光镜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TLR4表达情况.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培哚普利组炎症损伤减轻;培哚普利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培哚普利组心肌组织TLR4表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细胞凋亡,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实现的.

    作者:郭文超;牛凡;路映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负性情绪调查

    目的 探讨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对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焦虑阳性率病例组为83.75%,对照组为1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24,P<0.01);抑郁阳性率病例组为73.75%,对照组为1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结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

    作者:何丽萍;栗兵霞;吕燕;陈珩;魏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介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 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作者:李世林;程伟;王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6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EEG)或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60例确诊为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EEG或视频脑电图及临床表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早期发作占76.7%,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迟发性发作占23.3%,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为主.早期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普遍慢活动基础上局限性慢活动明显及痫样放电;迟发性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痫样放电.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结论 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的诊断及癫痫灶定位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新有;郭艾萍;西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治疗策略的对比和启示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给中医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黄平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