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晖戍;邓立梅
目的 通过对槐定碱致痫大鼠脑内Caspase3 及热休克蛋白- 70(hsp-70) 含量的测定,探讨细辛脑注射液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卡马西平阳性对照组及细辛脑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通过免疫组化学法和Nissle染色法,研究细辛脑注射液对Caspase3 和hsp-70含量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细辛脑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大鼠癫痫发作(P<0.05),可使槐定碱致痫大鼠的脑组织中减少Caspase3释放,降低hsp-70 在大鼠脑内的表达.结论 细辛脑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癫痫效果,可减轻大鼠癫痫发作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甄军丽;王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鼠脑组织中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又分为6 h、24 h、48 h、72 h、7 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D40L、MMP-3的表达.结果 CD40L、MMP-3在假手术组不表达,再灌注6 h后CD40L和MMP-3开始表达,24 h表达明显增加,48 h达高峰,72 h开始下降,7 d时有微量表达.神经功能评分与脑含水量变化与其一致.结论 大鼠脑组织中的CD40L、MMP-3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田永青;李东芳;李光来;解学军;冀俊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EH),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老年人高血压病是高血压病的重要临床亚型,是脑中风、心肌梗死及肾衰的重要致病因素.从老年人自身病理生理特点出发寻找老年高血压病的常见临床证型及其特征性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广大中医临床医疗人员及科研工作者的目标所在.本文就性激素与老年高血压病中常见的肾气亏虚证是否存在关联性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于杰;李运伦;郭伟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第7天开窗暴露CAM建立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正常血清组(C组)、丹红注射液治疗组(T组)、血管内膜损伤组(I组)、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IT组)以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20 μg/mL)组(V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及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于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2 mL/kg,各组连续7 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CAM上放一直径为5 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 μL,每日1次,连续3 d,第11天取CAM,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 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CAM周围血管数目,T组(31.80±3.08)条与C组(28.40±3.75)条比较,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血管总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I组(47.30±3.27)条与C组相比较,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与IT组(47.60±3.89)条相比较,血管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含丹红注射液的兔血清能够明显促进CAM上血管生成,血管内膜损伤后的血清和内膜损伤丹红治疗组也分别强于血管内膜未损伤时.
作者:唐昱;盛国太;钟志英;葛郁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GS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后神经元样细胞是否具有抗凋亡作用及作用的适剂量.方法 BMSCs由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股骨全骨髓法取得,经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取第五代BMSCs用低中高剂量(20 mg/L、40 mg/L、80 mg/L)GSP干预24 h,设立空白对照组.以含有20%胎牛血清的1 mmol/L B-巯基乙醇(BME)预诱导24 h后,继而用含有4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作为诱导液诱导24 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的表达.MTT法检测不同剂量的GSP干预24 h后对神经元样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以Fluo-3 AM为荧光探针标记的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以Annexin V凋亡试剂盒检测组间细胞凋亡率.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WISTAR大鼠BMSCs,经诱导分化后大部BMSCs变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E和MAP-2.GSP干预组细胞生长状态,活力及存活细胞比例较好.结论 GSP能使BMSCs诱导分化后神经元样细胞保持较好的活力,对抗自由基产生,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徐隋意;李光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非洛地平缓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将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试验剂量从5 mg/d开始,逐渐递增至10 mg/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常规体检、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治疗4周后,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压总有效率93.5%,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降压总有效率96.7%,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非洛地平缓释片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0.48% 和12.11%,氨氯地平组为23.26%和13.08%,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有效剂量为(5~10)mg/d,非洛地平缓释片平均6.29 mg/d,氨氯地平片平均6.00 mg/d.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非洛地平缓释片组22.58%,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22.33%(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面部潮红、头昏、心悸、疲乏等,多较轻微,可迅速缓解.结论 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d,一天一次口服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作者:卫高仁;黄云翠;常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是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较为全面,中药现已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药物.
作者:柯俊华;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脉络通口服液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采用双盲自身及组间对照法,将100例高脂血症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服用脉络通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结果 治疗30 d后,治疗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下降0.66 mmol/L,三酰甘油(TG)下降了0.5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至0.08 mmol/L,TC有效率54%,TG有效率72%,HDL-C有效率6%,总有效率52%;对照组总胆固醇有所下降,三酰甘油略有提升,TC有效率26%,TG有效率24%,总有效率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络通口服液具有较明显的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功效.
作者:姜荣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1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依是否保留瓣下装置分为两组(两组间年龄、病程、并发症、心功能、主动脉阻断时间、瓣膜替换型号等无统计学意义),Ⅰ组28例,常规切除二尖瓣及瓣下结构;Ⅱ组23例,保留后瓣及瓣下装置.观察术后48 h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2周、3个月、1年后心功能情况.结果 Ⅱ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明显低于Ⅰ组,心功能曲线图较Ⅰ组更趋向于正常Frank-starling容量负荷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每搏输出量(SV)、左室每分搏出量(CO)、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ESVI)、每搏指数(SVI)、心脏指数(CI)等左心功能参数,Ⅱ组较Ⅰ组恢复更佳.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部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左心功能的优越性.
作者:张晓群;芦芳;张晓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Cyt-C)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NBP治疗组、NBP预防组、NBP预防治疗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 3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细胞Cyt-C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假手术组脑组织中可见少许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模型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于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治疗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均减少,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预防加治疗组较丁苯酞治疗组Cyt-C比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给予丁苯酞治疗能下调Cyt-C表达,同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示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Cyt-C的释放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王建华;刘瑞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1996年由Hinchey等[1]首先报道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痫发作、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现将我院2006年-2008收治的3例由子痫致RPLS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郭学英;高春林;孔玉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高血压病患者296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11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各组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组rs3850641 G等位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冠心病史、糖尿病史、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二者依然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人高血压的发病不相关.
作者:苏锐;李俊男;边云飞;李茂莲;陈敬洲;宋卫华;肖传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作者:赵春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常规RFCA治疗PSVT患者.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5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3例,计有旁道70条,显性旁道35条,隐匿性旁道35条,其中位于冠状静脉窦憩室颈部心外膜旁道1例,双旁路2例均为左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2例,均为慢-快型,其中有两例患者术中未能诱发出心动过速,予RFCA阻断慢径治疗.RFCA治疗 PSVT总成功率为 99.1%,其中房室结双经路介导的PSVT成功率高达100%,复发率为3.6%,均复治成功,并发症发生率5.6%.结论 采用常规方法RFCA治疗PSVT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张卫玲;秦中胜;潘三葱;王丽;韩麦丰;王育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病例164例,均诊断急性缺血性恼卒中,统计患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79例,比较代谢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影响.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首次检出率较高,为48.2%,进一步证实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同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呈高度正相关.
作者:宋清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心功能Ⅱ级~Ⅳ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Ⅱ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中医证候变化,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及LVDD、 LVEF值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杨清华;孙博;邢俊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1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测定患者血清 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按PP高低分为<60 mmHg、(60~80) mmHg、(80~100)mmHg和>100 mmHg 4组,比较组间hs-CRP水平.结果 随着PP逐渐升高,血清hs-CRP水平亦逐渐上升,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PP与hs-CRP存在着密切相关性,提示炎症反应与PP升高共同存在.
作者:邓伟胜;李平;廖艳;吴素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次腹腔注射柯萨奇B3m病毒稀释液方法,复制小鼠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模型.将BALB/c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中药治疗组,每组40只.中药组予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于给药4周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对实验性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改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结论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能够减轻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病理损伤,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杨颖;白晓秋;田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lobular adiponectin,gAd)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gAd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从健康人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法获得脂联素球状结构域基因,经EcoRⅠ和XhoⅠ酶切后与pcDNA3.0真核表达载体重组得到pcDNA3.0-gAd,分别用PCR法和DNA测序法鉴定pcDNA3.0-gAd.结果 以从健康人全血中提取出的高纯度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gAd基因,真核载体pcDNA3.0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与gAd基因进行体外重组,PCR法筛选出阳性克隆,DNA测序显示重组质粒pcDNA3.0-gAd的gAd基因与基因库中报道的脂联素基因序列(GenBank:EU420013.1)中gAd序列完全一致,说明成功构建了pcDNA3.0-gAd,且序列正确.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究gAd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深入探讨其生物作用机制创造了条件.
作者:黄敏;陈显久;王彦;杨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