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卒中对心脏损害的影响

付进红;刘彩霞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心脏损害, 心电图,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损害, 下丘脑, 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节律, 卒中患者, 直接影响, 世纪, 神经末梢, 脑血管病, 颅内出血, 六十年代, 临床研究, 控制, 复极, 儿茶酚胺
摘要:脑与心的联系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描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影响心血管的机能,后来又发现下丘脑有控制心脏节律的作用,特别是控制窦房结的节律[1],在实验室刺激下丘脑或脑的其他部分时,可出现心电图复极的改变[2],1947年第一个脑血管病之后的心电图改变临床研究公布[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的研究报道[4,5],认为急性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复极异常、节律的变化是儿茶酚胺释放入循环[6]、中枢神经损害直接影响心脏神经末梢[6]或共存的缺血性心脏病引起[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4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单纯性冠心病患者(37例)及健康成人(30名)比较,观察心率变化规律.结果 单纯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时域分析指标比对照组减低(P<0.05),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一步减低(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伴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作者:凌受毅;周长高;高新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植物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痴呆症,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AD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以及由凋亡引起的区域性神经细胞死亡等.目前,有关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大量的人群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和体内外实验表明,植物雌激素替代疗法不仅对AD的治疗有效,更重要的是能预防AD发病及推迟发病年龄.

    作者:闫燕;李妍怡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分析

    目的 研究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常规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筛查出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 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360例,行OGTT 2 h血糖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代谢异常组148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64例和糖尿病(T2DM)组48例.记录年龄、入院时血压、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参数.Hs-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MA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结果 360例患者中检出IGT者164例(45.6%),T2DM者48例(13.3%); 冠心病患者136例,检出IGT者80例(58.8%),T2DM者28例(20.6%);非冠心病患者224例,检出IGT者84例(37.5%),T2DM者20例(8.9%);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性别、年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代谢异常组(包括IGT组和T2DM组)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尿酸、hs-CRP、MA均高于无糖代谢异常组(P<0.05或P<0.01).结论 建议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应常规做OGTT,发现潜在的糖代谢异常,进行早期干预,以延缓糖尿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作者:王巧容;王瑞英;王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胆红素、血尿酸及血脂关系探讨

    目的 观察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胆红素、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秽浊痰阻证96例、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92 例,正常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未发现异常者90名.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胆红素(TBIL)、血尿酸(UA)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非秽浊痰阻证组TBI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UA、TG、 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秽浊痰阻证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尿酸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付晓乐;安冬青;王转国;赵明芬;王其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安颗粒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心肌Ca2+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安颗粒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选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并测定心肌组织中Ca2+含量.结果 心安颗粒对QRS时限、PR间期有稳定的作用,对抬高的ST段有降低作用,能降低心肌Ca2+超载.结论 心安颗粒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Ca2+超载实现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刘奇;白雪;杨思进;罗钢;宋志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第7天开窗暴露CAM建立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正常血清组(C组)、丹红注射液治疗组(T组)、血管内膜损伤组(I组)、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IT组)以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20 μg/mL)组(V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及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于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2 mL/kg,各组连续7 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CAM上放一直径为5 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 μL,每日1次,连续3 d,第11天取CAM,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 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CAM周围血管数目,T组(31.80±3.08)条与C组(28.40±3.75)条比较,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血管总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I组(47.30±3.27)条与C组相比较,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与IT组(47.60±3.89)条相比较,血管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含丹红注射液的兔血清能够明显促进CAM上血管生成,血管内膜损伤后的血清和内膜损伤丹红治疗组也分别强于血管内膜未损伤时.

    作者:唐昱;盛国太;钟志英;葛郁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特点研究,探讨HRT与HRV在不同ACS患者中的特点及HRT与HRV间的相关性.方法 ACS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各40例,选择4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指标SDNN、RMSSD、PNN50、HF及LF,同时分别研究TO或TS与SDNN、RMSSD、PNN50、HF及LF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组TO值升高,TS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心率变异指标SDNN、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ACS患者行组间比较,3组TO、TS值及RMSSD、PNN5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STEMI组心率变异指标SDNN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O与SDNN、HF、LF分别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F关系较为密切(r=-0.544).TS与SDNN、RMSSD、PNN50、HF和LF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HF的相关性强(r=0.646).结论 ACS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表现尤为明显;TS主要与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TO可能与迷走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有关.

    作者:柴珍珍;韩清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卒中后肺炎研究进展

    老年人由于解剖结构及肺功能的变化,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清除和防御功能减弱,易患肺炎.脑卒中后,一般多采取卧位,功能残气量减少,易使气道提早关闭发生肺不张,合并肺炎[1].肺炎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能显著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 .探讨中西医辨证施治老年脑卒中后肺炎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延长预期寿命、节省医疗费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丽娜;杨伟;冯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Cyt-C)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NBP治疗组、NBP预防组、NBP预防治疗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 3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细胞Cyt-C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假手术组脑组织中可见少许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模型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于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治疗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均减少,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预防加治疗组较丁苯酞治疗组Cyt-C比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给予丁苯酞治疗能下调Cyt-C表达,同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示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Cyt-C的释放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王建华;刘瑞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后心肌损伤的变化观察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 26例PDA患者(PDA组),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 h、24 h、72 h cTnI较术前略有升高,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A的介入治疗未引起心肌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作者:李健;崔俊友;张华;郑若龙;陶金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作者:赵春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并发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比较

    目的 通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SU)与普通病房(GW)并发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评价.方法 本研究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患者2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层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各144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由卒中病房治疗组医师负责,保证患者进行正确的继续治疗、康复及预防卒中复发,治疗按卒中单元的治疗规范进行.普通病房组治疗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4周后观察两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按实际住院天数计算.重点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差异,两组病死率、死亡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平均住院天数的关系.结果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患者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比普通组患者降低(P<0.05);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并发症以卒中后并发症为主,普通病房中并发症以感染类并发症为主;②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病死率比普通病房组降低(P<0.05),卒中者病死率与并发症相关;③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平均住院时间比普通病房组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相关.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在降低卒中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刘泰;蔡伦;何乾超;刘永辉;陈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瓜蒌薤白类方治疗胸痹(冠心病)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评价

    目的 对瓜蒌薤白类方治疗胸痹(冠心病)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研究质量的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择1994年1月-2009年5月国内发表的瓜蒌薤白类方治疗胸痹(冠心病)的随机对照文献,根据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和方法,采用中医古代经典临床文献证据分级研究的文献评价表,从诊断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基线资料、随机化方法、盲法、试验措施、疗效判定标准、统计学分析、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86篇,其中仅有4篇(4.65%)采用双盲法,9篇(10.47%)对随机化方法进行了简单描述,79篇(91.86%)说明基线可比性,81篇(94.19%)报告了疾病诊断标准,33篇(38.37%)说明了采用的统计学方法,60篇(69.77%)有纳入标准,27篇(31.40%)有排除标准,有效对照41篇(47.67%),安慰剂对照仅1篇(1.16%),25篇(29.07%)报告了不良反应情况,85篇(98.84%)有疗效判定标准.进一步分析提示,文献报道的随机化方法信息较少,很少采用盲法且报道信息不详.结论 瓜蒌薤白类方在胸痹(冠心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方法学如随机方案的实施、样本量的计算、统计学方法及不良反应检测等方面质量较低,论文撰写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杜雪君;刘峘;雷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抵当丸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干预研究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探讨抵当丸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Ⅰ组和脑出血Ⅱ组(治疗组),脑出血组分为12 h、24 h、72 h、7 d 4个亚组,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各时相点应用CT灌注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测量,同时按Bederson评分法进行动物行为评分.结果 脑出血Ⅰ组、Ⅱ组rCBF、rCB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Bederson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脑出血Ⅱ组各时相点rCBF、rCBV明显高于脑出血Ⅰ组(P<0.05),Bederson评分除术后7 d低于脑出血Ⅰ组(P<0.05),其余各时相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状态;抵当丸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永芳;戴宏伟;姬林;甘洁;贺燕;余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针刺通里穴结合言语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 例)和治疗组(15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作者:吴芳;杨万章;赵宁;盛佑祥;叶碧玉;刘湘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继续教育答题卡(2010年3月第3期试题)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PCI术联合抗凝抗栓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研究PCI术联合药物抗凝抗栓等治疗对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危险分层,选取中高危患者331例,其中药物保守治疗组(药物组)140例,PCI术联合药物联合治疗组(联合组)191例,冠脉介入时间早为发病后8 h,晚为发病后22 d.分析比较两组30 d内的短期临床疗效及随访至4月~12月的不良心脏事件.结果 191例PCI术中,181例成功,治疗成功率94.8%,联合组在30 d内及住院期间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分别为4.7%,2.1%和0.5%,在随访4月~12月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率分别为12.6%,4.7%,1.0%,18.3%.结论 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选择冠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30 d内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一半左右的4月~12月上述不良心脏事件.

    作者:孙珺;张鹏;孙为勤;薛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硝普钠联合与多巴酚丁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60例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老年人顽固性心力衰竭发病率越高,猝死几率也就越高.顽固性心力衰竭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1997年-2008年对60例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硝普钠及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段彩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合并 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136例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者为DM组(67例),不伴糖尿病者为非DM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DM组症状不典型者、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均明显高于非DM组 (P<0.05);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水平DM组高于非DM组(P<0.05);而HDL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DM组冠脉病变三支、弥漫性、闭塞性病变也明显高于非DM组.结论 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有冠脉病变复杂特点.

    作者:闫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10例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常规RFCA治疗PSVT患者.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5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3例,计有旁道70条,显性旁道35条,隐匿性旁道35条,其中位于冠状静脉窦憩室颈部心外膜旁道1例,双旁路2例均为左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2例,均为慢-快型,其中有两例患者术中未能诱发出心动过速,予RFCA阻断慢径治疗.RFCA治疗 PSVT总成功率为 99.1%,其中房室结双经路介导的PSVT成功率高达100%,复发率为3.6%,均复治成功,并发症发生率5.6%.结论 采用常规方法RFCA治疗PSVT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张卫玲;秦中胜;潘三葱;王丽;韩麦丰;王育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