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相障碍伴有强迫症的治疗——读者来信

金卫东

关键词:双相障碍, 强迫症
摘要:编辑先生:近年关于双相障碍的文献较多,对指导临床医师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双相障碍,特别是双相Ⅱ型并有快速循环病程者,合并强迫障碍的治疗仍是个难题,如何处理(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问题),请赐教.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提纲(下)

    5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躁狂症、抑郁症、躁郁症3种类型;往往呈间歇性发作,在完全缓解或间歇期,皆应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

    作者:贾谊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网络瘾个案报告

    报告7例网络瘾的典型案例.

    作者:师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米氮平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探讨米氮平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舍曲林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3年12月至2005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首次发病年龄≥6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AMD,17)≥18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严重自杀企图者.

    作者:梁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强迫症状1例

    1病例患者,女性,20岁,因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住院治疗,症状缓解.1年余后突然出现谵妄状态,诊断狼疮性脑病,经治疗后好转.

    作者:王儒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网络瘾的防治

    阐述了网络瘾的治疗和预防.

    作者:师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为验证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以氯氮平为对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向智国;杜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8例儿童社交恐惧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治疗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3~12岁的社交恐惧症儿童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和小剂量的药物治疗.结果:痊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结论:根据社交恐惧症儿童身心特点和家庭、社会环境,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李秋丽;王颖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神经阻滞治疗失眠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双侧枕大神经阻滞与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阿普唑仑组各32例,分别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双侧枕大神经阻滞及阿普唑仑治疗.疗程15 d.结果:两组治疗后均有显著进步(P<0.01~0.05),疗效以神经阻滞组显著为佳(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双侧枕大神经阻滞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阿普唑仑,复发率低,无耐药性.

    作者:吴宇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酒依赖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酒依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5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呋喃唑酮组单用呋喃唑酮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酒依赖严重程度问卷(SADQ-C)定期评定.疗程6个月.结果:在治疗1、2、4个月和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呋喃唑酮组,尤其是对情感性戒断症状疗效更好.结论: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酒依赖效果优于单用呋喃唑酮治疗.

    作者:张国强;栗克清;韩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有无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防御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21例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26例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评估其防御方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或不伴广场恐怖患者退缩和躯体化及伴无能之全能和交往倾向得分均显著增高,而幽默得分显著降低;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投射、分裂得分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分,以及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假性利他等得分及中间型防御方式总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方式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增多,而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减少;伴广场恐怖患者尤其使用防御方式不当,且与其对场所恐怖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

    作者:吴东辉;胡赤怡;胡纪泽;余常红;林雄标;翁茵茵;周云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也谈网络瘾的治疗

    介绍网络瘾的治疗.

    作者:缪金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舒必利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以舒必利联合小剂量氯氮平与单一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系2002年至2004年期间的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35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者;临床化验指标均正常.共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

    作者:何燕飞;谢汪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调查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4例抑郁症患者,应用中文版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2版(FACESⅡ-CV),从亲密度和适应性2个维度评定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显著较差,治疗后有显著改善.其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成长地、病程及是否首发等.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存在缺陷.

    作者:陈银娣;汪作为;张少平;薛志强;蒋学萍;刘人申;袁伟君;罗碧明;薛玲妹;周天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既往史、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人格诊断问卷(PDQ4+)早年不良家庭环境问卷等对38例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40例无家庭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以下各项差异显著:有既往攻击行为史及酒滥用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病史,BPRS总分、敌对猜疑、焦虑抑郁,PDQ4+中人格障碍等因素.结论:精神病理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和病理性人格障碍与家庭暴力行为明显关联,可作为其主要预测因子.

    作者:庄佳;杨德兰;杨林;付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郁症患者脑电超慢涨落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方法:应用中国北京ML-2001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通过对14例抑郁症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脑电超慢涨落图(EFG),分析其谱线变化来反映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结果:14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脑内神经递质值与正常值对照比较,其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均降低,但以ACh、DA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及抗抑郁药治疗2、4周EFG值比较,其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明显降低,而5-HT、ACh、DA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脑内神经递质GABA、Glu、5-HT、ACh、NE、DA间的协同不良可能导致了抑郁症发作,抗抑郁药治疗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较大,单胺类递质活性增强.

    作者:郭春荣;许维春;唐卫东;马德林;岳晓斌;谢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奎硫平合用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奎硫平合用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氯丙嗪和氯氮平为对照.方法:182例精神分裂症急性中度兴奋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合用氯硝西泮(62例,简称合用组),氯丙嗪(60例,氯丙嗪组)和氯氮平(60例,氯氮平组)治疗,疗程1周.治疗前及治疗1周末评估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结果:合用组的疗效与氯丙嗪组、氯氮平组比较,均获得明显改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氯丙嗪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于合用组和氯氮平组(P<0.01).氯氮平组嗜睡、便秘、流涎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合用组和氯丙嗪组(P<0.05).结论:奎硫平合用氯硝西泮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中度兴奋患者,与氯丙嗪和氯氮平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康明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产后抑郁症对照研究

    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用西酞普兰进行对照治疗.1对象和方法为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女病区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分;产后4~120d;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共36例,按顺序用随机表单双数分为西酞普兰组及阿米替林组各18例.

    作者:于晶妮;柴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丁螺环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丁螺环酮与氟西汀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丁螺环酮合用氟西汀治疗组和单用氟西汀对照组.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各评定1次.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各评定1次.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同期比较,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MES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结论:丁螺环酮合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提高疗效,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东清;叶蔚云;曾伟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连续2次电休克治疗致呼吸停止1例

    1病例患者女,24岁,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以氟西汀20mg/d,治疗2周,疗效不显著.施行电休克治疗,隔日1次.

    作者:魏晓杰;董淑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9例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米氮平治疗,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从治疗第1周末开始,两组HAMD、HAMA总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起效快,疗效与米氮平相似.

    作者:蔡文治;金燕君;杨成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