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建国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21例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26例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评估其防御方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或不伴广场恐怖患者退缩和躯体化及伴无能之全能和交往倾向得分均显著增高,而幽默得分显著降低;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投射、分裂得分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分,以及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假性利他等得分及中间型防御方式总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方式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增多,而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减少;伴广场恐怖患者尤其使用防御方式不当,且与其对场所恐怖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
作者:吴东辉;胡赤怡;胡纪泽;余常红;林雄标;翁茵茵;周云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编辑先生:近年关于双相障碍的文献较多,对指导临床医师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双相障碍,特别是双相Ⅱ型并有快速循环病程者,合并强迫障碍的治疗仍是个难题,如何处理(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问题),请赐教.
作者:金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抗抑郁治疗反应具有预测价值的临床因素和生物学因素进行阐述.
作者:吴志国;方贻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以不同品牌利培酮(商品名:卓夫与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作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9~62岁,病程1~12年;无严重躯体疾病.
作者:任玉生;罗汝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编辑:本期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综合报告共收集10篇稿件,由7个单位17位作者所撰写.
作者:钱峰;陈兵;洪涛;沐杭军;卢玲;刘之瑞;高军兆;杨奎娟;汪洁;杨明华;田涛;陈建军;李俊;付现甫;姜宁;徐会利;贺佳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评价<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的内容,认为该书介绍了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助于临床上合理用药.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与瞬目反射(BR)的关系.方法:对34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及30名正常老年人进行BR检测,并对其中19例患者于治疗后进行复测.结果:患者组在左侧R2、R2′潜伏期以及右侧R2潜伏期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R1与R2、R1与R2′波潜伏期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左侧R1与R2、R1与R2′,右侧R1与R2波潜伏期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9例患者治疗前后各项BR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后HAMD变化与BR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存在BR异常,提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脑干功能障碍.
作者:梅刚;张承洁;袁勇贵;李海林;谢世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心理疗法在儿童电子游戏依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对36例儿童电子游戏依赖患者进行系统治疗8周.采用自编儿童电子游戏兴趣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结果:治疗后自编儿童电子游戏兴趣调查表检出率下降为零,SCL-90、SDS的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对治疗儿童电子游戏依赖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延强;马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治疗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3~12岁的社交恐惧症儿童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和小剂量的药物治疗.结果:痊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结论:根据社交恐惧症儿童身心特点和家庭、社会环境,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李秋丽;王颖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转归的相关心理社会生物因素.方法:自编糖尿病基础知识调查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和尿酸水平.结果:糖尿病患者的SDS总分和SAS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SAS总分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0.43,P<0.01),与SDS总分呈正相关(r=0.333,P<0.01).SDS总分与PSSS总分呈正相关(r=0.316,P<0.01),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r=-0.284,P<0.05).PSSS总分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r=0.25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病程越长,焦虑症状越严重.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越高,领悟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越好,抑郁症状越少,就越有助于糖、脂代谢改善.
作者:赵宝龙;徐桂芳;程雯;徐婷;陈淑雯;张妍;柏琴;刁燕平;施永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7例网络瘾的典型案例.
作者:师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探讨米氮平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舍曲林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3年12月至2005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首次发病年龄≥6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AMD,17)≥18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严重自杀企图者.
作者:梁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酒依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5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呋喃唑酮组单用呋喃唑酮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酒依赖严重程度问卷(SADQ-C)定期评定.疗程6个月.结果:在治疗1、2、4个月和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呋喃唑酮组,尤其是对情感性戒断症状疗效更好.结论: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酒依赖效果优于单用呋喃唑酮治疗.
作者:张国强;栗克清;韩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品行障碍患儿的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应付方式问卷(CSQ)对46例品行障碍患儿和46名正常儿童为对照进行评估,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应付方式作相关分析.结果:品行障碍组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项因子分(除父母的偏爱被试及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外)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负相关;自责、退避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品行障碍患儿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作者:邱传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5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躁狂症、抑郁症、躁郁症3种类型;往往呈间歇性发作,在完全缓解或间歇期,皆应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
作者:贾谊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方法:应用中国北京ML-2001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通过对14例抑郁症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脑电超慢涨落图(EFG),分析其谱线变化来反映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结果:14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脑内神经递质值与正常值对照比较,其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均降低,但以ACh、DA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及抗抑郁药治疗2、4周EFG值比较,其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明显降低,而5-HT、ACh、DA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脑内神经递质GABA、Glu、5-HT、ACh、NE、DA间的协同不良可能导致了抑郁症发作,抗抑郁药治疗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较大,单胺类递质活性增强.
作者:郭春荣;许维春;唐卫东;马德林;岳晓斌;谢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9例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米氮平治疗,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从治疗第1周末开始,两组HAMD、HAMA总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起效快,疗效与米氮平相似.
作者:蔡文治;金燕君;杨成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丁螺环酮与氟西汀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丁螺环酮合用氟西汀治疗组和单用氟西汀对照组.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各评定1次.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各评定1次.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同期比较,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MES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结论:丁螺环酮合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提高疗效,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东清;叶蔚云;曾伟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无自杀行为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对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者20例,无自杀行为者40例)及6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为对照,进行听觉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同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分别评价抑郁症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结果: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相比,P2、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2、P3波幅明显降低;有自杀行为组N2、P3波幅比无自杀行为组明显降低.抑郁症组HAMD总分与P300各指标无相关,SECF总分与N2、P2、P3潜伏期显著负相关.结论:P300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评定具有一定价值,有、无自杀行为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不同.
作者:周振和;朱红梅;侯永华;李恒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氯氮平和奎硫平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氯氮平、奎硫平对血清催乳素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氯氮平、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影响均不明显;氯氮平对体质量(体重)的影响显著大于奎硫平.
作者:杨勇超;马中华;郜晓辉;张淑芳;吴滔;刘文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