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忠;褚银平;孙彦龙;张栋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开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缺血性猝死(cardiac ischemic sudden death,CISD).
作者:吕渭辉;朱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细胞及髓鞘超微结构变化特征.方法 将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脊髓(T9)完全横断伤后8 h组、24 h组、48 h组、1周组、3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各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取材,制备常规HE染色切片及电镜标本,对各组动物脊髓内神经细胞及髓鞘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呈不同形式的死亡,髓鞘肿胀,紊乱.术后8 h,损伤中心以细胞坏死为主,损伤周围出现凋亡细胞,以少突胶质细胞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灰质和白质内凋亡细胞增多.损伤后期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和髓鞘超微结构随时间变化呈多样性,凋亡是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作者:李源;李静;魏光宇;王毅;张凌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益气温阳中药复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通过检测各项指标,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复灌大鼠为模型,测定假手术组、模型组、普罗帕酮(心律平)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心肌钙离子含量以及 Ca2+-ATPase活性.结果 益气温阳中药复方能防止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轻心肌组织钙超载,减轻Ca2+-ATPase活性下降.结论 益气温阳中药复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与减轻心肌组织钙超载,增强Ca2+-ATPase活性有关.
作者:汪洋;周亚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益气化瘀胶囊预防性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或延缓冠心病发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方法 240例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管腔狭窄<50%)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口服益气化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120例口服辛伐他汀,每次10 mg,每日1次.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12个月),然后评估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及12个月后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和31.1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化瘀胶囊在预防性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心病发生方面优于小剂量辛伐他汀.气虚血瘀病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进展的中医基本病机.
作者:杨宝元;张洁;史俊玲;高宪玺;冯伟;董印宏;任秀英;梁凤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急性卒中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出现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机体防御免疫能力降低,感染几率升高.若不能及时提供合理的营养治疗,可进一步致使并发症增多,病死率增高.因此,营养支持是治疗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肠内营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对卒中营养支持的必要性、时机、途径及与预后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燕青;牛争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慢性心功能不全,简称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后期的必然结果,其病死率逐年上升,伴随出现的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段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肺栓塞(PE)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以发现其临床特点,从而降低其漏诊率或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住院患者中确诊的34例PE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诊治情况等临床资料,对其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女性、老年人群的患病率较高,肺栓塞的误诊率仍然较高.结论 女性、老年人群可能是肺栓塞的易患因素,肺栓塞的误诊率仍然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D-二聚体测定可以作为临床PE患者的初筛指标.
作者:王全义;马明峰;李正荣;郭任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分析120例患者血清SAA、hs-CRP水平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比较两种血清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否的相关性.结果 各斑块组血清hs - CRP、SAA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hs - CRP、SA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易损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A与hs-CRP水平之间显著相关(r=0.725,P<0.01).结论 血清SAA、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性质相关,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预测疾病的发生与转归.
作者:张锦;来春林;刘晓红;邢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急性期分纤维蛋白原(Fg)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牙周和心血管健康状态者共95例,分为健康对照组(HC组)、牙周炎组(MSP组)、冠心病组(CHD组)和MSP+CHD组,检测牙周临床指数、血浆Fg质量浓度和冠心病常规血清学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法分析3种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MSP组和MSP+CHD组血浆Fg质量浓度明显高于HC组(P<0.01);排除血压和体重指数的影响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发生CHD的可能性高于牙周健康者(OR=2.527,P=0.047).结论 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Fg则可能是联系二者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作者:辛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围术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围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T2DM)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泵入(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结果 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比MSII组明显短(P<0.01),胰岛素用量较MSII组明显少(P<0.05),且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围术期T2DM患者使用CSII治疗更有效安全.
作者:郝亚华;郝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单次注射外源性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凋亡的影响,探讨rhEPO神经保护作用分子机制.方法 新生7 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rhEPO治疗组.采用Rice等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HIBD模型),rhEPO治疗组于缺氧缺血完成后即刻腹腔内注射rhEPO 5 000 U/Kg 1次.各组分别于术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HIBD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EPO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蛋白在假手术组呈低水平表达,HIBD组表达增高,rhEPO治疗组则较假手术组及HIBD组表达更高;Bax蛋白在假手术组中表达弱,HIBD组表达增高,rhEPO治疗组则HIBD组表达低.结论 rhEPO通过减少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来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房清丽;阴怀清;武师润;阴崇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调脂中药实验研究内涵主要体现在调节血脂代谢、抗脂质氧化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微量元素(锌、铜、镁)、影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等方面.本研究根据抗高脂血症中药实验研究资料,分类探讨调脂中药的实验研究内涵.
作者:叶世龙;廖欣;刘爱芹;郭培秀;周莉娟;彭智勇;许文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对耐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多药耐药基因(MDR1)逆转剂维拉帕米,观察其疗效及对MDR1的逆转情况,探讨维拉帕米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起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43例耐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维拉帕米,原服用的药物剂量不变.维拉帕米的递增方法为:成人第1周口服120 mg/d,第2周加量为240 mg/d,第4周加量为360 mg/d,第6周加量为400 mg/d;8岁~14岁儿童第1周口服60 mg/d,第2周加量为120 mg/d,第四周加量为180 mg/d,每日所加药量均分3次给药,在加至大剂量或有效剂量后,继续观察6个月.随机对部分患者在加用维拉帕米前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其外周静脉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维拉帕米添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3.3%,完成治疗的患者中,26例出现了轻微副反应.12例患者加维拉帕米前进行了外周静脉血MDR1mRNA的检测,其中10例患者在加维拉帕米后6个月完成了MDR1mRNA的复查,其MDR1mRNA表达比加维拉帕米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药耐药逆转剂维拉帕米作为添加剂,可以增加对卡马西平耐药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的疗效.维拉帕米治疗难治性癫癫的机制之一为逆转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利强;孙美珍;刘玉玺;林娟霞;牛争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给原代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进行缺氧1 h/复氧1 h,建立缺氧/复氧(A/R)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于复氧期开始随机将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缺氧/ 复氧组(A/R组)、药物低剂量组(LD)、药物高剂量组(HD),于药物作用24 h后测定各组缺氧/复氧后细胞损伤指标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结果 LD、HD组MDA、MPO、肌酸激酶(CK)明显较A/R组降低(P<0.01),SOD明显增高(P<0.01).结论 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10万分子量)可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作者:马海彦;李应东;关欣;孟庆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8例老年ACS合并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先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负荷量,继以持续静脉泵入维持,观察房颤复律,心室率控制、血压、心功能与复律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78例患者在静脉应用胺碘酮后,9例在2 h内复律,36例在12 h内复律,21例在24 h内复律,3例在48 h内复律.78例患者用药后心室率较用药前下降,血压、心电图指标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78例患者中8例出现静脉炎,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停药后均恢复.结论 短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快室率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作者:孙玉霞;潘三葱;秦中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发病后予辛伐他汀20 mg口服,共6个月;对照组未用他汀类药物,其他均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发生,减少冠心病病死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率.
作者:郭海军;岳振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及正常对照组3组病例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百分比,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水平.常规检测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外周血中Treg表达百分比显著低于SA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CD4+/CD8+T细胞表达百分比的比值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的TGF-β、IL-10水平显著低于SA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效应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失衡,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陈丹丹;王敬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体液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S100B蛋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CRP、TNF-α、血清S100B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能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提示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曾昭松;李淑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强醛化而得出的一种水溶性物质.笔者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作者:周文燕;陈淑琴;王彦霞;王与章;李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益心舒胶囊组(治疗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稍有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能明显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心功能没有影响.
作者:黄红漫;孙璟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