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卫红;刘保江;杨洁;曾俊峰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45例伴有阵发性房颤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加厄贝沙坦组(Ⅱ组)、胺碘酮加阿托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厄贝沙坦加阿托伐他汀组(Ⅳ组),治疗并随访2年,比较4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间,Ⅱ组和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和Ⅱ组间、Ⅲ组和Ⅳ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和阿托汀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厄贝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作者:常以芳;董爱芝;刘跃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假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颈椎病假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41.67%优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 针刺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假性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卢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M (apoM )-778T/C基因多态性与脂蛋白a[Lp(a)]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45例(冠心病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6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分析apoM-778T/C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研究对象Lp(a) 的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apoM-778C等位基因频率和Lp(a) 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者联合检测,可预测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
作者:王馨;李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通阳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阳方,将60只SD 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饲料)、中药小剂量组[15.03 g/(kg·d)]、中药中剂量组[30.06 g/(kg·d)]、中药大剂量组[61.02 g/(kg·d)]、辛伐他汀(舒降之)组[1.7 mg/(kg·d)].应用高脂饲料加维生素D3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用药57 d后,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厚度、泡沫细胞百分比,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 益气养阴、活血通阳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厚度、泡沫细胞百分比,TC、TG、HDL-C、LDL-C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通阳法对高脂饲料加维生素D3诱导的大鼠AS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脂作用有关.
作者:李广浩;王佑华;周端;杨建梅;肖梅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心力衰竭(HF)时下丘脑室旁核(PVN)氧化应激反应是否能够增强肾交感神经(RSNA)活动,进而促进HF的发生发展.方法 取SD大鼠行冠脉结扎术制作心衰模型,对照组(SHAM)大鼠不结扎冠脉,两天后通过侧脑室插管给予tempol(氧自由基清除剂)或人工脑脊液(VEH).正常饲养4周后,测量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RSNA、PVN区域NADPH亚基gp91 phox的表达.结果 HF组大鼠心功能明显低于SHAM组大鼠,RSNA增强、PVN区域NADPH亚基gp91 phox的表达增加.HF大鼠给予tempol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有所改善,RSNA减弱,PVN区域gp91 phox的表达降低,但达不到SHAM组水平.结论 心衰时PVN区域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与RSNA增加有关,降低该区域氧自由基水平可能延缓HF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郭周威;宿宇坤;马英;雷敬辉;秦达念;王淑秋;康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玉米须治疗初诊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2006年2月-2007年2月于门诊新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玉米须组加服玉米须60 g/d.观察两组血压的下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服药3个月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 (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 玉米须降压作用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董艳;巩丽娟;卢军利;陈沛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全容积成像(RT3DE)法在测量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术前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和RT3DE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期大开放面积(MVA).术后取二尖瓣标本并测量其大开放面积(MVAOP).结果 2DE测量的二尖瓣瓣口面积(MVA2DE)、RT3DE测量的二尖瓣瓣口面积(MVART3DE)与二尖瓣标本瓣口面积(MVAOP)呈正相关(r分别为0.99、0.93,P<0.05).MVA2DE、MVART3DE与MVA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 Altman 分析图示MVART3DE与MVAOP一致性良好.同一观察者前后2次测量结果及不同观察者测量的MV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为定量评价二尖瓣狭窄病变的一种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
作者:杜惠;李天亮;张顺业;畅芳叶;刘达怡;黄志芳;高明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杏丁治疗组(杏丁组).结果 杏丁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杏丁治疗UA效果肯定,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肖黎保;王义;刘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冠心病(CHD)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正确的诊断对预后的评定及进一步治疗非常重要.自Sones首次成功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来,这一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CAG是诊断CHD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常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过度聚集可引起神经元损伤,包括凋亡或坏死,被称为兴奋性神经毒[1].这种兴奋毒效应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谷氨酸受体被分为促代谢型和促离子型两类,后者又进一步被分为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两种亚型.
作者:杨小荣;张鹏俊;翁启芳;秦华萍;王晔;史瑞红;张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名健康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分布部位、大小及内部回声特点,观测颈动脉内部及血流情况、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S/D值,并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尤其是软斑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软斑)的侧向符合率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作者:陈效云;彭海明;郜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lic syndrome,MS)是集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和高血压等多种代谢危险因子于一身的症候群,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涉及多个学科问题而备受关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1]代谢综合征的国际通用定义.
作者:李春燕;黄淑田;殷耀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相使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Hanks'液替代培养基进行饥饿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分别在诱导自噬前和诱导过程中,使细胞分别与含或不含阿托伐他汀的正常培养基或Hanks'液共孵育,RT-PCR技术检测组间Beclin-1和Map1lc3两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诱导前和诱导中都应用阿托伐他汀组和仅在诱导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Beclin-1和Map1lc3两基因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诱导前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前和诱导中都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表达低于仅在诱导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体吞噬,这一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有关.
作者:张圣雪;邱龄;肖传实;方雅琴;王慧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阿罗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60例),治疗2周后进行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评价.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罗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王小红;陈还珍;王红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61%,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病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治疗组增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部分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邱乐;郑民安;蒋长盛;王新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清尿素氮(BUN)、尿酸(UA)的关系.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32例妊高征患者与32名同期住院分娩的健康孕妇的血浆NO、ET-1及血清BUN、UA水平.结果 妊高征组血浆ET-1及血清BUN、U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NO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ET-1及血清BUN、U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逐渐升高(P<0.05或P<0.01);NO显著降低(P<0.05或P<0.01),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 血浆NO、ET-1及血清BUN、UA与妊娠高血压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小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能影响多个细胞通路,从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本文主要阐述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多元醇通路活化、DAG-PKC通路的活化以及高血糖本身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丰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其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由于其发病率高、损害广泛而严重.
作者:王宏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将28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养心颗粒组、异山梨酯(消心痛)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为空白组,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的方法复制成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9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模型血管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MMP-9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养心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均可下调MMP-9的表达(P<0.01),养心颗粒组的MMP-9表达显著低于消心痛组(P<0.05),而养心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MMP-9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研究结果表明,除空白组外,各组均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膜增厚,脂肪沉积明显,脂质斑块形成.各治疗组颈总动脉内皮细胞轻度减少,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减少.结论 以益气养心安神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养心颗粒可以下调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MMP-9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琪;周亚滨;孙静;王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减少兔股动脉粥样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将21只新西兰兔以高脂饮食和股动脉球囊扩张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麝香保心丸组.给药4周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粥样斑块的糜酶(Chymase)染色阳性面积,定量PCR法测定粥样斑块内VEGF的mRNA拷贝数,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都能显著降低粥样斑块内Chymase的阳性染色面积(P<0.01),两种药物对于粥样斑块内VEGF mRNA拷贝数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两个药物干预组外周血中的CD34阳性细胞比例都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 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机制可能包括抑制肥大细胞的功能,和促进VEGF的分解.这种作用伴随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的动员减少.
作者:李天奇;范维琥;李勇;郭新贵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