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胜;梁武祥;李智勇;彭秋彬;王富春;吴金凤;王刚平;颉瑞;魏勇;陈福新;秦红群;李倦国;梁克龙;曹小波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有待解决.
作者:亢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舒大明医师:在新药倍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日见走俏的过度活跃(中枢胆碱能超敏及胆碱能反跳)及γ-氨基丁酸超敏有关;也可能是一种超敏性精神病或反跳性精神病,与多巴胺受体的超敏或反跳性多巴胺释放增多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吴天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编者按:近年来,有关精神疾病治疗与管理中的纠纷有增多趋势,如何妥善解决这类纠纷,做好精神卫生工作是十分重要和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美国的一些情况,可供参考.
作者:张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 方法:以氯氮平治疗TD患者32例,剂量为200~600mg/d,疗程24周.用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以AIMS减分率评定疗效,并随访半年. 结果:痊愈7例,显著好转5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显效率37.5%.无效组年龄显著高于显效组和好转组;疗前无效组AIMS评分显著高于显效组和好转组. 结论:氯氮平对TD有一定疗效,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症状的加重,疗效减退.
作者:韩启坤;阮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从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25例焦虑症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5-羟色胺(5-HT)含量及血浆催乳素(PRL)含量、地塞米松抑制实验(DST)皮质醇含量. 结果:广泛性焦虑(GAD)组血小板5-H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惊恐障碍(PD)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GAD组与对照组血浆PRL均极显著低于PD组;GAD组与PD组血浆基础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DST阳性率均为20%,正常对照组为14.3%,3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与血浆皮质醇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焦虑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但不同亚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皮质醇浓度可能是焦虑水平的标志因子.
作者:王振;肖泽萍;陈珏;邹政;徐勇;王克勋;林治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万拉法新与帕罗西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67例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抑郁症诊断标准,经两种抗抑郁药正规治疗无效,随机分为万拉法新与帕罗西汀两组,治疗6周. 结果:万拉法新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帕罗西汀,显效率达64.7%;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与帕罗西汀相仿,均较轻微. 结论:万拉法新对难治性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赵兆兰;冼易平;周宏辉;林其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 方法:对78例海洛因依赖者以抑郁自评问卷(BDI-13)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 结果:治疗前有焦虑症状者52例,有抑郁症状者45例;治疗后分别为29和28例,均有明显减少.BDI-13及HAMA评分亦明显下降. 结论:经脱毒治疗,焦虑抑郁症状减少,有利于患者心理康复,但仍需加强心理护理.
作者:朱军红;何纯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以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报告如下.
作者:唐玉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2年跟踪心理干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作用.
作者:梁先锋;余英仪;杨孝;李福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根据国际上已发表的文献及本人的实际经验,对Asperger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与自闭症的关系、以及干预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作者:黄伟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近2年在我院住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血象监测,发现有13例出现异常,报告如下.
作者:王绍礼;燕江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9例AD、22例VD老年患者和对照组28例进行TCD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AD组TCD异常率为89.7%,VD组为95.5%,两组相仿,均表现为全脑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痴呆的严重程度与脑血流速度呈正相关. 结论:常规TCD指标无法鉴别AD、VD,但对揭示痴呆的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作者:奚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九江市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及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状况. 方法: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残疾与智力残疾评定工具,对九江市11个抽样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共调查市辖区55户,市辖县550户,共调查2 636人.在≥15岁人口中,各类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24.33‰,终生患病率为27.80‰,精神残疾率为8.94‰,智力残疾率为4.97‰.在≥7岁人口中,精神发育迟滞的时点患病率为3.31‰.在调查的总人口中,精神残疾率为6.83‰,智力残疾率为3.79‰. 结论:心境障碍患病率居首位,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居2、3位,酒依赖患病率升高,均应列为防治和研究重点.
作者:吴洪军;丁跃庆;罗颖;胡武昌;刘增裕;何斌;黄少南;李淑云;熊伟;黄纪文;周贵兰;王晓;黄筱玲;戚毅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于入院后次日、第3个月末采取血液标本进行NSE测定,并与61名健康人进行对照.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间血清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显著下降,且与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的降低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间,血清NSE含量增高,可能与精神病理学改变有关,且与精神病性症状有关.
作者:许丕江;马玉凤;李作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者需要具有相当精神科临床经验,以鉴别当事人是否有精神疾病,这是鉴定工作的基本条件.然而,长期临床工作的思维方法也可能妨碍鉴定工作进行.现拟对此临床思维方法与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不吻合的地方进行讨论.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哈伯因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智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哈伯因治疗33例与全龟胶囊治疗29例,两组病例于治疗前后均测定胆碱酯酶(ChE)与乙酰胆碱(Ach)浓度. 结果:哈伯因组用药前后Ach浓度有显著差异,与全龟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患者智力明显提高. 结论:哈伯因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提高Ach浓度,对改善认知功能有效.
作者:郑华胜;林朱新;周春闽;颜世英;任敏;高秉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47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进行性智能减退4年余,伴失眠、多疑、行为怪异1年.体格检查(-).脑电地形图:阵发性中度异常.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弥漫性脑萎缩.血常规、肝功、心电图均正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接触被动,思维贫乏,有片断被害及嫉妒妄想,智能减退(IQ 48分),情感幼稚、脆弱、常为小事哭闹、激动,意志活动明显减退,自知力不完整.
作者:刘玉萍;白剑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现就鉴定实践中的诈精神病案例进行分析.
作者:刘广志;刘晓明;李杰;闫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20岁.于2年前接触漆树树枝后出现皮炎,伴失眠、胡言乱语,在当地对症治疗10天后恢复正常.约1年前用漆树树枝放牧后又出现局部皮肤潮红、丘疹、水疱.次日扩延全身,瘙痒,伴烦躁、睡眠差.予扑尔敏、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3天后好转.但突然不语,不停的翻东西,次日说自己是伏羲的传人,要统治全世界,打骂父母,出走不归.入院后咬父亲,打人,砸玻璃.查体见前胸及上肢局部有小丘疹,其他部位皮损开始消退.
作者:李忠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编辑:数年来,我刊每年的笔谈综合栏目均刊出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面的稿件汇总.欢迎作者们继续来稿,但请注意以下3点:①内容必需真实,叙述清楚;②有充分理由可说明某种不良反应由某药所引起;③避免众所周知、教科书或其他文献中已有很多报告的内容.本期刊出14篇稿件,由13个单位14位作者所写.
作者:刘家胜;梁武祥;李智勇;彭秋彬;王富春;吴金凤;王刚平;颉瑞;魏勇;陈福新;秦红群;李倦国;梁克龙;曹小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