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栓素A2水平分析

刘燕

关键词:血栓素A2, 心绞痛, 心肌梗死, 急性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栓素A2(TXA2)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1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18例的TXA2浓度.结果 UAP病人症状发作前后TXA2分别为278.9ng/L±1 4.9ng/L和145.7ng/L±15.1ng/L(P<0.05).AMI溶栓前后TXA2分别为452.1ng/L±12.5ng/L和285.2ng/L±15.5ng/L(P<0.05).对照组TXA2为71.1ng/L±11.9ng/L9结论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TXA2水平越高.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CHF)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32周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CHF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低剂量健心颗粒组、中剂量健心颗粒组、高剂量健心颗粒组与卡托普利(开搏通)组.观察应用健心颗粒4周后心肌的Fas、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脑钠素(BNP)水平.结果 健心颗粒各剂量组均可以降低Fas、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健心颗粒组各蛋白分别为17.39%±1.12%、10.27%±1.27%和16.24%±3.26%;可提高Bcl-2(低剂量健心颗粒组为20.76%±6.38%)蛋白表达;降低血浆的AngⅡ、ANP、BNP水平,低剂量健心颗粒组各指标分别为101.13pg/mL±19.56pg/mL、375.89pg/mL±72.17pg/mL、254.03pg/mL±27.58 pg/mL.结论 健心颗粒可以通过复杂机制干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

    作者:叶盈;黄飞翔;蔡晶;许春萱;陈美华;林求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AAI和DDD起搏的比较

    目的 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作者:卢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进展

    脑出血在中医概念里名中风又名卒中,其病因主要表现在虚、风、火、气、痰、瘀六个方面,病机虽然复杂多样,但气血逆乱是病机的核心,而瘀血、痰浊、风火等病邪为害的终环节则为脑络闭阻.

    作者:牟方波;李桂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63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卒中组)及31名健康人(健康组)血清Hcy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缺性脑卒中组病人血清Hcy水平为(18.42±3.01)μmol/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2.16±2.54)μmol/L(P<0.01),且多发性脑卒中组又高于单发性脑卒中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多发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老年CHF病人抗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表(TSH)水平,并与30名健康者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CHF组TT3、FT3较对照组下降(P<0.05或P<0.01),且CHF组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TT3、FT3水平逐渐减低;TT4、FT4、TSH CGF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心力衰竭治疗后TT3、FT3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 老年CHF病人常伴有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评估老年CHF病人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唐宜耀;刘帆;孙圣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黄芪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服丙硫氧嘧啶150 mg/d~300 mg/d,倍他乐克12.5 mg/d~50 mg/d.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成人每次30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率.结果 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确切.

    作者:魏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奎的平、氯丙嗪、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脑电图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奎的平、氯丙嗪、氯氮平后对脑电图影响的差异.方法 分别对单一使用奎的平、氯丙嗪、氯氮平治疗6周后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电图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后病人的脑电图改变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脑电图异常率奎的平组为36.7%,氯丙嗪组66.7%,氯氮平组90.0%,氯氮平和氯丙嗪对脑电图的影响明显大于奎的平(P<0.05或P<0.01):3组病人的脑电图改变均与疗效无关(P>0.05).结论 奎的平对脑电图的影响较小,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冀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栓素A2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栓素A2(TXA2)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1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18例的TXA2浓度.结果 UAP病人症状发作前后TXA2分别为278.9ng/L±1 4.9ng/L和145.7ng/L±15.1ng/L(P<0.05).AMI溶栓前后TXA2分别为452.1ng/L±12.5ng/L和285.2ng/L±15.5ng/L(P<0.05).对照组TXA2为71.1ng/L±11.9ng/L9结论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TXA2水平越高.

    作者:刘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PAR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在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迁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改善血管张力等方面发挥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相关研究证实,部分中药有着作为PPARγ激动剂的潜在可能,在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PPARγ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切入靶点,并且有望在中医药领域中研究出新的、特异性较高的PPARγ激动剂,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脂代谢异常提供更佳的药物选择.

    作者:朱莹;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26例住院死亡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6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126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分别为59.5%和28.6%;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年~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年~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年~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死亡56例(44.4%)、猝死36例(28.6%)、脑梗死死亡12例(9.5%),其他并发症死亡22例(17.5%);死亡月份集中于1月份.结论 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泵衰竭和猝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方式;心力衰竭死亡月份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冬季达到峰值.

    作者:原巧灵;郭庆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脑梗死16例分析

    一氧化碳中毒后部分病人可继发脑梗死,现就我院2002年-2005年收治的16例病例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8岁~70岁,平均48.2岁,>30岁2例,30岁~49岁4例,50岁~60岁6例,≤60岁4例;轻度中毒4例,中度中毒8例,重度中毒4例.

    作者:李春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肺复苏中经抗胆碱治疗成功救治心脏骤停1例报道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情况,其生存率为5%~60%.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1].而在初级心肺复苏成功后的高级心肺复苏阶段同样十分重要.

    作者:顾志宏;魏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栓心脉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2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栓心脉宁在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基础上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14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2例)在常规西药(抗心绞痛、抗心肌缺血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血栓心脉宁,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仅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两组治疗前后均做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项检查,详细记录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情况、硝酸甘油消耗量、血压及心率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1.9%及73.6%,对照组为76.3%及68.4%.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改善心肌缺血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栓心脉宁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且副反应小的药物.

    作者:那开宪;余平;张桂云;秦海;马立群;黄中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的特点,其高致残率给社会、政府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而一直受到广大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刘晓明;李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再入院率、血脂等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气虚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中医健康教育组(观察组)与西医健康教育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即采取不限制饮食、减少运动量等健康教育内容.对照组采取低盐、低脂饮食,限制总热量摄取,每天运动1 h~2 h.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气虚证积分、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再入院率为14.0%、并发症为3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与62.0%(P<0.05).医疗满意度评分为(90.82±7.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1±9.74)分(P<0.005).结论 与现代医学的健康教育内容相比,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气虚型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再入院率和并发症,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作者:王泽颖;赵曼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黄泻心汤对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三黄泻心汤对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腹腔脂肪湿重及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探讨清热解毒法对肥胖及瘦素、胰岛素抵抗的调整作用.方法 给予高脂饮食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将肥胖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三黄泻心汤(A组)、盐酸芬氟拉明(B组)和生理盐水(C组)灌胃,连续12周,每周测体重,试验末取血测血脂、血清瘦素及胰岛素.结果 A组和B组大鼠体重分别为(387.8±12.1)g和(378.3±10.7)g较C组的(493.1±8.9)g低(P<0.05);腹腔脂肪湿重A组和B组也较C组低(P<0.01),且随喂养时间的延长体重变化趋势A组下降缓慢,B组亦下降,但试验末略有上升,C组体重继续增长.A组和B组血糖、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C组低,瘦素和胰岛素的变化A组和B组较C组亦低(P<0.05),且A组与C组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更大(P<0.01).结论 三黄泻心汤可能通过降低肥胖大鼠体重、血糖及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而发挥调节血脂、改善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丁国锋;王浩;吴智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分析及药物防治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继续出血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及转归.结果 32例中血肿扩大在6 h内16例,6 h~12 h 8例,12 h~24 h 8例,血肿扩大前后血压平均升高28/13 mmHg,血肿扩大前均有较大剂量甘露醇静脉输注史.结论 频繁搬动、血压控制不佳、甘露醇应用不当是血肿扩大的重要因素.

    作者:吕振国;马玲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维脑路通针,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输注,每日2次,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并于第21天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第21天时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显效率为62.5%,对照组为38.7%,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非常有益.

    作者:李静;周俐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脑卒中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

    作者:冯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2例临床分析

    目的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分析血肿部位、体积、大小、手术死亡相关因素及其术后疗效等.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注入尿激酶.结果 术后1月内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25.2%和29.8%,死亡率9.3%,244例随访2个月至7年,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39.3%和27.9%,死亡率12.3%.结论 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能使本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死残率显著下降.认为立体定向技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杨仁青;邢守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