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魏峥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 倍他乐克,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
摘要:目的 评价黄芪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服丙硫氧嘧啶150 mg/d~300 mg/d,倍他乐克12.5 mg/d~50 mg/d.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成人每次30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率.结果 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确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CHF)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32周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CHF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低剂量健心颗粒组、中剂量健心颗粒组、高剂量健心颗粒组与卡托普利(开搏通)组.观察应用健心颗粒4周后心肌的Fas、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脑钠素(BNP)水平.结果 健心颗粒各剂量组均可以降低Fas、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健心颗粒组各蛋白分别为17.39%±1.12%、10.27%±1.27%和16.24%±3.26%;可提高Bcl-2(低剂量健心颗粒组为20.76%±6.38%)蛋白表达;降低血浆的AngⅡ、ANP、BNP水平,低剂量健心颗粒组各指标分别为101.13pg/mL±19.56pg/mL、375.89pg/mL±72.17pg/mL、254.03pg/mL±27.58 pg/mL.结论 健心颗粒可以通过复杂机制干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

    作者:叶盈;黄飞翔;蔡晶;许春萱;陈美华;林求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血液流变学影响、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将240例VBI病人分成丹红注射液组(治疗组)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每组120例.分别监测治疗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液流变学、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88.33%,对照组为54.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48 h以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无毒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临床用于VBI病人的治疗疗效较满意.

    作者:曹柱;吴立宽;林晰敏;吴永珍;林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老年CHF病人抗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表(TSH)水平,并与30名健康者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CHF组TT3、FT3较对照组下降(P<0.05或P<0.01),且CHF组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TT3、FT3水平逐渐减低;TT4、FT4、TSH CGF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心力衰竭治疗后TT3、FT3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 老年CHF病人常伴有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评估老年CHF病人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唐宜耀;刘帆;孙圣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接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吸氧、休息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临床随访观察2个月后测试两组的心率、心胸比率、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在减慢心率、缩小心胸比率、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CHF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可以更好地改善CHF病人的心功能及预后.

    作者:赵志斌;冯贵安;张建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联合降纤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联合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频发TIA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联合治疗组36例,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降纤酶,每次10 U静脉输注3d,尼莫地平4 ng/d~10 mg/d静脉输注2周.2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周后联合治疗组完全控制率为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4%,联合治疗组发展为缺血性卒中5例,对照组为8例.结论 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降纤酶及尼莫地平,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

    作者:闫丽清;李英;赵承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对心脏胶原的影响及其抗纤维化作用

    心脏功能不仅取决于心肌细胞本身的舒缩功能,同时还取决于细胞外基质成分,特别是心肌胶原纤维,其不仅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而且在协调心肌力的传递、信息的传导、营养物质的输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底彬;鹿育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黄芪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服丙硫氧嘧啶150 mg/d~300 mg/d,倍他乐克12.5 mg/d~50 mg/d.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成人每次30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率.结果 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确切.

    作者:魏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药调节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中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夏成霞;陆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动脉瓣赘生物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微生物侵犯心内膜表面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特征性病变--赘生物,是大小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组织多形性团块,其间网罗着大量微生物和一定量的炎性细胞,常累及心脏瓣膜,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多见,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较少见,并可同时累及多个瓣膜.

    作者:薛勇;陈晓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况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的必然结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治疗上使用强心、扩血管、利尿药物在控制其症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监测、治疗CHF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

    作者:白民刚;张桂英;谷刚;汲广成;宋金岭;石永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栓素A2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栓素A2(TXA2)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1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18例的TXA2浓度.结果 UAP病人症状发作前后TXA2分别为278.9ng/L±1 4.9ng/L和145.7ng/L±15.1ng/L(P<0.05).AMI溶栓前后TXA2分别为452.1ng/L±12.5ng/L和285.2ng/L±15.5ng/L(P<0.05).对照组TXA2为71.1ng/L±11.9ng/L9结论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TXA2水平越高.

    作者:刘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活血化瘀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VECs)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参与凝血及抗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张力,影响血管通透性.

    作者:邓丽娅;张印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心月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近年来重型肝炎并发心肌损伤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重型肝炎组心肌酶谱较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组升高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重型肝炎心肌酶谱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型肝炎常并发心肌损害,需常规监测心肌酶、心电图、心脏彩超并及时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作者:阮志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刺五加总黄酮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38及GAP-43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38、GAP-43的变化及刺五加总黄酮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正常组P38、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 P38和GAP-43的表达水平随再灌注延长而不断上升;在各时间点,治疗组P38和GAP-4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刺五加总黄酮可上调突触素P38、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具有促进突触再建和增强、完善再建突触效能的作用.

    作者:石学魁;王雅贤;周晓茵;姬云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黄泻心汤对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三黄泻心汤对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腹腔脂肪湿重及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探讨清热解毒法对肥胖及瘦素、胰岛素抵抗的调整作用.方法 给予高脂饮食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将肥胖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三黄泻心汤(A组)、盐酸芬氟拉明(B组)和生理盐水(C组)灌胃,连续12周,每周测体重,试验末取血测血脂、血清瘦素及胰岛素.结果 A组和B组大鼠体重分别为(387.8±12.1)g和(378.3±10.7)g较C组的(493.1±8.9)g低(P<0.05);腹腔脂肪湿重A组和B组也较C组低(P<0.01),且随喂养时间的延长体重变化趋势A组下降缓慢,B组亦下降,但试验末略有上升,C组体重继续增长.A组和B组血糖、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C组低,瘦素和胰岛素的变化A组和B组较C组亦低(P<0.05),且A组与C组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更大(P<0.01).结论 三黄泻心汤可能通过降低肥胖大鼠体重、血糖及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而发挥调节血脂、改善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丁国锋;王浩;吴智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再入院率、血脂等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气虚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中医健康教育组(观察组)与西医健康教育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即采取不限制饮食、减少运动量等健康教育内容.对照组采取低盐、低脂饮食,限制总热量摄取,每天运动1 h~2 h.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气虚证积分、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再入院率为14.0%、并发症为3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与62.0%(P<0.05).医疗满意度评分为(90.82±7.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1±9.74)分(P<0.005).结论 与现代医学的健康教育内容相比,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气虚型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再入院率和并发症,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作者:王泽颖;赵曼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脉压对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脉压对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0例伴有高血压的脑梗死病人进行血压测量,并计算出脉压(PP).根据PP将病人分为两组,即PP<60 mmHg组(A组)与PP≥60 mmHg组(B组),观察病人入院及发病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组的高血压病人与B组比较,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6.3±5.2)分、(16.6±4.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0 d时,分别为(12.1±4.0)分、(14.3±3.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脉压增大对脑梗死预后有影响.

    作者:王蓉;徐金刚;于源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维脑路通针,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输注,每日2次,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并于第21天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第21天时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显效率为62.5%,对照组为38.7%,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非常有益.

    作者:李静;周俐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NIHSS).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杨世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26例住院死亡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6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126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分别为59.5%和28.6%;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年~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年~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年~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死亡56例(44.4%)、猝死36例(28.6%)、脑梗死死亡12例(9.5%),其他并发症死亡22例(17.5%);死亡月份集中于1月份.结论 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泵衰竭和猝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方式;心力衰竭死亡月份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冬季达到峰值.

    作者:原巧灵;郭庆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