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血化瘀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邓丽娅;张印新

关键词:活血化瘀药,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通透性, 血管平滑肌, 抗血栓形成, 血管张力, 血液, 屏障, 凝血, 调节, 代谢
摘要: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VECs)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参与凝血及抗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张力,影响血管通透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再入院率、血脂等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气虚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中医健康教育组(观察组)与西医健康教育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即采取不限制饮食、减少运动量等健康教育内容.对照组采取低盐、低脂饮食,限制总热量摄取,每天运动1 h~2 h.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气虚证积分、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再入院率为14.0%、并发症为3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与62.0%(P<0.05).医疗满意度评分为(90.82±7.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1±9.74)分(P<0.005).结论 与现代医学的健康教育内容相比,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气虚型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再入院率和并发症,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作者:王泽颖;赵曼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药调节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中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夏成霞;陆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卡维地洛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择13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服用卡维地洛(12.5 mg/d~25.0 mg/d),观察时间为12周,测定临床血压值.结果 服药12周后有效率达84.13%(106/126),收缩压治疗前(164.2±20.3)mmHg,治疗后(142.3±16.1)mmHg,舒张压治疗前(105.6±12.3)mmHg,治疗后(91.2±8.6)mmHg,治疗前后比较,P<0.001;心率治疗前为(71.8±6.2)/min,治疗后为(63.8±5.3)/min,治疗前后比较,P<0.001.有6例病人因心动过缓和心悸不适不能耐受而停药,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耐受性好.

    作者:洪潮鑫;杨兵;朱红;方鹏;王合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心通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表达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稳定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的作用,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对AS斑块发展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45只兔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高脂喂养,12周末随机分为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及对照组.24周末处死分离腹主动脉进行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MMP9和TIMP1在对照组殚斑块内阳性细胞数多于脑心通组;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mRNA表达量高于脑心通组及辛伐他汀组,且脑心通组与辛伐他汀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9和TIMP-1是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脑心通胶囊能下调其在斑块内的表达,从而降低斑块的易损性.

    作者:刘艳;赵玉霞;刘运芳;燕芳芳;鹿晓婷;吕芳;刘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血液流变学影响、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将240例VBI病人分成丹红注射液组(治疗组)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每组120例.分别监测治疗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液流变学、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88.33%,对照组为54.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48 h以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无毒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临床用于VBI病人的治疗疗效较满意.

    作者:曹柱;吴立宽;林晰敏;吴永珍;林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2例临床分析

    目的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分析血肿部位、体积、大小、手术死亡相关因素及其术后疗效等.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注入尿激酶.结果 术后1月内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25.2%和29.8%,死亡率9.3%,244例随访2个月至7年,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39.3%和27.9%,死亡率12.3%.结论 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能使本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死残率显著下降.认为立体定向技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杨仁青;邢守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东菱克栓酶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东菱克栓酶与奥扎格雷联合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将176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东菱克栓酶与奥扎格雷联合组(联合治疗组)及低分子肝素钙组(常规对照组),于治疗前、后分别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观察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组3例发生卒中再进展,对照组有14例(P<0.05);治疗组发生的进展性卒中其严重程度比时照组轻(P<0.01);治疗组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 东菱克栓酶与奥扎格雷联合能降低进展性脑梗死的再发生率,有利于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范晓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联合降纤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联合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频发TIA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联合治疗组36例,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降纤酶,每次10 U静脉输注3d,尼莫地平4 ng/d~10 mg/d静脉输注2周.2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周后联合治疗组完全控制率为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4%,联合治疗组发展为缺血性卒中5例,对照组为8例.结论 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降纤酶及尼莫地平,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

    作者:闫丽清;李英;赵承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活血化瘀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VECs)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参与凝血及抗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张力,影响血管通透性.

    作者:邓丽娅;张印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PAR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在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迁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改善血管张力等方面发挥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相关研究证实,部分中药有着作为PPARγ激动剂的潜在可能,在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PPARγ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切入靶点,并且有望在中医药领域中研究出新的、特异性较高的PPARγ激动剂,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脂代谢异常提供更佳的药物选择.

    作者:朱莹;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健心颗粒干预慢性心力衰竭(CHF)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32周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CHF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低剂量健心颗粒组、中剂量健心颗粒组、高剂量健心颗粒组与卡托普利(开搏通)组.观察应用健心颗粒4周后心肌的Fas、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脑钠素(BNP)水平.结果 健心颗粒各剂量组均可以降低Fas、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健心颗粒组各蛋白分别为17.39%±1.12%、10.27%±1.27%和16.24%±3.26%;可提高Bcl-2(低剂量健心颗粒组为20.76%±6.38%)蛋白表达;降低血浆的AngⅡ、ANP、BNP水平,低剂量健心颗粒组各指标分别为101.13pg/mL±19.56pg/mL、375.89pg/mL±72.17pg/mL、254.03pg/mL±27.58 pg/mL.结论 健心颗粒可以通过复杂机制干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

    作者:叶盈;黄飞翔;蔡晶;许春萱;陈美华;林求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葛根素治疗劳累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葛根素治疗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41例)和葛根素组(45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及常规降压降糖治疗(不加用降脂药及p-受体阻滞剂);葛根素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输注,疗程均为14 d.结果 葛根素组加拿大心绞痛分级总有效率95.56%,常规组有效率为85.3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素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0.73%(P<0.05).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焕军;张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肺复苏中经抗胆碱治疗成功救治心脏骤停1例报道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情况,其生存率为5%~60%.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1].而在初级心肺复苏成功后的高级心肺复苏阶段同样十分重要.

    作者:顾志宏;魏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知母百合与厄贝沙坦长期联合运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知母百合与厄贝沙坦联合运用对血压和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1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阳性对照组、厄见组[厄贝沙坦40mg/(kg·d)]、联合组[厄贝沙坦40 mg/(kg·d)加知母百合药粉1 250mg/(kg·d)]及中药组[知母百合药粉1 250 mg/(kg·d)].另取10只同龄的Wistar-Kyoto大鼠(WKY)作为阴性对照组.对各组大鼠予相应的药物混合饲料4个月后观察:①动物清醒状态下的血压参数变化;②留取大鼠的尿液及血清用于测定肾功能变化.结果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厄贝组、联合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BP)均显著降低(35~52)mmHg(P<0.05),而中药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SBP及DBP、MBP与厄贝组相比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一定的下降趋势(5 mmHg~10mmHg).厄贝组和联合组的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素氮(BUN)比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组的尿β2-MG及BUN与厄贝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知母百合与厄贝沙坦联合运用时有一定的协同降压作用(5 mmHg~10 mmHg),并可增强厄贝沙坦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郭启智;贺治青;梁春;吴明月;林厚文;陈万生;吴宗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雷公藤多甙防治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多甙对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再狭窄防治方面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24只以内皮剥脱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甙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各8只.模型组术后予蒸馏水3mL/(kg·d)灌胃,小剂量组予雷公藤多甙30mg/(kg·d)灌胃,大剂量组予雷公藤多甙60 mg/(kg·d)灌胃.于术前处死8只正常组大鼠,于术后2周处死各实验组动物.取材检测指标:HE染色观察管壁增生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中膜厚度及其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结果 雷公藤小剂量组内膜、中膜厚度与内膜/中膜厚度值分别为(54.19±11.59)μm、(102.66±15.58)μm与0.55±0.18;雷公藤大剂量组各指标分别为(37.58±8.51)μm、(115.09±18.98)μm与0.33±0.08.抑制PCNA表达,升高α-SMA水平,并呈剂量正相关.结论 雷公藤多甙能有效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的狭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盛昭园;谢春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63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卒中组)及31名健康人(健康组)血清Hcy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缺性脑卒中组病人血清Hcy水平为(18.42±3.01)μmol/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2.16±2.54)μmol/L(P<0.01),且多发性脑卒中组又高于单发性脑卒中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多发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白翠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26例住院死亡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6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126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分别为59.5%和28.6%;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年~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年~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年~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死亡56例(44.4%)、猝死36例(28.6%)、脑梗死死亡12例(9.5%),其他并发症死亡22例(17.5%);死亡月份集中于1月份.结论 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泵衰竭和猝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方式;心力衰竭死亡月份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冬季达到峰值.

    作者:原巧灵;郭庆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老年CHF病人抗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表(TSH)水平,并与30名健康者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CHF组TT3、FT3较对照组下降(P<0.05或P<0.01),且CHF组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TT3、FT3水平逐渐减低;TT4、FT4、TSH CGF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心力衰竭治疗后TT3、FT3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 老年CHF病人常伴有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评估老年CHF病人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唐宜耀;刘帆;孙圣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尼莫地平联合苦碟子治疗急性脑梗死3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苦碟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65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溶栓、抗凝、脱水降颅压、降脂降糖、脑保护治疗等,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针8 mg联合苦碟子注射液30 mL静脉输注治疗.两组均以观察15 d为1个疗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83±3.54)分,对照组为(8.63±4.02)分均优于治疗前.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苦碟子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

    作者:丁立辉;丁新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β-细辛醚对ox-LDL损伤ECV304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目的 观察石菖蒲有效成分β-细辛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的人血管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方法 将ECV304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β-细辛醚高、中、低剂量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和MMP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ox-LDL损伤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增高,MMP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β-细辛醚能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凋亡率、稳定MMP,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β-细辛醚能有效抑制ox-LDL对ECV304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稳定MMP,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何玉萍;方永奇;江湧;魏刚;王淑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