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恺立;钟兴美;刘建华
目的 探讨脑钠素(BNP)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测定来自本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60例CHF病人血浆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并与30例肺部疾病所致呼吸困难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CHF病人血浆BNP水平为563.00 pg/mL±6.40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27 pg/mL±3.70 pg/mL,心阳虚证为443.97 pg/mL高于心气虚证的44.47 pg/mL,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递增BNP水平呈上升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BNP可以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标,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严萍;黄飞翔;林求诚;陈美华;郑登滋;许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西罗莫可(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小冠状动脉病变(<3.0 m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的98例冠心病病人,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直径小于3.0 mm的病变血管共107支,前降支49支,回旋支18支,右冠状动脉15支,对角支18支,钝缘支7支,血管直径2.74 mm±0.23 mm.107支病变血管共植入Cypher支架118个.结果 107支病变血管中,75支血管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32支血管行直接支架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全部病例症状消失.随访14个月±3个月,全部存活.其中53例在术后10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例经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9.4%.4例出现新部位血管病变,再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随访6个月,无心绞痛症状发生.结论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明显降低小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率,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张春花;吕树铮;柳弘;陈韵岱;李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3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转复窦性心律的成功率.结果 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6 h内转复成功率分别为57.14%和83.33%.结论 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优于胺碘酮.
作者:闫子星;马捷;郭光伟;李家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脉颗粒.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同时治疗组AngⅡ,IL-6,ET-1治疗后分别为(72.28±56.45) pg/mL,(48.91±7.65) pg/mL,(84.76±40.52) pg/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肯定.
作者:黄绍湘;杨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短暂性脊髓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笔者在临床中确诊2例,现报道如下.1 资 料[例1] 女,58岁,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出现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以左侧为重,不能站立行走.
作者:叶红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他汀类药物即还原酶抑制剂(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 COA),长期以来都是以降脂药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血脂水平,即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总胆固醇(TC)的水平.
作者:胡静;李永新;王卫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酒速愈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采用56度红星二锅头酒灌胃建立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以葛花解酲汤为对照,观察酒速愈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醉酒时间、醉酒率以及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先兴奋后抑制的表现,脑组织MDA含量较正常组升高,SOD活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酒速愈高、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醉酒率(P<0.05),延长醉酒时间(P<0.05或P<0.01),各治疗组均可明显升高SOD活性(P<0.05或P<0.01),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脑组织MDA含量(P<0.01);与葛花解酲汤组比较,酒速愈高剂量组醉酒时间明显延长(P<0.05),酒速愈高、低剂量组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酒速愈饮酒前给药可明显降低醉酒率,延长醉酒时间,具有显著解酒作用,其药理机制与该药调节脑组织自由基代谢,抗氧化损伤,保护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脑组织的作用有关.
作者:杨牧祥;于文涛;胡金宽;田元祥;王香婷;王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 分析28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 28例AD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胸痛、腹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胸腔积血等.病因由高血压引起23例占(82.14%),以中老年病人多见;马凡综合征引起者3例(10.71%),以青年病人多见.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13例,首诊误诊率达46.43%(13/28).住院治疗存活19例(67.86%),死亡9例(32.14%).结论 主动脉夹层是少见和危险的疾病,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由马凡综合征引起.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李晚泉;陈云辉;方长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CT及预后.方法 对68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为主要影像学表现,多合并高血脂,且预后较差.结论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见,预后相对差,高血脂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陆汉军;唐新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4例基底核脑出血病人,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行血肿清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次日行CT复查,可见血肿基本或完全消失.术后1周好转17例,2周好转5例,2例死亡.有1例残留血肿量10 mL以上行尿激酶治疗2次,血肿大部分消失.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 早期及超早期手术可避免原发或继发致命性损害.
作者:高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休息、镇静、止痛、吸氧、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液及极化液(GIK)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通脉饮.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4%,对照组为4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0.3%,对照组34.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活血通脉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
作者:孟兆君;房泽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病人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筛选MS病人30例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用HOMA-IR评估IR程度.结果 MS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5.15±2.54) μg/mL 与(10.28±5.50) μg/mL,P<0.01];MS组的HOMA-IR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3.21±1.14) 与(1.79±0.98),P<0.05];在MS组,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三酰甘油(TG)及HOMA-IR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 值分别为-0.489,-0.548,-0.429,-0.453及0.426(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病人血浆脂联素较正常人群降低,且其水平降低可能与IR有关.
作者:叶建红;李芳萍;吴木潮;黎锋;严励;程桦;傅祖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血、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含量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内科2005年-2006年收治的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住院病人,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β2-MG和尿β2-MG,并同时常规肾功能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结果 β2-MG较血BUN,Cr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肾功能障碍的诊断早而敏感,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同时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前后β2微球蛋白浓度有明显变化.结论 β2-MG浓度的检测可作为判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凯歌;茹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心力衰竭几乎是所有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归宿.其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刘晋利;张泉;毕榕;曹雪明;翁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观察假手术组、局灶脑缺血组(对照组)、局灶脑缺血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病理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造模3 d后治疗组脑含水量和神经系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大鼠脑梗死体积于造模第5天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也可见治疗组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局灶脑缺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邓芬;胡长林;谢运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室上性心动过速半数以上的病人并无器质性心脏病,以青年人为多见.发作常有诱因,如吞咽、深吸气、劳累、情绪激动和体位改变等因素,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如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所致心房异常负荷或病变所致.
作者:白民刚;谷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脏交感神经的激活在冠心病心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研究发现冠心病时不仅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心脏交感神经发生了重构.
作者:曾亚平;鹿育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临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住院病人确诊有心脑血管病后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停药或服用泼尼松,严重者予甲泼尼松龙,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果 20例立即停用阿司匹林,10例较轻病人于15 d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例症状较重病人给予拨尼松15 d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部分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因免疫机制、药物毒副反应使血小板减少,与服用时间及剂量相关性不大,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工作应高度警惕.
作者:吴宪;初玉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自拟脑复聪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5例病人分为脑复聪组(治疗组)和脑复新(吡硫醇)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智能障碍程度、脑血流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脑复聪胶囊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明显的改善,并具有较好的改善脑血流和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63%(P<0.05).结论 脑复聪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江翠红;丁爱国;王白玲;王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锥孔引流脑内血肿清除术的适应证与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CT提示混杂密度、高密度占位效应明显且部位较深的脑内血肿锥孔引流术,部分病人术后用尿激酶溶解冲洗并持续引流.恢复期辅以中医药治疗,方剂选取活瘀复遂汤.结果 72例病人中,死亡12例,术后症状立即缓解40例,术后症状缓慢恢复20例.术后3 d复查颅脑CT,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基本引流干净.结论 锥孔引流脑内血肿清除术,并于恢复期辅以活瘀复遂汤治疗,能够使血肿引起的颅内高压得到缓解.
作者:伊宝祉;张步尧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