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然
氯氮平的流涎发生率可达64.3%[1].我们分别以多虑平及阿米替林治疗作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余国汉;丁国安;梁绍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年来,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在人生早时期的损害有特殊意义.在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的排序研究中,三级的病因中第二位就是产科并发症及新生儿问题,即肯定的、强度中等的危险因素[1].说明孕产并发症(pregnancy and delivery complication,PDC)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有着特殊意义[2~4].
作者:苏宗荣;金卫东;张理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防止脑卒中后抑郁发作的效果.方法:对99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34例)和对照组(65例)进行6个月的对照研究.康复治疗采用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康复组Barhel指数在第3、6个月的评定时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组有8.8%、对照组有26.2%被诊断为抑郁症(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防止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徐文炜;张友良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我院48例死亡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院1993年3月~1997年3月4年期间共死亡53例,剔除资料不全者5例,共调查48例.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21~91岁,平均(53.5±3.4)岁;住院时间36天~42年,平均12年;诊断精神分裂症3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5例,人格障碍2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诊断未定1例.
作者:许本健;赵丰戎;王本琴;孙连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氯丙嗪和氯氮平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前后血清IL-6、TNFa和SIL-2R水平.结果:氯丙嗪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氯氮平对血清细胞因子影响不明显.结论:氯丙嗪和氯氮平对细胞因子的作用不同,氯丙嗪可能通过抑制IL-6的有关机制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许明智;杨玲玲;李秋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10年来,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已引起国内神经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苏占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精神损害与赔偿问题,是司法精神医学中一个新的课题,以下就其法学概念,加害人与受害人的行为心理机制,以及赔偿问题,分别加以论述.
作者:杨德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如果A的行为不当,作为强烈的精神因素刺激使B诱发了精神分裂症,A可给予道义上的一定限额的补偿,一次性结断.如果A的行为不当,其精神刺激程度轻微,则难以要求A承担责任.另外,B以后如又复发,属于疾病本身的规律,A不应承担责任.
作者:张迪然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无业,高一文化.6岁父母离异,随父生活.其母性格怪异,舅父患精神分裂症20余年.孤僻,人际接触差.自幼喜拆玩具,喜欢拔鸡毛,虐待小动物或裸体.
作者:刘杰;贾耕云;李锟;葛桂杰;李忠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住院的48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医院内感染进行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平;杨仲利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治疗2例同性恋患者,经性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提示人体内性激素含量水平与同性恋有一定的关系,报道如下.
作者:扶春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5-HT2A受体在抑郁症及抗抑郁剂的药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功能障碍与Alzheimer病亦有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自勇;刘建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8岁,土族,离异.患者饮酒33年,近13年来每天饮酒1.5~2斤,曾因眠差,自语,疑夫外遇,行为紊乱先后两次住院.检查有双上肢明显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
作者:吴亚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四川攀枝花市汉、彝族农民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定式问卷调查1030名汉族农民和1070名彝族农民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结果:汉、彝族农民饮酒率分别为33.50%和36.92%;饮酒所致精神障碍患病率分别为12.23%和23.36%;躯体障碍患病率分别为9.51%和14.67%;社会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80%和13.27%.结论:彝族农民饮酒所致精神障碍及躯体障碍、社会功能损害发生率均高于汉族,可能与彝族的饮酒风俗习惯有关.
作者:李沛亨;王耀华;衡克礼;罗明;徐厚才;汪国群;张月良;张华寿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精神疾病与糖尿病共病情况进行探讨.1 对象与方法为1997年7月~1999年7月住院,符合DSM-Ⅲ-R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共370例;精神分裂症198例,情感性障碍172例;男178例,女192例;年龄20~74岁.根据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评定有无糖尿病.
作者:戢秋明;谢良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白细胞(WBC)变化与医院内感染(NI)的关系.方法:调查1996年3月~1999年2月精神科出院病历.将感染前2周内或住院期间WBC<5.0×109/L列为A组,≥5.0×109/L列为B组,研究其感染率和人均感染日的差异.结果:调查667份出院病历,医院内感染率26.7%;A组感染发生率(64.8%)远高于B组(20.7%)(P<0.005);NI患者人均感染日A组(15.4±2.1天)也高于B组(10.3±1.2天)(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神科住院患者WBC <5.0×109/L时,易发生医院内感染.
作者:张顺旺;高志刚;邢效如;王洪彬;傅树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检验利培酮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锥体外系症状(EPS)的发生率.方法:以锥体外系症状评定量表对46例首次发作、从未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利培酮治疗的前、中、后进行检查.结果:有6例(13.0%)患者在治疗前就存在明显的EPS,但在利培酮治疗后都未出现EPS.在利培酮高治疗量时(4~6mg/d),13例(28.3%)出现轻度静坐不能或帕金森征,减少剂量后均减轻或消失.在接受利培酮≤3mg/d治疗的患者中,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EPS.结论:这些结果对指导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及长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甘景梨;胡兴焕;张万恒;吕存生;汪应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精神分裂症迄今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内源性精神病.因此,严格地说,A对B发生精神分裂症不具有责任.如A的行为情节严重,而B不久即发生精神分裂症,则可认为A的行为对B发生精神分裂症起到促发作用,即为一种诱因,A应给予一定的赔偿.
作者:霍克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当事人以所患精神疾病系他人侵权行为所致为由,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时,需要确定其精神障碍与某一特定生活事件是否相关及相关的程度,这是行为人对这类案件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依据.
作者:王增良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夹腿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转归.方法:收集门诊误诊为癫痫的患儿20例,更正诊断为夹腿综合征,以行为指导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4~14年.结果:全部病例在治疗后1~6月间症状减少至消失,随访到的16例患儿中,有3例曾短期复发,1例仍有少数发作.体格发育和在校学习成绩与同龄儿童无区别.结论:夹腿综合征是婴幼儿生长发育阶段出现的、与性本能活动有关的行为问题.
作者:顾小扬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