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高凌俊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冠状动脉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46例临床初诊为ACS病人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CAG检查,检出非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胸痛占18.5%,心电图检出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78.8%,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度、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及血流阻断的血管对应病变.CAG可为ACS病人正确诊断病变血管部位、程度判定提供客观依据,为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奠定基础.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62例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西药对照组(30例),观察病人血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含量、脑血流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改善脑动脉狭窄与供血不足及降糖调脂作用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积分改善、降低ET、升高NO与CGRP、纠正ET/CGRP的失衡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可调节ET与NO、CGRP水平,改善脑血管功能状态,这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损害与认知障碍

    脑血管损害可以引起认知缺陷,从轻度语言受损到完全性痴呆,阐述了有关血管性痴呆的一些新的临床方面研究和中风后认知损害的胆碱能机制.

    作者:郭咏梅;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脑肿消方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脑肿消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变化.结果脑肿消方大、小剂量组及维脑路通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脑系数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以脑肿消方大剂量组作用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消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白钰;王光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脏猝死的预防救治措施

    目的探讨心脏猝死的预防救治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太原铁路中心医院近10年心脏猝死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心脏猝死的构成、预测方法、预防救治的措施已经比较完善,具体执行有一定差距.讨论医疗界和社会各界应加强普及心脏猝死的预防救治知识,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安全水平.

    作者:汪洁;阎建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延髓出血致Wallenberg's综合征1例报道

    1资料[病例]女,62岁,主因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及饮水返呛3 d急诊入院,病人入院前3 d在做饭过程中突然出现眩晕,呈持续性,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及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行走不稳,但四肢活动尚好,自认为劳累过度,未引起注意,即卧床休息,未进食,次日起床后症状不缓解,并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困难,吞咽不能,随后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为170/80mmHg(1 mmHg=0.133 kPa),当时考虑为脑供血不足,给予改善循环及降压等处理2 d,症状未能缓解,即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侯玉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经心电图检查证实有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服用步长稳心颗粒4周,观察服药前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服药4周后,62例病人临床总有效率达70.96%.房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对窦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改善不明显.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老年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症状,对自律性增高的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显著.

    作者:谢富兰;严晓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糖尿病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

    近年来对糖尿病的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日益增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研究为糖尿病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然而笔者在导师杨叔禹教授的指导下,对近10年来有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全面的定性分析,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理论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试述如下.

    作者:陈弼沧;吴秋英;张竞之;杨叔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3年有关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古方专方的运用及特殊剂型的使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莉莉;华新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老年男女性激素内环境紊乱与血脂、血压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女性激素变化趋势相反却出现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相同病理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符合健康老年人标准、年龄50岁~69岁的男性435例,女性331例,测定其血压,检测血清T、E2、TG、TC、HDL等指标并计算T/E2、HDL/TC,进行性激素与血脂、血压相关关系分析.结果T、E2、T/E2、与TG、TC、HDL、HDL/TC、SBP、DBP、MBP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男女两性相关关系正好完全相反.结论男女主导性激素不同,性激素内环境紊乱(T/E2)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吴水生;叶钦勇;邱山东;方素钦;叶盈;林炳辉;林求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安腿23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中23例病人均为2000年-2003年我科门诊复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64岁,首次发病后皆经CT证实.治疗前复查CT提示出血后软化灶,有不同程度脑萎缩14例,内囊内侧型17例,内囊外侧型6例,脑电图检查提示以中低幅α波为背景节律,α波调节调幅差,α波受光抑制不完全.有13例过度呼吸后额中央区及双颞区阵发性波发放,出现时间长,5例见有散发性尖波单个发放,振幅在110mV,有2例出现低电压,有3例脑电图基本正常.

    作者:刘丽艳;庄建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白蒺藜及其有效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白蒺藜以其确切的疗效从古至今一直被临床广泛应用,其有效成分蒺藜皂苷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已多年,药理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白蒺藜及其有效成分近10余年来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适应证和疗效观察,及其药理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总结,以供临床及科研参考.

    作者:郭艳;殷惠军;史大卓;王显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一种新型降压药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随着对ACEI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ACEI制剂的广泛应用,其优越性也日益显现,临床以第一代卡托普利(开搏通)和第二代贝那普利(洛丁新)应用较为普遍,第三代的赖诺普利等则较少.近来临床研究表明,ACEI除降压外,还可有效地控制心力衰竭,而且已成为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现将我院应用ACEI的现状分析如下.

    作者:张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2在粉防己碱对抗大鼠移植心脏慢性排斥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在粉防己碱(TET)对抗移植心脏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Wistar-Wistar和SD-Wister大鼠间的颈部心脏移植分别作为同系和异系对照.TET治疗组(SD-Wistar)大鼠每日另给予50mg/kg TET灌胃,异系对照和TET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环孢素A灌胃(1.5 mg/kg),同系对照不用任何药物治疗.12周后取移植心脏做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TGF-β2表达,以图像分析仪计算阳性率.结果异系对照动脉管壁占血管直径的比值为0.64±0.20,明显高于同系对照组(0.23±0.07,P<0.01)和TET治疗组(0.33±0.11,P<0.05);TGF-β2在同系对照低度表达,异系对照的表达明显增强,TET治疗组的TGF-β2表达则明显减少.结论TGF-β2在慢性排斥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TGF-β2表达,可能是TET抗慢性排斥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忠民;徐振萍;关兆杰;沈文律;万新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与长期疗效观察

    本研究采用心肌静息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GSPECT)观察了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早期效应及长期疗效,并探讨了起始剂量的选择,希望促进β受体阻滞剂的早期合理用药,使心力衰竭病人从中得到更大的获益[1].

    作者:陈洁;张水旺;刘卓敏;张丽贞;李思进;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脂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黏附分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岳增辉;严洁;常小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抢救

    急性脑血管病是高渗性昏迷的主要诱因,高渗性昏迷也是脑血管病病程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得不到及时救治,病死率极高.现将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病人中13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杰;张馨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病人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病人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5例高血压病病人及13例正常对照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DD)进行观测,并观察EDD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血脂、胰岛素敏感性、尿钠、尿钾等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病人的ED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5.76%±4.93%vs10.96%±6.73%,P<0.01),而ND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15.35%±8.33%vs 17.09%±9.71%).EDD与血总胆固醇呈负相关(r=-0.355,P=0.013),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2,P=0.044),与24 h尿钾排出量呈负相关(r=-0.311,P=0.004 5),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293,P=0.004 3).EDD与IMT不相关(r=-0.118,P=0.425).结论高血压病病人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降低,且早于血管结构的改变,并可能为引起结构改变的原因.

    作者:杨丽兰;张水旺;李天亮;康春松;陈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观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的病因多为冠心病、老年退行性变、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临床出现窦缓(<50/min)、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治疗上除纠正病因外,可给予药物治疗或安装起搏器.本研究观察了参附注射液的治疗,在临床改变、代谢指标及食道电生理等方面的指标.

    作者:李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白花丹参叶制剂对局灶性脑梗死HSP70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神经细胞凋亡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不同时程的表达,探讨二者的关系及白花丹参叶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HSP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免疫组化显示白花丹参叶制剂预处理组与单纯局灶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相比阳性反应均有明显的增多(P<0.05).TUNEL结果显示,白花丹参叶制剂预处理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花丹参对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贤军;夏青;蔡洪信;杨琳;夏作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伤性脑梗死2例救治体会

    1资料外伤性脑梗死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及外伤病人的增加,临床对其认识也逐渐提高.现就我科收治的2例外伤性脑梗死报道如下.

    作者:王晶;宫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