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郑新萍;薛伟珍;冯惠芳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动脉硬化,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综述了近年来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
作者:王滨;姜博仁;周苏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也是重要的并发症.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低(静脉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而引致一系列的症状时称为低血糖症.因此反复发作低血糖或低血糖持续时间较久均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低血糖反应轻者感头晕,出汗,心跳加速,心慌,面色苍白,虚弱,手足震颤,饥饿感.重者说话含糊,语无伦次,昏昏欲睡,行为怪异,精神失常.严重者全身抽搐状似癫痫发作,终致昏迷死亡.老年人低血糖时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而低血糖症必须紧急处理.
作者:张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的病因多为冠心病、老年退行性变、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临床出现窦缓(<50/min)、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治疗上除纠正病因外,可给予药物治疗或安装起搏器.本研究观察了参附注射液的治疗,在临床改变、代谢指标及食道电生理等方面的指标.
作者:李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资料[病例]女,65岁,反复胸闷、心悸、头晕不适2月,加重2 d再次入院,1月前曾在我院住院治疗,当时入院查体:血压130/70 mmHg(1 mmHg=0.133 kPa),无突眼,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0/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不传导;肝脾肋下未扪及肿大.
作者:蒋铭;聂戎剑;马凤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中23例病人均为2000年-2003年我科门诊复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64岁,首次发病后皆经CT证实.治疗前复查CT提示出血后软化灶,有不同程度脑萎缩14例,内囊内侧型17例,内囊外侧型6例,脑电图检查提示以中低幅α波为背景节律,α波调节调幅差,α波受光抑制不完全.有13例过度呼吸后额中央区及双颞区阵发性波发放,出现时间长,5例见有散发性尖波单个发放,振幅在110mV,有2例出现低电压,有3例脑电图基本正常.
作者:刘丽艳;庄建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应用一氧化氮(NO)供体类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及阿魏酸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出血病人17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脱水剂、神经营养剂等,治疗组同时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25 mg,7 d后改用阿魏酸钠200 mg.应用14 d,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0.67%.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7%和10.11%.发病第7天,两组均有不同程度血肿、周围水肿;发病第14天,治疗组血肿有所吸收,周围有轻微血肿带;对照组血肿吸收不明显,周围水肿明显;发病第28天,治疗组大部分病人血肿完全吸收,水肿带明显缩小,对照组部分病人血肿完全吸收,大部分周围水肿明显.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及阿魏酸钠有良好的稳定血压,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缩短水肿带的消失时间,促进血肿吸收作用.
作者:马婉嫕;李亚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病人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5例高血压病病人及13例正常对照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DD)进行观测,并观察EDD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血脂、胰岛素敏感性、尿钠、尿钾等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病人的ED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5.76%±4.93%vs10.96%±6.73%,P<0.01),而ND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15.35%±8.33%vs 17.09%±9.71%).EDD与血总胆固醇呈负相关(r=-0.355,P=0.013),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2,P=0.044),与24 h尿钾排出量呈负相关(r=-0.311,P=0.004 5),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293,P=0.004 3).EDD与IMT不相关(r=-0.118,P=0.425).结论高血压病病人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降低,且早于血管结构的改变,并可能为引起结构改变的原因.
作者:杨丽兰;张水旺;李天亮;康春松;陈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血管损害可以引起认知缺陷,从轻度语言受损到完全性痴呆,阐述了有关血管性痴呆的一些新的临床方面研究和中风后认知损害的胆碱能机制.
作者:郭咏梅;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全部为1999年6月-2003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44岁~72岁,平均57.8岁.对照组69例,男性44例,女性25例;年龄44岁~78岁,平均62.3岁.脑梗死的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和MRI确诊.
作者:宋岩;王嘉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青海产冬虫夏草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心肌肥大、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重160 g~180 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血压纽及治疗组.于术后第10天,大鼠灌胃冬虫夏草煎剂2 mL,每天2次连续20 d,观察冬虫夏草对大鼠血压、心肌肥大、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冬虫夏草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高血压大鼠的心肌肥大及血管重构.结论冬虫夏草对肾性高血压有治疗作用.
作者:吴秀香;王国秋;马克玲;安鼎伟;李淑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46例临床初诊为ACS病人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CAG检查,检出非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胸痛占18.5%,心电图检出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78.8%,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度、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及血流阻断的血管对应病变.CAG可为ACS病人正确诊断病变血管部位、程度判定提供客观依据,为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奠定基础.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医气机逆乱、痰瘀互阻于脑窍脉络与现代医学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后累积性损伤的相互关系,探讨SOD、MDA在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中的意义以及中药溶栓颗粒对气机逆乱、痰瘀互阻脑脉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药1组、中药2组,采用改良过的Pulsinelli的4VO法,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以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测定MDA含量,脑组织蛋白定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同时对脑组织含水量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SOD活性呈减低趋势,而MDA含量则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1组、中药2组经预防给药后,大鼠脑内MDA水平增高幅度小,同时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形成与气机逆乱、痰瘀互阻和现代医学脑缺血所致的累积性损害密切相关,调理气机、祛痰化痰法及组方溶栓颗粒可有效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与该方降低MDA的过量释放、提高SOD活性、增强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曹晓岚;任丽;臧运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通过对近3年有关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古方专方的运用及特殊剂型的使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莉莉;华新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对糖尿病的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日益增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研究为糖尿病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然而笔者在导师杨叔禹教授的指导下,对近10年来有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全面的定性分析,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理论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试述如下.
作者:陈弼沧;吴秋英;张竞之;杨叔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女性激素变化趋势相反却出现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相同病理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符合健康老年人标准、年龄50岁~69岁的男性435例,女性331例,测定其血压,检测血清T、E2、TG、TC、HDL等指标并计算T/E2、HDL/TC,进行性激素与血脂、血压相关关系分析.结果T、E2、T/E2、与TG、TC、HDL、HDL/TC、SBP、DBP、MBP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男女两性相关关系正好完全相反.结论男女主导性激素不同,性激素内环境紊乱(T/E2)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吴水生;叶钦勇;邱山东;方素钦;叶盈;林炳辉;林求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1年9月-2003年12月,应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42例,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72例病人均根据游氏VBI临床诊断标准及1989年WHO对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标准诊断,并经TCD和CDFI证实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2例入选病人,男44例,女28例,年龄60岁~87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施海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黏血症,又称高黏滞血症或血液高黏滞综合征,与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可能是疾病发生的主导环节,贯穿于整个过程;也可继发于某些疾病,导致其恶化.因此,深入研究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变形特性及其黏滞性、凝固性的变化规律,对多种疾病的预测、鉴别诊断、治疗指标和预后判断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医学界对于该病的认识日益加深,治疗方法不断增加,治疗手段逐步完善,但重视程度尚显不足,某些认识尚较模糊.笔者在此陈以管见,以期引起临床重视、统一认识,对防治该病有所帮助.
作者:陈守强;张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岳增辉;严洁;常小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氟桂利嗪10 mg,昏迷者从鼻饲管注入,连服1月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均于发病后72 h内接受治疗,超过72 h则不入选.结果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脑血管痉挛治愈率、脑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且未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作者:朱永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时效及相关卫生经济问题.方法将233例确诊的面神经炎病人分为A组(常规西药加中药牵正散加味,7 d后加针灸、TDP)、B组(常规西药,7 d后加针灸、TDP)、C组(常规西药加初诊即刻起针刺、TDP),3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经治疗后A组、B组、C组显效率分别为96.2%、91.0%、81.8%,A组起效快,与B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花费大,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对花费少.结论中西药联用加针灸理疗,可提高面神经炎的疗效、时效,但花费大.单用西药及针刺理疗花费少,但疗效稍差.急性期即时局部针刺治疗不利于面神经炎及早恢复.
作者:杨万章;张志兰;张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