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端平;苏文举;郭得志
颈动脉灌注是基层医院治疗脑血管病行之有效的一种疗法,其不仅在脑梗死、脑出血急性期可获得满意效果,在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1998年4月-2003年10月治疗的脑梗死病人以不同的用药途径和不同时间观察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于明胜;于明虎;耿夺林;安成;侯伟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好发的脑血管疾病,症状多样,但绝大多数以眩晕为主.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椎-基底动脉受机械性压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旦发展成椎-基底动脉血栓,造成神经细胞结构不可逆损害,其病死率达20%~30%[1].因而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用杏丁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病人65例,观察其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进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检测60例高血压病病人(EH组)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β、IL-4、IL-6和TNF-α浓度.高血压组服用厄贝沙坦3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EH组血清IL-1β、IL-4 、IL-6和TNF-α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清IL-1β、IL-4、IL-6和TNF-α浓度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与EH的发生发展有关,厄贝沙坦治疗可降低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作者:赵卓;刘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选85例病例均为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n=55)和GIK(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等.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参附注射液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2%,GIK组为43.3%.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及其所致心力衰竭有一定疗效.
作者:顾晓明;殷俊;王乔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心舒胶囊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9例冠心病病人随机按2∶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心舒胶囊和地奥心血康口服治疗,均连服30 d.结果治疗组中、重度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为36.6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心电图和血脂均有改善作用.结论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作者:王亚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卒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早期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和灌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8 例脑卒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抗生素、营养支持、雾化吸入、经鼻导管吸痰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经纤支镜灌洗吸痰.对两组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第 6 天 ,两组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纤支镜灌洗吸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的方法.
作者:邓之驹;杨水泉;廖浩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79例SAE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AE病人多有高血压病病史和/或反复发作的中风史,CT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圆区中心呈对称性低密度影,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两侧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增深,脑白质CT值降低,可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或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金丰;梁会锋;李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脉压(PP)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49例ACS病人分为PP<65 mmHg组(41例)和PP≥65 mmHg组(108例),分析两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①PP≥65 mmHg组病人的危险因素明显多于PP<65 mmHg组(P<0.05),其中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人在PP≥65 mmHg组中高达96.3%(P<0.01);②PP≥65 mmHg组病人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发生ACS时,PP高的ACS病人其危险因素多于PP低者,且冠状动脉病变亦较为严重.
作者:高凌俊;陆金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西药常规治疗相同,同时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于服药前及治疗4周结束后,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服用脑心通胶囊可降低QT间期离散度.
作者:吴建平;李爱琴;郝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50 mL,连用14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组降低QT离散度及提高心率变异性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使QT离散度缩短,心率变异性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
作者:陈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冠心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肌缺血,针刺抗心肌缺血涉及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变化,就针刺抗心肌缺血的机制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吴红金;郭欢;谢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血管疾病是多因素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活化、白细胞激活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其中P-选择素的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少中药可影响P-选择素表达及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作者:张艳玲;周苏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36例)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组(36例)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3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8.87%,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对照组死亡7例,病死率为19.44%.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高.
作者:鹿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上颅脑损伤尤其是重症颅脑损伤及颅内出血后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因包括血管升压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和脑性耗盐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尤以CSWS难以纠正,治疗困难,处理不当,可影响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静脉输注能量合剂15 d,同时,治疗组配合口服中药健心合剂,对照组配合口服西药,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结论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作者:魏铭;刘丽华;李泽洪;宋月雁;孙经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99年3月-2003年12月,以自拟天麻泽泻汤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症100例,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艺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2周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水平的变化,以了解短期通心络治疗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未服用通心络及任何调脂药物,19例)和通心络组(760 mg,每天3次,13例)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病人血清VCAM-1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血脂各组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VCAM-1水平降低13.5%,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予通心络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VCAM-1的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作者:丁茹;吴宗贵;潘晓明;张路;甄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超声测定心脏各项指标,分析血压、血脂、吸烟、血尿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以及高血压对左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收缩压与LVEF值呈明显负相关,收缩压越高,LVEF值越低(P<0.05).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舒张压、血脂、吸烟、血尿酸与LVEF值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有高血压病的心肌梗死病人LVEF值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质量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组病人(P<0.001).结论高血压病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赵永昌;王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从血瘀证、肝阳上亢证、痰浊壅盛型等证候的分子遗传机制、降压机制、作用于细胞凋亡机制、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机制、防治左室肥厚机制等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关研究思路.
作者:王佑华;杨建梅;周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72例确诊的高血压病病人,口服厄贝沙坦每日1次,每次(75~300)mg,疗程8周.结果经治疗8周后,72例病人中,显效30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28%,无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是一种有效的降压药,不良反应少.
作者:戴端平;苏文举;郭得志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