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铮
现将我院2011年1月~ 2013年10月收治的26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62 ~86岁,平均(74.5±6.3)岁;病程均≥7个月.均符合2004年日本指南的iNPH诊断标准[1],其中很可能性iNPH为19例,可能性iNPH 7例.曾误诊为帕金森病(PD)8例、血管性痴呆(VD)6例,Alzheimer病(AD)4例.1.2 临床表现 均有步态异常和认知功能减退;有尿急19例、尿失禁11例,动作迟缓9例,情感淡漠8例,头晕7例,焦虑、幻觉、妄想等表现1例.
作者:沈红健;顾诗渊;杨月嫦;尹又;王国权;王文昭;赵忠新;黄流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干预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及海马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癫痫组、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左乙拉西坦组)、甘珀酸干预组(甘珀酸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注射制作癫痫大鼠模型,甘珀酸组大鼠在注射匹罗卡品前30 min,腹腔注射甘珀酸20 mg/kg;左乙拉西坦组大鼠在注射匹罗卡品前60 min,予左乙拉西坦300 mg/kg灌胃;癫痫组大鼠不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癫痫发作潜伏期,以及制模后2h、12 h、24 h的发作(Racine分级≥3级)次数,并持续脑电监测.采用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x43的表达.结果 左乙拉西坦组和甘珀酸组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明显长于及发作次数明显少于癫痫组(P <0.05~0.01);左乙拉西坦组的痫性发作次数又明显少于甘珀酸组(P<0.05).甘珀酸和左乙拉西坦组大鼠的脑电图为散在低幅尖波,明显比癫痫组的(持续高幅棘波、棘-慢波综合)轻.各癫痫模型组的海马Cx4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而左乙拉西坦组和甘珀酸组的海马Cx4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癫痫组(均P<0.05),两干预组海马Cx4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乙拉西坦干预对癫痫大鼠的痫性发作有显著效果;并能明显抑制大鼠海马Cx43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阮莎莎;陈伟观;姜正林;倪耀辉;宋建华;高志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岛叶前背侧皮质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方法 用Siemens verio 3.0T MR机对20名正常人进行检测获得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 (BOLD-fMRI)的数据,对岛叶前背侧皮质采用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进行分析.用DPARSF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REST软件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静息态下岛叶前背侧皮质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相关图.结果 与左侧岛叶前背侧皮质功能连接正相关的脑区有:双侧额下回、额中回、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下部、前部岛叶、基底节、扣带回前、中部和顶下小叶;负相关的脑区有:左侧前额叶内侧回、后扣带回、楔前叶、颞中回、角回、枕叶、小脑及小脑扁桃体.结论 岛叶皮质与许多语言功能相关的脑区有功能连接.岛叶与这些脑区的连接网络可能是其语言功能的神经基础.
作者:李春星;李华;卓兵芝;高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偏头痛患者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的有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调查22例MOH、98例非MOH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痛发作状况、用药史和药物戒断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偏头痛致残程度评估量表(MIDAS)评定患者的头痛程度及其致残程度.结果 MOH组的年龄、病程及有偏头痛家族史的比率显著高于或长于非MOH组(均P<0.05);VAS评分及MIDA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MOH组(均P<0.001).MOH组患者中过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多(12例,54.5%),其他有吗啡、苯二氮董类和中成药.结论 MOH的有关因素为年龄、病程及家族史,其头痛和致残程度明显重于无MOH患者.MOH患者过量服用的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为多.
作者:李继川;陈春富;郁飞宇;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 给予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h、24 h、7d、14 d、90 d进行QEEG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EEG大脑对称指数(BSI)及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并与40例常规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溶栓治疗组的BSI从治疗后24 h、DTABR及NIHSS评分从治疗后7d起各时间点均明显减低(改善)(P <0.05 ~0.01);而对照组则分别从治疗后7 d、14 d、14 d起减低(均P<0.05).溶栓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SI、治疗后24 h、7 d的DTABR及治疗后7 d~9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0.01).结论 QEEG能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功能的改善,而且明显要早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以BSI的敏感性更高.
作者:杨娟;白青科;赵晓晖;陈娟;朱玉萍;李锦师;陈翠荣;陆练军;沈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及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血压脑梗死(高血压脑梗死组)和血压正常脑梗死(血压正常脑梗死组)患者各80例,两组再随机分为叶酸、维生素B12的干预亚组和未干预亚组,每组40例.另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24周后,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Hcy、NO、内皮型NO合成酶(eNOS),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高血压及血压正常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血Hcy水平明显增高,FMD和血NO、eNOS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而高血压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血Hcy水平明显高于,FMD和血NO、eNOS水平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脑梗死组(均P<0.01).两干预亚组治疗2周、24周后的血Hcy水平明显低于,血NO、eNOS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并且治疗24周后的血NO、eNOS水平明显高于两未干预亚组(均P<0.01).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脑梗死组各亚组,以及各时间点FM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的血Hcy水平更高、NO、eNOS水平和FMD更低.而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可使患者的血Hcy水平降低,NO、eNOS水平提高,内皮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邓远琼;邓远琪;刘伯胜;胡志彪;刘贞;范华;胡建新;王海荣;吕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3例大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用血管造影对闭塞血管进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14 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3例患者术前闭塞血管TIMI血流分级均为0级,术后分别为2级、3级、3级;血管均再通.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0分、12分、12分,术后14 d评分为3分、2分、2分.3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均<2分,临床痊愈,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好.
作者:梁文宝;刘定华;朱祖福;韩伯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4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对血压的干预与否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91例);两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次日起及第7d起给予降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14d内的每日血压变化,入院第1、2、7、14 d给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院第7、14 d给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入院7及14 d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 干预组入院第6d时、对照组第14 d时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入院14 d时干预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入院7、14 d内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降低(均P<0.05);入院14 d内死亡/残疾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合理降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作者:李又佳;黄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8岁,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表现为非优势手的发作性异己手感觉3例、竞争性失用1例、手间冲突1例,持续1~ 20 min缓解,每天发作2~3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示,颈内动脉狭窄1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头颅MRI示,症状对侧的胼胝体(5例)及额叶(2例)、顶叶(1例)多发性点状梗死.经抗血小板、降脂治疗2周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除.结论 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TIA患者均有脑血管狭窄及胼胝体缺血病变;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张道培;嵇朋;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视神经脊髓炎(NMO),亦称Devic病或Devic's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及脊髓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在许多国家及种族人群中均有发病;中枢神经系统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AQP4-Ab)是其较为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由于NMO的致残率极高,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目前,NMO的急性期治疗仍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则以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为主.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的报道,如AQP4受体阻滞剂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等.现就近年来发表的NMO病例、单中心研究及相关指南的新治疗进展做一归纳、综述,为NMO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程辰;黄德晖;吴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载脂蛋白E(Apo E)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来源.方法 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EAE组(32只)和正常对照组(16只).给EAE组大鼠足垫注射豚鼠全脊髓匀浆制作EAE模型.EAE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apo 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E染色后光镜下EAE组大鼠脊髓每个节段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明显扩张,炎性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袖套样改变,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主要分布在白质以及灰白质交界区域;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无类似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EAE组大鼠脊髓白质和灰白质交界区域的Apo E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白质中的GFAP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大多数Apo E阳性细胞为GFAP阳性.结论 EAE大鼠脊髓的Apo E表达增高,提示其参与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反应机制和脂质转运、神经髓鞘修复机制,并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密切.
作者:郑能慆;吴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Rasmussen综合征也叫Rasmussen脑炎,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女,28岁.因“头晕3d”于2013年7月8日入院.3d前起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因持续不缓解收治入院.患者6岁时出现发作性左半身抽搐,间断服用抗癫痫药无效,并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发作次数增多,多ld发作数次.10岁时出现左上下肢无力.服苯妥英钠和维生素B6治疗,癫痫发作近年减少,约1个月发作1次.查体:反应迟钝,言语不清,两眼向右视有水平眼震;左上下肢肌力Ⅲ~Ⅲ+级、肌张力增高,左侧巴氏征(+).头颅CT示右侧额叶低密度,其内混有等密度灶.头颅MRI示右侧大脑萎缩、脑室扩大;MRA未见异常.EEG:左侧大脑可见多形8波,右侧脑波波幅低.诊断:Rasmussen综合征.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原铁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CS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3例MS及17例其他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OIND)、13例其他非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ONIND)患者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分析MS患者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与其性别、年龄和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的关系.结果 MS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OIND组和ONIND组(P<0.01,P<0.05);男性与女性MS患者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与其年龄、EDSS评分均无关(rs=-0.197,rs=0.327;均P>0.05).结论 MS患者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无明显关系.
作者:刘辉;贺丹;郝烘玉;王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大部分癫痫患者经过临床系统、正规地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可获得长期缓解,但仍有约1/3的癫痫患者经正规AEDs治疗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称之为难治性癫痫(RE)[1].目前国内外对RE尚无严格的界定;国内文献中多采用吴逊等[2]提出的定义,将RE概括为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月4次以上),应用适当的AEDs正规治疗且药物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日常生活,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
作者:尚丽;王开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场强MR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25例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进行低场强MRI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ADC扫描.观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灶的ADC信号从低到高信号不同;脑梗死灶则为低信号.脑出血组ADC值≤0.8×10-3 mm2/s的比率(36%)显著低于脑梗死组(84%);ADC值>0.8 × 10-3 mm2/s的比率(64%)显著高于脑梗死组(16%)(均P =0.001).结论 低场强MRI的ADC对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许开喜;张廷峰;刘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抑制剂3'单肟靛玉红(IMX)对β淀粉样蛋白(Aβ)致SH-SY5Y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H-SY5Y细胞,分别加入0.2、0.4、0.8、1.6、3、6、12μmol/L IMX(IMX组);10、20、30、40、50 μmol/L Aβ25-35(Aβ组);以及加入0.25、0.5和1.0 μmol/L IMX 24 h后,再加入20、40 μmoL/L Aβ25-35(IMX+ Aβ组);同时以未加入IMX及Aβ25-35的SH-SY5Y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孵育48 h、72 h.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孵育48 h、72 h比较,IMX 0.2~ 1.6 μmol/L亚组的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X≥3.0 μmol/L亚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 0.01~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 ~ 50μmol/L Aβ25-35可使细胞活性逐渐降低(P <0.05 ~0.001).0.25、0.5、1.0μmol/L IMX+ 40 μmol/L Aβ亚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40 μmol/L Aβ亚组(P<0.05 ~0.005).0.5、1.0 μmol/L IMX+ 20、40 μmol/L Aβ亚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明显低于20、40 μmol/L Aβ亚组(P <0.01 ~0.001).结论 IMX能显著提高用Aβ处理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减少Aβ导致的SH-SY5Y细胞凋亡,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书刚;林兴建;陈道文;许利刚;陆杰;余年;张颖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乙酰胆碱(ACh)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姿势步态异常型PD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6例原发性PD患者(PD组)及21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浆ACh水平.比较两组间及不同类型PD患者的血浆ACh水平.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姿势步态异常型PD的影响因素.结果 PD组的血浆ACh水平[(248.7 ±99.1)n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33.5±138.7) ng/L](P<0.05).姿势步态异常型患者的血浆ACh水平[(333.8±155.0)ng/L]显著高于震颤型[(229.2±53.5) ng/L]、强直少动型[(226.1±89.2) ng/L]及混合型[(221.0 ±99.1)ng/L] PD患者(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ACh水平为姿势步态异常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0 ~1.021,P<0.05).结论 PD患者血浆ACh水平下降.姿势步态异常型PD血浆ACh水平较其他亚型高,且血浆ACh水平为姿势步态异常型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顾萍;袁永胜;佟晴;徐勤荣;葛颂;张克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对60例CTS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S组60例患者98块患侧拇短展肌中39块呈神经源性损害.CTS组60例患者98条患侧正中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均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TS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CTS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延长,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均P<0.05).结论 CTS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为正中神经SNAP传导速度减慢或SNAP波幅降低,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延长,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损害.
作者:曹珍兰;徐继扬;朱文荣;曹洪弘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脑梗死出血转化血肿型与非血肿型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进行CT或MRI检查,根据出血灶面积分为血肿型(≥2.0 cm×2.0 cm)和非血肿型(<2.0 cm ×2.0 cm).在患者入院时、出血后、治疗第7d及14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治疗后14 d时评定疗效.比较血肿型与非血肿型患者的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发现脑梗死出血转化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34例.两组出血前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型组出血后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出血前(P<0.05),治疗后第7d、14 d与出血后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肿型组出血前后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d、14 d的NIHSS评分比出血后显著降低(均P<0.05);并且出血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血肿型组(均P< 0.05).血肿型组的显效率(15.8%)和总有效率(42.1%)显著低于非血肿型组(50.0%,91.2%)(均P< 0.05),病死率(13.1%)显著高于非血肿型组(2.9%)(P<0.05).结论 脑梗死出血转化血肿型患者的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而非血肿型对病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
作者:张孝良;赵祥光;王妍;程冬敏;冯文清;吴保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合并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女,12岁.因“双下肢无力8d”于2012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2周前出现腹痛、头痛,按“感冒”治疗3d后缓解.8d前起出现双下肢无力,枕、腰部及大腿后部痛.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12.6×109/L,RBC 3.1×1012/L,血红蛋白(HGB) 100 g/L;腹部B超:脾肋下6 cm;颈、腰椎及头颅MRI和肌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予以“头孢噻肟钠”治疗3d无效,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有AIHA 8年.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平脐.双侧鼻唇沟变浅,闭眼露白3mm,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Ⅱ级,四肢腱反射(-),颈抵抗征(+),Brudzinski征(+),Kemig征(+);其他无异常.
作者:来海欧;刘永宏;胡新永;张娜;姬利;殷成龙;梁莉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