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许开喜;张廷峰;刘晓丽
汞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职业暴露.但近来非职业性中毒的亦不少见,除误服及口服或外敷中药中毒外,使用美白化妆品致汞中毒的也逐渐增多.我科2012年下半年收治了4例使用美白化妆品致汞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女性,年龄32 ~ 40岁,平均36.2岁;病程1~3个月;使用美白化妆品涂抹面部3~12个月,每天1~2次.既往有子宫肌瘤史1例,其他无特殊病史.1.2 临床表现 头痛、全身肌肉疼痛3例,骶尾部、臀部、双下肢疼痛1例,肌肉跳动3例;均伴有精神差、情绪低、紧张焦虑,食欲减退、睡眠差、多梦3例.查体:均有四肢腱反射亢进,颈肩部、双下肢肌肉颤搐1例;无其他异常.
作者:李燕飞;贾延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Rasmussen综合征也叫Rasmussen脑炎,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女,28岁.因“头晕3d”于2013年7月8日入院.3d前起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因持续不缓解收治入院.患者6岁时出现发作性左半身抽搐,间断服用抗癫痫药无效,并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发作次数增多,多ld发作数次.10岁时出现左上下肢无力.服苯妥英钠和维生素B6治疗,癫痫发作近年减少,约1个月发作1次.查体:反应迟钝,言语不清,两眼向右视有水平眼震;左上下肢肌力Ⅲ~Ⅲ+级、肌张力增高,左侧巴氏征(+).头颅CT示右侧额叶低密度,其内混有等密度灶.头颅MRI示右侧大脑萎缩、脑室扩大;MRA未见异常.EEG:左侧大脑可见多形8波,右侧脑波波幅低.诊断:Rasmussen综合征.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原铁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大部分癫痫患者经过临床系统、正规地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可获得长期缓解,但仍有约1/3的癫痫患者经正规AEDs治疗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称之为难治性癫痫(RE)[1].目前国内外对RE尚无严格的界定;国内文献中多采用吴逊等[2]提出的定义,将RE概括为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月4次以上),应用适当的AEDs正规治疗且药物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日常生活,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
作者:尚丽;王开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22例老年PCNSL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 22例患者的病灶大体观察均为质地较软的不规则灰白色肿块,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HE染色光镜观察示,肿瘤细胞弥漫或局灶性浸润脑组织,以及围血管现象.围血管现象有3种类型:(1)肿瘤细胞浸润小动脉壁,似洋葱皮样构型15例;(2)在小血管周围,呈球状浸润,不贴血管壁14例;(3)浸润小血管,呈袖套样,破坏并侵入血管壁1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45表达均(+),B细胞标记物CD20(+)18例(82%),CD79a(+)15例(68%),其他免疫标记均(-);22例患者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结论 DLBCL是老年PCNSL的主要病理类型,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弥漫或局灶性浸润脑组织及围血管现象.免疫表型为B淋巴细胞标记物表达阳性,其对PCNSL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娟;沈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及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血压脑梗死(高血压脑梗死组)和血压正常脑梗死(血压正常脑梗死组)患者各80例,两组再随机分为叶酸、维生素B12的干预亚组和未干预亚组,每组40例.另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24周后,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Hcy、NO、内皮型NO合成酶(eNOS),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高血压及血压正常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血Hcy水平明显增高,FMD和血NO、eNOS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而高血压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血Hcy水平明显高于,FMD和血NO、eNOS水平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脑梗死组(均P<0.01).两干预亚组治疗2周、24周后的血Hcy水平明显低于,血NO、eNOS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并且治疗24周后的血NO、eNOS水平明显高于两未干预亚组(均P<0.01).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脑梗死组各亚组,以及各时间点FM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的血Hcy水平更高、NO、eNOS水平和FMD更低.而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可使患者的血Hcy水平降低,NO、eNOS水平提高,内皮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邓远琼;邓远琪;刘伯胜;胡志彪;刘贞;范华;胡建新;王海荣;吕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载脂蛋白E(Apo E)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来源.方法 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EAE组(32只)和正常对照组(16只).给EAE组大鼠足垫注射豚鼠全脊髓匀浆制作EAE模型.EAE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apo 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E染色后光镜下EAE组大鼠脊髓每个节段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明显扩张,炎性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袖套样改变,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主要分布在白质以及灰白质交界区域;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无类似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EAE组大鼠脊髓白质和灰白质交界区域的Apo E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白质中的GFAP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大多数Apo E阳性细胞为GFAP阳性.结论 EAE大鼠脊髓的Apo E表达增高,提示其参与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反应机制和脂质转运、神经髓鞘修复机制,并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密切.
作者:郑能慆;吴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场强MR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25例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进行低场强MRI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ADC扫描.观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灶的ADC信号从低到高信号不同;脑梗死灶则为低信号.脑出血组ADC值≤0.8×10-3 mm2/s的比率(36%)显著低于脑梗死组(84%);ADC值>0.8 × 10-3 mm2/s的比率(64%)显著高于脑梗死组(16%)(均P =0.001).结论 低场强MRI的ADC对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许开喜;张廷峰;刘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CS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3例MS及17例其他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OIND)、13例其他非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ONIND)患者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分析MS患者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与其性别、年龄和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的关系.结果 MS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OIND组和ONIND组(P<0.01,P<0.05);男性与女性MS患者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与其年龄、EDSS评分均无关(rs=-0.197,rs=0.327;均P>0.05).结论 MS患者的CSF GAPDH反应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无明显关系.
作者:刘辉;贺丹;郝烘玉;王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8岁,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表现为非优势手的发作性异己手感觉3例、竞争性失用1例、手间冲突1例,持续1~ 20 min缓解,每天发作2~3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示,颈内动脉狭窄1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头颅MRI示,症状对侧的胼胝体(5例)及额叶(2例)、顶叶(1例)多发性点状梗死.经抗血小板、降脂治疗2周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除.结论 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TIA患者均有脑血管狭窄及胼胝体缺血病变;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张道培;嵇朋;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脑梗死出血转化血肿型与非血肿型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进行CT或MRI检查,根据出血灶面积分为血肿型(≥2.0 cm×2.0 cm)和非血肿型(<2.0 cm ×2.0 cm).在患者入院时、出血后、治疗第7d及14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治疗后14 d时评定疗效.比较血肿型与非血肿型患者的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发现脑梗死出血转化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34例.两组出血前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型组出血后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出血前(P<0.05),治疗后第7d、14 d与出血后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肿型组出血前后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d、14 d的NIHSS评分比出血后显著降低(均P<0.05);并且出血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血肿型组(均P< 0.05).血肿型组的显效率(15.8%)和总有效率(42.1%)显著低于非血肿型组(50.0%,91.2%)(均P< 0.05),病死率(13.1%)显著高于非血肿型组(2.9%)(P<0.05).结论 脑梗死出血转化血肿型患者的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而非血肿型对病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
作者:张孝良;赵祥光;王妍;程冬敏;冯文清;吴保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例病毒性脑膜炎致RESLE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7岁,急性发病,表现头痛、发热、颈抵抗.血EB病毒(VCA)-IgG抗体(+),血钠127 mmol/L;腰穿CSF WBC 480×106/L,淋巴86%,单核14%,蛋白1.42 g/L.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可逆性椭圆形长T1、长T2、Flair及DWI高信号病灶.经抗病毒、脱水、地塞米松等治疗5d后,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血钠正常,CSF WBC 47×106/L,淋巴93%、单核7%,其他正常.发病第20 d复查MRI正常,胼胝体压部的异常信号病灶消失.结论 儿童RESLES临床表现为脑炎、脑病样症状,或伴低血钠;影像学特点为MRI出现胼胝体压部异常病灶,经治疗短期内可完全消失.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
作者:何燕;郭虎;卢孝鹏;郑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干预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及海马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癫痫组、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左乙拉西坦组)、甘珀酸干预组(甘珀酸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注射制作癫痫大鼠模型,甘珀酸组大鼠在注射匹罗卡品前30 min,腹腔注射甘珀酸20 mg/kg;左乙拉西坦组大鼠在注射匹罗卡品前60 min,予左乙拉西坦300 mg/kg灌胃;癫痫组大鼠不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癫痫发作潜伏期,以及制模后2h、12 h、24 h的发作(Racine分级≥3级)次数,并持续脑电监测.采用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x43的表达.结果 左乙拉西坦组和甘珀酸组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明显长于及发作次数明显少于癫痫组(P <0.05~0.01);左乙拉西坦组的痫性发作次数又明显少于甘珀酸组(P<0.05).甘珀酸和左乙拉西坦组大鼠的脑电图为散在低幅尖波,明显比癫痫组的(持续高幅棘波、棘-慢波综合)轻.各癫痫模型组的海马Cx4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而左乙拉西坦组和甘珀酸组的海马Cx4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癫痫组(均P<0.05),两干预组海马Cx4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乙拉西坦干预对癫痫大鼠的痫性发作有显著效果;并能明显抑制大鼠海马Cx43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阮莎莎;陈伟观;姜正林;倪耀辉;宋建华;高志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 给予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h、24 h、7d、14 d、90 d进行QEEG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EEG大脑对称指数(BSI)及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并与40例常规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溶栓治疗组的BSI从治疗后24 h、DTABR及NIHSS评分从治疗后7d起各时间点均明显减低(改善)(P <0.05 ~0.01);而对照组则分别从治疗后7 d、14 d、14 d起减低(均P<0.05).溶栓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SI、治疗后24 h、7 d的DTABR及治疗后7 d~9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0.01).结论 QEEG能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功能的改善,而且明显要早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以BSI的敏感性更高.
作者:杨娟;白青科;赵晓晖;陈娟;朱玉萍;李锦师;陈翠荣;陆练军;沈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偏头痛患者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的有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调查22例MOH、98例非MOH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痛发作状况、用药史和药物戒断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偏头痛致残程度评估量表(MIDAS)评定患者的头痛程度及其致残程度.结果 MOH组的年龄、病程及有偏头痛家族史的比率显著高于或长于非MOH组(均P<0.05);VAS评分及MIDA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MOH组(均P<0.001).MOH组患者中过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多(12例,54.5%),其他有吗啡、苯二氮董类和中成药.结论 MOH的有关因素为年龄、病程及家族史,其头痛和致残程度明显重于无MOH患者.MOH患者过量服用的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为多.
作者:李继川;陈春富;郁飞宇;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体液免疫介导、细胞免疫和补体系统共同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AChRAb)攻击破坏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烟碱型N2型受体,致其数目减少,继而出现骨骼肌病理性疲劳、肌无力的临床症状.临床上治疗MG的方法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胸腺切除术等,特别是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能够迅速缓解MG危象患者的症状.免疫吸附是一种能够特异性清除体内抗体的治疗方法,是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近年来逐步应用于对MG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免疫吸附疗法治疗M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晓宇;曹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抵抗素、脂联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检测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抵抗素、脂联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血抵抗素水平与其他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抵抗素、年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LDL)、hs-CRP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抵抗素水平与血糖、LDL、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评分呈正相关(r=0.16~0.31,均P<0.05),与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23 ~-0.26,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脂联素明显降低.抵抗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血糖、LDL、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而脂联素与其呈负相关.
作者:任乃勇;赵康仁;张渭芳;靳彪;钱进军;夏海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现将我院2011年1月~ 2013年10月收治的26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62 ~86岁,平均(74.5±6.3)岁;病程均≥7个月.均符合2004年日本指南的iNPH诊断标准[1],其中很可能性iNPH为19例,可能性iNPH 7例.曾误诊为帕金森病(PD)8例、血管性痴呆(VD)6例,Alzheimer病(AD)4例.1.2 临床表现 均有步态异常和认知功能减退;有尿急19例、尿失禁11例,动作迟缓9例,情感淡漠8例,头晕7例,焦虑、幻觉、妄想等表现1例.
作者:沈红健;顾诗渊;杨月嫦;尹又;王国权;王文昭;赵忠新;黄流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4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对血压的干预与否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91例);两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次日起及第7d起给予降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14d内的每日血压变化,入院第1、2、7、14 d给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院第7、14 d给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入院7及14 d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 干预组入院第6d时、对照组第14 d时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入院14 d时干预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入院7、14 d内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降低(均P<0.05);入院14 d内死亡/残疾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合理降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作者:李又佳;黄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RI和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1H-MRS)对大脑胶质瘤病(G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机给9例GC患者作头颅常规MRI+增强扫描,以及7例患者行1H-MRS检查.检测病变区域和对侧相应区域MRS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乳酸(Lac)、脂质(Lip)峰值,计算NAA、Cho、mI与Cr及Cho与NAA的比值.结果 MRI检查示,病灶均侵犯2个或以上脑叶,位于颞叶9例、额叶6例、胼胝体5例、顶、枕叶和基底节区各4例、岛叶2例、小脑1例.病灶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或混杂高信号,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有结节或斑片状强化3例,无强化6例.1H-MRS检查示:与对侧比较,病变区域NAA/Cr降低,Cho/Cr升高,Cho/NAA升高(均P<0.05);NAA峰降低,Cho峰升高(均P<0.05);mI/Cr及mI、Lac、Lip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是诊断GC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RS是其非常重要的补充.二者结合对GC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赵红领;高绚照;刘惠萍;马连萍;苗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血白蛋白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梗死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92例SAH患者分为人血白蛋白治疗组100例和常规治疗组92例.两组均给予SAH常规治疗,白蛋白治疗组再给予25%人血白蛋白40 ml静脉滴注,每12h1次,连续7d.发病2周内,通过临床表现及TCD、DSA诊断CVS,CT或MRI诊断脑梗死;统计发生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再出血和脑积水的病例.发病3个月后,给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者为预后不良.对CVS、脑梗死与预后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白蛋白治疗组临床表现、TCD、DSA诊断CVS的比率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36.0%,52.0%,19.0%,15.0%)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54.1%,68.5%,31.5%,27.1%)(均P<0.05).白蛋白治疗组预后良好的比率(74.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8.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临床表现诊断CVS(OR=-2.954,95% CI:0.009 ~0.288)、DSA诊断CVS(OR=-2.771,95% CI:O.005~0.832)及发生脑梗死(OR=-2.896,95% CI:0.004 ~0.686)为SAH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 <0.05~0.005).两组并发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再出血和脑积水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人血白蛋白治疗能降低SAH患者CVS及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蒋苏莉;程谦涛;薛刘军;夏磊;李明超;郭建一;孙成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