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统抗疟疾中药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的研究

郭艳;丁书文

关键词:疟疾, 中药, 鼠心肌细胞, 过早搏动, 快速性心律失常, 治疗心律失常, 电生理影响, 作用机制, 整体调节, 生活质量, 毒副作用, 安全系数, 中医药, 黄花蒿, 发病率, 常见病, 显示, 死亡, 人群, 防治
摘要:过早搏动是人群中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现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上因其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大、重视整体调节而显示出优势.我们在既往研究中发现传统抗疟疾中药黄花蒿、常山有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抗过早搏动的作用[1],因而希望通过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的研究从微观来探讨其作用机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SPECT显像前药物质量控制的临床意义

    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mTc-亚锡葡庚糖酸钠加双半胱乙酯(ECD)需要做标记物的质量控制.而评价质量控制取决于放化纯度.近年来我们多次对同批次药物质量进行监控,筛选其中两例病人同时前后两次脑显像进行药物质量控制的对比,放化纯度数据不同,图像清晰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利于增强质量控制的可信度及临床价值.

    作者:韩秀琴;胡光;刘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内皮素-1和心钠素在脑梗死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和心钠素(ANP)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6例脑梗死病人(治疗组)和33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ET-1和ANP含量.结果治疗组急性期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急性期血浆ANP的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脑梗死中度~重度病人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病人;急性期病人血浆ANP含量与ET-1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ET-1和ANP均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脑梗死病人血浆ET-1水平可作为反映病人病情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闵连秋;马维艳;杨丽;马艳辉;刘学文;郑春兰;袁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病急骤,随着CT的普遍应用,临床诊断多无困难,但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SAH较为少见.我们在临床曾遇到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修庄;王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偏头痛病人96例,随机分为3组:养血清脑组(A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B组)和联合组即A组+B组(C组),每组32例.观察3组治疗后偏头痛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3组病人治疗后偏头痛均有改善,疼痛强度减轻,头痛持续时间缩短(P<0.01);C组与A组、B组相比疼痛强度减轻明显,头痛持续时间更短(P<0.05),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可以缩短病程,改善头痛症状,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吴先平;陈浩铭;冯丽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研究进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障碍或窦房传导阻滞,而导致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表现,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因不明者约占37%,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于40岁以上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甚至猝死,近年来对病窦的研究从实验研究到临床观察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杨殿福;刘如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病人β2-MG、α1-MG、uAlb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补肾化瘀治疗加用祛浊治疗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病人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及尿微量白蛋白(uAlb)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观察病人随机分为祛浊益气补肾化瘀组(治疗组)30例、益气补肾化瘀组(对照组)30例,两组疗程均为60 d,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尿β2-MG、尿α1-MG、uAl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尿α1-MG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祛浊益气补肾化瘀治疗可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显著降低尿α1-MG水平.

    作者:高志扬;易向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冠心病114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2年2月-2003年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综合康复科全部冠心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70岁~79岁病例占41.2%,60岁~69岁病例占29.8%.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占8.8%,表现为典型或不典型心绞痛占21.1%,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占32.5%,表现为急、慢性心力衰竭占28.9%.冠心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占61.4%,血脂异常占32.4%,2型糖尿病占28.9%.合并脑卒中占14.9%,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占10.5%,合并呼吸道感染占23.7%.治疗采用针对冠心病及其表现形式、危险因素、合并症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好转率95.6%,死亡率4.4%.结论冠心病以老年人所占比例大.临床表现以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所占比例大.冠心病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所占比例大,血脂异常次之,2型糖尿病排第3位.合并症以脑卒中占比例大,慢性肾功能不全次之.合并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占比例大.治疗应采用综合性治疗对策.

    作者:陈小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天麻、钩藤降血压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天麻、钩藤的水提液及其混合液的降血压作用.方法:用肾动脉结扎法建立肾型高血压大鼠模型,灌胃给予中药水提液,观察大鼠血压变化.结果天麻、钩藤水提液及其混合液对肾型高血压大鼠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停药后,血压回升较快.其中混合液降血压的效果好.结论天麻、钩藤水提液的混合液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但药效持续时间较短.

    作者:冯蕾;黄志新;岳京丽;赵凤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48例脑卒中后抑郁(PSD)病人被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24例)和阿米替林组(24例),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观察,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末分别对疗效及对副反应进行测评.结果帕罗西汀组显效率为83 .3%,阿米替林组显效率为79.2%,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HAM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罗西汀组副反应的发生率及种类明显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对脑卒中后抑郁均有良好疗效.帕罗西汀具有副反应小、治疗依从性较好等特点,是治疗PSD的理想药物.

    作者:贺勇;赵斌;王世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心通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70例,随机分为两组.脑心通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杨福泰;李向东;周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脊液中sICAM-1含量分析

    目的观察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sICAM-1的含量.结果正常人脑脊液中sICAM-1含量低微,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脊液中sICAM-1含量显著升高(P<0.01),动态观察表明脑出血第1天已达高峰,第3天后开始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脑脊液中sICAM-1含量显著升高可反映脑组织损伤后的炎性反应程度,脑出血后第1天脑组织局部的炎症应激反应明显加强.

    作者:李介华;徐国祥;冯建容;徐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现状

    中风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对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赵建国;曹辰虹;徐振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与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合并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合并黄芪注射液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 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黄芪注射液16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 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每日1次,两组均以14 d为1疗程.结果丹参合并黄芪用药治疗组较单一丹参用药对照组疗效显著,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阴虚、气滞、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补中益气是其治疗的根本;丹参合并黄芪用药其作用具有互补和相加,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明确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秋杰;丁薇;戴丽娜;李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溶栓治疗前后QTcd变化对AMI近期预后的估计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前后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与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81例AMI住院病人溶栓前及溶栓后3 d心电图(ECG)资料进行分析,测量QTcd的变化,将溶栓后QTcd较溶栓前缩短(△QTcd)≥15 ms者作为A组,△QTcd<15 ms者为B组.观察A、B两组病人在溶栓后4周内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溶栓成功率明显大于B组(P<0.005),其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小于B组(P<0.05).结论通过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可估计AMI近期预后,治疗后QTcd下降越多,心脏严重事件发生率越低,预后越好,同时QTcd降低也是预测溶栓疗效简单方便的指标之一.

    作者:汪文娟;张梦玺;杨侃;曾钧发;何正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临床观察

    我院自2000年1月-2003年3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病例6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30例相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黔云;余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 27例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连续3 d给予G-CSF 300 μg/d,用201Tl心肌显像比较两组第6天和第30天的梗死面积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3 d内和3个月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第30天的核素梗死缺损区面积明显减少(P<0.01),核素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再生成心肌组织,明显缩小AMI的梗死面积及改善心功能.

    作者:马绍椿;徐新;罗东云;唐良秋;林拓;张昌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规范中若干问题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病率增高趋势,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减轻脑卒中所致的残障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对1999年1月-2003年1月3年间缺血性脑卒中病历资料800份进行查阅统计分析,其中三级医院100份、二级医院600份、一级医院100份,针对目前脑卒中治疗状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临床诊疗提出若干问题,就治疗规范、合理用药提出看法,希与同道商榷.

    作者:虞炳庆;芮小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传统抗疟疾中药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的研究

    过早搏动是人群中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现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上因其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大、重视整体调节而显示出优势.我们在既往研究中发现传统抗疟疾中药黄花蒿、常山有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抗过早搏动的作用[1],因而希望通过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的研究从微观来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郭艳;丁书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治疗体会

    缺血性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种,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如何准确把握时机、适时治疗对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继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紫外线治疗脑卒中后褥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紫外线在治疗脑卒中后褥疮中的作用,为今后褥疮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9例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应用不同剂量的短波紫外线照射,同时给予全身抗生素及营养支持;对照组37例仅给予局部换药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及营养疗法.观察两组病人褥疮治愈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褥疮的发病原因及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人各期褥疮治愈所需的时间较对照组病人同期褥疮治愈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紫外线是治疗脑卒中后褥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新红;李风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