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伟;陈钦
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CPEO)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CPE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侧眼睑下垂,6例有明显的眼球活动障碍.1例患者在发病16年后出现吞咽费力和肢体肌力下降.7例患者肌电图检查示,1例患者部分被检肌呈神经源性损害.7例患者肌肉活检均可见破碎红边纤维(RRF),其中2例伴有部分肌纤维脂质增多,2例患者显示Ⅰ、Ⅱ型纤维分布异常,可见群组化现象.本组有2例患者行电镜检查示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有异常线粒体聚集.结论 CPEO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和眼科疾病.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发现RRF或异常线粒体聚集,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吕海东;张博爱;瞿千千;陈芳;秦东香;钱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出血患者与6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全部患者均予以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2次,共14 d,并予其他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5%硫酸镁15 ml/d、纳洛酮3mg/d治疗10 ~14 d.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S),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及NI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及NIS均明显降低(均P<0.01);依达拉奉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半暗带面积和NIS均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0.01).结论 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定良;袁荣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震颤(EI)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3例ET患者(ET组)和30例生理性震颤患者(对照组)的震颤类型、程度、幅度和负重对其的影响,以总结ET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ET组患者动作性震颤(KT)的震颤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震颤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而姿势性震颤(PT)的震颤程度和幅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重前后两组震颤幅度的改变不明显.ET组负重前后震颤频率分别为(5.20±0.37)Hz和(4.91±0.50)Hz,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负重前后震颤频率分别为(9.39±0.63) Hz和(5.84±0.58) Hz,负重后震颤频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ET包括PT和KT,其中KT在震颤程度和幅度上均占优势.ET的震颤频率稳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
作者:黄东雅;安荷娣;余飞;Ojha Rajeev;堵翠;刘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本研究观察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1)依达拉奉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54.2±15.8)岁;病程2~48 h,平均(23.8±14.2)h.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2例、脑叶6例、丘脑10例、小脑7例;出血量10~30ml,平均(21.8±8.2)ml.(2)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1 ~70岁,平均(53.6±16.8)岁;病程2~48 h,平均(21.8±14.2)h.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1例、脑叶8例、丘脑7例、小脑7例;出血量10—31 ml,平均(21.3±8.6)m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庄绪娟;李春华;江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第1d、第3d、第7d、第15d,52名正常对照者于体检日进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检测和比较.并对不同病情及预后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第3d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出血组入院第1d、第3d、第7d时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轻度亚组比较,中度亚组及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中度亚组比较,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显著进步亚组比较,进步亚组及死亡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进步亚组比较,死亡亚组血清T3、FT3 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T4、FT4水平明显增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越明显.
作者:陈勇;陈道文;余烁;陈晨;王余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主动脉夹层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72岁.因“头晕伴左上肢活动不利约1h”于2011年2月20日入院.约1h前,患者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黑矇及视物模糊,自觉视物旋转,恶心,未呕吐,睁眼即头晕加重.伴有左上肢无力,表现为不能将左上肢上举穿衣.有胸闷,自觉憋气.无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及耳鸣、耳聋等.经“120”送至我院急诊时,症状均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血压高160/80 mmHg(1 mmHg =0.133 kPa),未规律服药控制血压.查体:血压105/65 mmHg,心率68次/min,呼吸13次/min.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呼吸动度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
作者:程新旺;郭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2.6% (23/54),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狭窄(57.4%,31/54) (P<0.05).颈内动脉重、中度狭窄的比例(20.3%,18.8%)明显低于轻度狭窄(53.9%),明显高于血管闭塞(7.0%)(均P<0.05).颈内动脉C4处狭窄的比例(18.8%)明显低于C1处(60.9%),明显高于C2、C3、C5、C6和C7处(1.6%~6.2%)(均P<0.05).结论 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多支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以轻度为主,狭窄部位以C1狭窄常见.
作者:赵桂森;张计旺;李斌;冯慧贤;霍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PWI/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给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巴曲酶降纤治疗,在治疗前予以MR PWI及DWI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评定疗效.比较PWI/DWI不同匹配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PWI/DWI不同匹配(PWI> DWI、PWI/DWI正常、PWI< DWI、PWI= DWI)与降纤治疗效果(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PWI> DWI 20例、PWI= DWI 11例、PWI< DWI 4例、PWI/DWI正常3例.PWI> DWI组、PWI/DWI正常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P=0.003),而PWI< DWI组和PWI=DWI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P=0.22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WI/DWI不同匹配与降纤治疗效果呈正相关(r=0.733,P<0.001).结论 MR PWI/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效果有显著关系,PWI> DWI和PWI/DWI正常的患者降纤治疗的效果较好,而PWI= DWI及PWI<DWI患者降纤治疗无明显效果.PWI/DWI匹配状况可用于指导脑梗死的降纤治疗.
作者:陈国章;许祖梅;林志坚;李梅芳;林鹏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发生率极低,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脑血管病,目前国内报道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58岁.因“吞咽困难5d,双下肢活动障碍3d”于2010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于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病初未重视,3d前突感双下肢无力,行走不便,晨起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遂至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查体:血压160/110 mmHg(1mmHg =0.133 kPa),意识清楚,构音含糊,定向力正常,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眼球运动障碍,瞳孔等圆,直径2.5mm,光反应灵敏,右侧鼻唇沟稍浅,口角左歪,伸舌稍偏右.
作者:杨培斌;张建年;唐霞;高玉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烟雾病首先由Takeuchi与Shimizu于1957年提出,称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由于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起始部的管腔狭窄或闭塞,颅底侧支循环的毛细血管异常增多,形成模糊不清的异常血管网,与抽烟时喷出的烟雾相似,Suzuki与Takaku于1969年将该病命名为Moyamoya病(日语即“烟雾”的意思)[1].
作者:王晓菊;王枫;张剑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以低钾麻痹为突出表现的急性三甲基锡(TMT)中毒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45岁,建筑工地工人.因“头晕、乏力半个月,加重5d伴口齿不清、不能行走1d”于2010年2月23日入院.患者于半个月前开始感头晕、无力,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查出原因.入院前5d症状明显加重,于我院门诊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
作者:胡智伟;陈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 NMJ)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部分MG患者由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该抗体可以与NMJ突触后膜上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引起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研究[1]发现,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其他靶点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如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等.近年来,随着对MG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该病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改善,病死率明显下降.现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伟;龚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寰枕交界区硬膜下血肿致颈髓空洞极为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52岁.因“头部外伤后头痛6h”于2010年4月17日入院.患者6h前因车祸发生头部外伤,当即昏迷约20min后自行苏醒,感头痛,伴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抽搐、胸腹部疼痛等.查体:嗜睡,颈强直三横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右额头皮血肿3 cm×2cm,颈枕部压痛.四肢肌力Ⅳ~Ⅴ级,深、浅感觉正常.头颈部CT示左颞少量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颈椎无骨折.
作者:王炜;李华;李焘;王雄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459例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斑块检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进行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及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义将各狭窄组分轻、中、重度狭窄亚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分析其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中399例ICVD患者(86.9%)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各狭窄组间对应亚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狭窄组中,中、重度狭窄亚组颈动脉IMT≥1.07 mm,斑块分级为3,均较无动脉狭窄组及轻度狭窄亚组显著增高(P<0.05~0.01).RO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分级增加可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均P<0.01).将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作为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截断值,其敏感度均≥49.17%,特异度均≥81.67%,准确度均≥62.78%.结论 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对ICVD患者发生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瑶宣;李吕力;薛富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结果 本组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1例(82.4%)被CTA证实有血管病变.其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8例(10.8%),血管狭窄38例(51.4%),血管纤细22例(29.7%),血管发育不良12例(16.2%).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9.5%),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21例(28.4%),前后循环均有血管病变例33例(44.6%);前循环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为主,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病变为多见;前、后循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均以重度为主.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常见的病变性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且以重度狭窄为多见.
作者:张利丽;张丽;陈天风;顾华;李继民;魏宝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GEF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个GEFS+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例先证者中男7例,女2例;起病年龄1~3岁;发作类型均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其中,1例为GTCS,4例为热性惊厥(FS),4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S+).脑电图检查示6例有典型(痫)样波,1例有θ波,2例无异常.9个GEFS+家系184人中共有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男性发病比率(34.4%)明显高于女性发病比率(14.3%)(P<0.05).其中,2例为GTCS,39例为FS,4例为FS+.家系系谱图分析显示,17例患者(37.8%)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8例患者(62.2%)父母不发病或发病情况不详,但其近亲中至少有2例或以上患者.结论 GEFS+的脑电图不一定有异常波.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本组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不完全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作者:张萍;张帆;顾仁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病因[1],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为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现将本院78例ICVD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8年6月~2010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8例ICVD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脑梗死(CI) 57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男62例,女16例;年龄38 ~ 76岁,平均(60.6±11.2)岁;病程7~20d,平均(9±3)d.伴高血压46例,高脂血症38例,糖尿病28例,冠心病16例,有吸烟史40例.
作者:高社荣;孙红刚;安志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现代癫(痫)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的迅速发展,癫(痫)患者脑皮质萎缩被重新认识.现就脑皮质萎缩及其致(痢)的机制进行综述如下.1脑皮质萎缩与癫(痫)脑皮质萎缩早于39年前由Taylor等[1]发现,被认为是一种与难治性癫(痫)相关的病理基础.初认为其发生率很低,直到现代影像学技术如MRI的发展,人们才对脑皮质萎缩有了深入了解.目前脑皮质萎缩是儿童癫(痫)手术患者常见的病理改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癫(痢)中心自1986~2005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在2个月~19岁的癫(痫)手术患者中,脑皮质萎缩的发生率为45.5%[2].这等同于海马硬化在颞叶癫(痫)中的发生率.
作者:康慧聪;朱遂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海绵窦及其附近的非特异性炎症.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7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病程20 d~3年,平均7个月.其中,复发者1例;病前上呼吸道感染1例;伴糖尿病2例,艾滋病1例.
作者:张金环;张鹏;朱小占;刚书成;刘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伴神经系统损害的Madelung病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52岁,因“反复跌倒发作1年”于2011年3月25日人院.患者于就诊前1年,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随即跌倒在地,不能自行起立,无头晕、头痛、呕吐、小便失禁等,休息约20 min后在家人的搀扶下能站起走路.经过充分休息后症状能完全缓解.此后反复发作过4次,均无明显诱因,无规律性,仅有1次伴短暂复视.既往史:5~6年前逐渐出现颈部、枕部、肩部、双腋下、双腹股沟区肿物,肿物逐渐长大,无疼痛.
作者:李宁虎;程道宾;赵伟佳;秦超;梁志坚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