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吕海东;张博爱;瞿千千;陈芳;秦东香;钱琪

关键词: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肌肉活检, 病理学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CPEO)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CPE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侧眼睑下垂,6例有明显的眼球活动障碍.1例患者在发病16年后出现吞咽费力和肢体肌力下降.7例患者肌电图检查示,1例患者部分被检肌呈神经源性损害.7例患者肌肉活检均可见破碎红边纤维(RRF),其中2例伴有部分肌纤维脂质增多,2例患者显示Ⅰ、Ⅱ型纤维分布异常,可见群组化现象.本组有2例患者行电镜检查示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有异常线粒体聚集.结论 CPEO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和眼科疾病.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发现RRF或异常线粒体聚集,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459例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斑块检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进行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及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义将各狭窄组分轻、中、重度狭窄亚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分析其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中399例ICVD患者(86.9%)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各狭窄组间对应亚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狭窄组中,中、重度狭窄亚组颈动脉IMT≥1.07 mm,斑块分级为3,均较无动脉狭窄组及轻度狭窄亚组显著增高(P<0.05~0.01).RO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分级增加可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均P<0.01).将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作为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截断值,其敏感度均≥49.17%,特异度均≥81.67%,准确度均≥62.78%.结论 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对ICVD患者发生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瑶宣;李吕力;薛富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CPEO)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CPE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侧眼睑下垂,6例有明显的眼球活动障碍.1例患者在发病16年后出现吞咽费力和肢体肌力下降.7例患者肌电图检查示,1例患者部分被检肌呈神经源性损害.7例患者肌肉活检均可见破碎红边纤维(RRF),其中2例伴有部分肌纤维脂质增多,2例患者显示Ⅰ、Ⅱ型纤维分布异常,可见群组化现象.本组有2例患者行电镜检查示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有异常线粒体聚集.结论 CPEO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和眼科疾病.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发现RRF或异常线粒体聚集,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吕海东;张博爱;瞿千千;陈芳;秦东香;钱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CD持续监测.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治疗后3d内采用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30 d、90d时,TCD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0.01).TCD组治疗后24 h时血管再通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30.8%)(P<0.05),治疗后再通时间[(34.5±10.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8±13.6) min](P<0.01).两组治疗后3d内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谢坚;罗韶辉;侯小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特发性震颤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

    目的 探讨特发性震颤(EI)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3例ET患者(ET组)和30例生理性震颤患者(对照组)的震颤类型、程度、幅度和负重对其的影响,以总结ET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ET组患者动作性震颤(KT)的震颤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震颤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而姿势性震颤(PT)的震颤程度和幅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重前后两组震颤幅度的改变不明显.ET组负重前后震颤频率分别为(5.20±0.37)Hz和(4.91±0.50)Hz,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负重前后震颤频率分别为(9.39±0.63) Hz和(5.84±0.58) Hz,负重后震颤频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ET包括PT和KT,其中KT在震颤程度和幅度上均占优势.ET的震颤频率稳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

    作者:黄东雅;安荷娣;余飞;Ojha Rajeev;堵翠;刘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伴抑郁和焦虑共病的研究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480名PD患者和10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分,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 (H-Y)分期评定PD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和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评定PD患者的NMS.结果 PD组中抑郁的发生率(19.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7%),焦虑的发生率(30.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3%),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率(15.8%)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7%)(均P<0.01).多元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的发生与NMSQ评分呈正相关(OR= 1.21,95% CI:1.07~1.37);焦虑的发生与女性(OR= 1.91,95% CI:1.04~3.50)、H-Y分期(OR= 2.87,95% CI:1.23~6.70)、UPDRSⅢ评分(OR=1.03,95% CI:1.00~1.06)及NMSQ评分(OR=1.18,95% CI:1.10~1.26)呈正相关,而与PDSS评分(OR=0.98,95%CI:0.96~0.99)呈负相关;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与UPDRSⅢ评分(OR= 1.07,95%CI:1.03~1.11)和NMSQ评分(OR= 1.35,95%CI:1.23~1.47)呈正相关,而与PDSS评分(OR=0.96,95% CI:0.94~0.97)呈负相关.结论 PD患者伴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率较高,并与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及NMS密切相关.

    作者:华平;刘卫国;陈皆春;赵燕燕;陈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和凋亡细胞变化及其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和凋亡细胞变化及其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方法 48只大鼠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脑出血6h组、脑出血12h组、脑出血24h组、脑出血48 h组、脑出血72 h组、脑出血1周组和脑出血2周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断头取脑,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和HE染色、TUNEL染色,计数各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脑出血后6h—1周内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其中脑出血72 h时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高(均P<0.05).假手术组及脑出血6h组、脑出血2周组均无白细胞表达;脑出血后12 h—1周内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均可见散在的白细胞浸润,其中脑出血48 h时白细胞数多(均P<0.05).各时间点脑出血大鼠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其中脑出血72 h时凋亡细胞数高(均P<0.05).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分别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15,P<0.05;r =0.578,P<0.01).结论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和凋亡细胞增加可能与脑水肿的形成有关.

    作者:刘春梅;周俊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告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主动脉夹层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72岁.因“头晕伴左上肢活动不利约1h”于2011年2月20日入院.约1h前,患者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黑矇及视物模糊,自觉视物旋转,恶心,未呕吐,睁眼即头晕加重.伴有左上肢无力,表现为不能将左上肢上举穿衣.有胸闷,自觉憋气.无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及耳鸣、耳聋等.经“120”送至我院急诊时,症状均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血压高160/80 mmHg(1 mmHg =0.133 kPa),未规律服药控制血压.查体:血压105/65 mmHg,心率68次/min,呼吸13次/min.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呼吸动度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

    作者:程新旺;郭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 NMJ)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部分MG患者由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该抗体可以与NMJ突触后膜上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引起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研究[1]发现,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其他靶点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如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等.近年来,随着对MG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该病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改善,病死率明显下降.现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伟;龚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伴神经系统损害的Madelung病1例报告

    伴神经系统损害的Madelung病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52岁,因“反复跌倒发作1年”于2011年3月25日人院.患者于就诊前1年,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随即跌倒在地,不能自行起立,无头晕、头痛、呕吐、小便失禁等,休息约20 min后在家人的搀扶下能站起走路.经过充分休息后症状能完全缓解.此后反复发作过4次,均无明显诱因,无规律性,仅有1次伴短暂复视.既往史:5~6年前逐渐出现颈部、枕部、肩部、双腋下、双腹股沟区肿物,肿物逐渐长大,无疼痛.

    作者:李宁虎;程道宾;赵伟佳;秦超;梁志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附9家系报告)

    目的 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GEF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个GEFS+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例先证者中男7例,女2例;起病年龄1~3岁;发作类型均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其中,1例为GTCS,4例为热性惊厥(FS),4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S+).脑电图检查示6例有典型(痫)样波,1例有θ波,2例无异常.9个GEFS+家系184人中共有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男性发病比率(34.4%)明显高于女性发病比率(14.3%)(P<0.05).其中,2例为GTCS,39例为FS,4例为FS+.家系系谱图分析显示,17例患者(37.8%)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8例患者(62.2%)父母不发病或发病情况不详,但其近亲中至少有2例或以上患者.结论 GEFS+的脑电图不一定有异常波.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本组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不完全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作者:张萍;张帆;顾仁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第1d、第3d、第7d、第15d,52名正常对照者于体检日进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检测和比较.并对不同病情及预后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第3d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出血组入院第1d、第3d、第7d时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轻度亚组比较,中度亚组及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中度亚组比较,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显著进步亚组比较,进步亚组及死亡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进步亚组比较,死亡亚组血清T3、FT3 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T4、FT4水平明显增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越明显.

    作者:陈勇;陈道文;余烁;陈晨;王余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多种临床表现的烟雾病1例报告

    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38岁.因“右手舞蹈样动作34年,加重伴右上下肢无力1个月”于2010年3月13日入院.患者自4岁起右手偶有小幅度舞蹈样动作.31岁时范围扩展至右上下肢,且幅度增大,影响行走,右面部出现挤眼、撇嘴等不自主动作,影响言语,同时有情绪低落.外院诊断为抑郁症,经用文拉法新治疗1年后情绪好转,不自主运动也缓解.37岁时出现发作性言语含糊、右上下肢无力和舞蹈样动作,每次持续1~2h,每日数次.

    作者:白静;孙相如;黄一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事件相关电位N400在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N400在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首发单病灶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20名无脑损害的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语言功能检查和N400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组书写障碍的发生率为35%,而对照组无书写障碍发生.脑卒中组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卒中组选词填空得分[(83.0±24.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8.33±7.45)分](P<0.001).脑卒中组N400各点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z、T4点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脑卒中组中,N400 T4点潜伏期较Fz点明显延长,波幅较Fz点明显降低(均P<0.05);T3、T4点波幅较Pz点明显降低(均P<0.05).对照组中,N400各点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z点波幅均显著高于Fz、T3、T4点(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脑卒中患者“句子-词语”N400与阅读功能检查中“选词填空”项得分间无相关性.结论 右颞可能参与语义的认知加工.N400与语言功能检查具有一致性,可以将N400运用于临床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的评估.

    作者:李华;韩静;席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痛性眼肌麻痹7例临床分析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海绵窦及其附近的非特异性炎症.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7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病程20 d~3年,平均7个月.其中,复发者1例;病前上呼吸道感染1例;伴糖尿病2例,艾滋病1例.

    作者:张金环;张鹏;朱小占;刚书成;刘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

    目的 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2.6% (23/54),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狭窄(57.4%,31/54) (P<0.05).颈内动脉重、中度狭窄的比例(20.3%,18.8%)明显低于轻度狭窄(53.9%),明显高于血管闭塞(7.0%)(均P<0.05).颈内动脉C4处狭窄的比例(18.8%)明显低于C1处(60.9%),明显高于C2、C3、C5、C6和C7处(1.6%~6.2%)(均P<0.05).结论 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多支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以轻度为主,狭窄部位以C1狭窄常见.

    作者:赵桂森;张计旺;李斌;冯慧贤;霍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出血患者与6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全部患者均予以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2次,共14 d,并予其他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5%硫酸镁15 ml/d、纳洛酮3mg/d治疗10 ~14 d.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S),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及NI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及NIS均明显降低(均P<0.01);依达拉奉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半暗带面积和NIS均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0.01).结论 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定良;袁荣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脂多糖对BV-2细胞的形态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脂多糖对BV-2细胞的形态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的BV-2细胞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与脂多糖处理组.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采用含100ng/ml脂多糖的培养基培养24h;空白对照组用PBS替代脂多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BV-2细胞的形态及TNF-α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结果 空白对照组BV-2细胞形态呈上皮细胞样,每个细胞有2~3个突起,突起较细长,细胞核较小.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多数聚集成团,大部分胞体肥大、饱满,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体突起短小,形态均具有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形态特征.BV-2细胞中TNF-α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主要在胞浆中,为棕黄色颗粒.空白对照组BV-2细胞TNF-α蛋白阳性表达产物的OD值(5.46±0.87)明显低于脂多糖处理组(53.01±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1,P<0.01).空白对照组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为(218.13±24.10)pg/ml,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为(1098.69±72.18)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1).结论 脂多糖可显著诱导BV-2细胞系TNF-α的表达,同时可显著改变BV-2细胞的形态.

    作者:黄红伟;沈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2例报告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是一种较少见的锥体外系疾病,现报告2例如下.1病例1.1例1女,17岁,高中学生.因“间断走路困难6年余”于2009年6月14日住院.患者大约自10岁起逐步出现双下肢僵硬、不自主抖动、步态缓慢,劳累和情绪紧张时明显,休息后好转.患者足月顺产,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家族史无特殊,未婚.查体:行走略缓慢,双下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左侧略重,双下肢远端静止性震颤;其他均无异常.裂隙灯检查:两眼未见K-F环.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血清铜、铜兰蛋白、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血清毒物分析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邵自强;王国相;焦劲松;薛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甲状腺毒性周期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毒性周期性瘫痪(TPP)又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周期性瘫痪,是与甲亢相关的表现为低钾血症和急性肌肉无力的临床综合征[1].TPP是甲亢的罕见并发症之一,可见于任何病因的甲亢,包括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促甲状腺激素型肿瘤、药源性甲亢等,常见于Graves病(GD)[2].现对TP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孝东;曹勇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报告

    过敏性紫癜(A P)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 男,16岁.因“被热水烫伤6h”于2010年12月23日人住本院烧伤科,给予抗休克、抗感抗、处理创面、支持治疗.1个月后,患者突然出现腹痛、解黑色稀便,尿常规:蛋白((卅)),潜血(++),白细胞(-);次日双侧臀部、肘部及耳后出现紫癜.诊断为AP(混合型)、紫癜性肾炎、消化道出血.即给予甲泼尼龙(80 mg/d,5d后减为40 mg/d静脉滴注)、止血药等治疗,患者无明显好转,且出现全身浮肿、24 h尿量减少(600 ml)、24 h尿蛋白含量增高(1.61g).于2011年2月9日转肾病内科,继续予甲泼尼龙并加用免疫抑制剂(骁悉)治疗.

    作者:曾国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