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国;彭晓江;李军;杨毅;许文华;任明山
目的 探讨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归纳NICU中13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昏迷、高热、肺部疾病、房颤/心脏扩大、卒中史、机械通气、脑中线移位、入院时血糖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鼻饲管和导尿管及合并肺部感染在死亡组和生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高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以及有房颤/心脏扩大者与急性脑卒中死亡关系为密切.结论 昏迷、高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及合并房颤/心脏扩大是NICU中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道培;朱奕昕;闫福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加巴喷丁胶囊(GBP,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患者5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灿坤;向东东;沈红星;李金牛;汲广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实验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 健康家猫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A)组、bFGF治疗(B)组、CbE治疗(C)组和bFGF+GbE联合治疗(D)组;采用左侧眼眶入路制作猫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模后即刻、24 h、48 h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制模后1 d、7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制模后7 d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光镜和电镜下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D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1.50±8.18)明显低于A组(82.20±8.08)、B组(63.60±6.22)和C组(61.00±6.58)(均P<0.01);光镜下D组神经细胞核轻度皱缩,细胞周围间隙大致正常,神经纤维网疏程度不严重;电镜下D组神经元轻度变性,细胞核无皱缩,核膜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较B组和C组明显减轻.结论 bFGF和GbE联合治疗实验性脑梗死疗效优于二种药物的单一用药,两药合用具有脑保护的协同作用.
作者:贺丹;刘怀军;吴朔春;颜立群;冯平勇;杨桦;汪国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SC)致病基因TSC2突变方式.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TSC一家系4例TSC患者(其中1例疑似)、1例散发性TSC患者外周血TSC2的41个外显子进行检测,并与家系中健康对照组和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此1家系中4例TSC患者(包括1例疑似)的TSC2基因外显子33发生了1346丝氨酸(S)→脯氨酸(P)(4037T→C)错义突变,1例散发性TSC患者及两健康对照组未检测到TSC2基因突变.结论 在TSC患者中TSC2外显子33错义突变(1346S→P,4037T→C)是一种尚未报道的新发现的基因突变方式.
作者:赵玉武;孙晓江;郑惠民;丁素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腕管综合征(CTS)是正中神经于腕管内受压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嵌压性周围神经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6月收治的78例CT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陈燕;陈斐;陈珊蓉;顾勤;詹青;侯辉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中单核细胞比例(ORIMT=1.231,P<0.01;OR斑块=1.175,P<0.05)及血沉增高(ORIMT=1.024,OR斑块=1.029,均P<0.01)具有独立预测性,单核细胞比例的独立预测性高.炎症因素和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沉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潘元关;李焰生;林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5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
作者:王磊;安学林;王海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甲亢性舞蹈症(HTC)是少见的疾病,早于1893年William Cower在神经病学教科书中的描述.19世纪70年代后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检测使甲亢的诊断更加敏感,HTC的报道也相应增多;目前国内仅有2篇相关报道[1,2].
作者:丁则昱;崔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分析及脂肪耐量试验(FTT),探讨富含三酰甘油(TG)脂蛋白(TRL)清除延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林秀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CI)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变化及其与aMCI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维度神经心理测试评估99例aMCI患者和99名正常对照者的神经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和血浆t-P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aMCI组神经认知功能测试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尤以反映情节记忆的听觉词语记忆测试(AVMT)的延迟回忆受损明显.(2)aMCI组血清BDNF水平[4.37(0.02~14.54)ng/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82(1.06~33.12)ng/m1](P<0.05),血浆t-PA水平[(6.98±3.25)ng/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8±2.32)ng/m1](P<0.05).(3)aMCI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血浆t-PA不相关;血清BDNF和血浆t-PA水平均与AVMT的延迟回忆显著相关(r=0.264,P<0.01;r=-0.216,P<0.05).结论 aMCI患者AVMT延迟回忆受损明显;血清BDNF和血浆t-PA水平的变化与aMCI的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作者:宇辉;张志珺;施咏梅;柏峰;袁勇贵;钱云;谢春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与多发性硬化(M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2例确诊的MS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定、头颅MRI及PET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例1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19分,低于正常;例2韦氏智商测试为正常水平.PET影像检查显示2例患者存在多处皮质、皮质下代谢减低区;MRI中未发现相应皮质或皮质下白质病灶.结论 MS患者存在皮质及皮质下代谢减低,可能与其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陈丽萍;吴卫平;毛燕玲;宋桂芹;陈英茂;田嘉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对谷氨酸诱导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分为头孢曲松钠(A)组、谷氨酸(B)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C)组和对照(D)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静息及短暂细胞内钙超载状态下细胞内Ca2+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谷氨酸转运体1(GLT1)mRNA表达.结果 与B组比较,C组神经元形态更接近正常;吸光度值A组、B组、C组、D组分别为0.795±0.010、0.624±0.028、0.738±0.021、0.813±0.023,B组及C组明显低于D组,但C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01);细胞Ca2+平均荧光强度静息状态下A组、B组、C组、D组分别为127.329±12.086、281.400±21.378、220.171±24.061、141.257±6.165,C组明显低于B组(P<0.001),短暂细胞内钙超载时C组较B组上升缓慢但恢复迅速,GLT1mRNA表达增加(P<0.001).结论 头孢曲松钠通过上调GLT1 mRNA表达拮抗细胞内钙超载,减轻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
作者:刘春华;王维治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能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及普通流汁鼻饲.住院第1 d、10 d和21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什油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统计感染发生率;入院30 d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和分级.结果 住院第10 d、21 d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下降,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对照组第10d、21 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营养支持组第10 d、21 d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第21 d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营养支持组较对照组同期改善更为显著(均P<0.05),第30 d时临床痊愈率(ADL Ⅰ,23%)及与日常生活自理率(ADL Ⅰ~Ⅲ,86%)显著高于对照组(12%,66%,)(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美英;夏峰;苏建华;丁绍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及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采用免疫斑点分析法测定63例PM/DM(PM/DM组)及60例神经肌肉疾病(非肌炎)患者(对照组)的血清抗Jo-1抗体和抗SRP抗体水平,分析其对PM/DM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PM/DM组抗Jo-1和抗SR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和5%,对照组均为阴性.两种抗体诊断PM/DM特异度均为100%(95%CI:94%~100%),总敏感度为22%(95%CI:13%~34%).结论 抗Jo-1和抗SRP自身抗体对PM和DM特异度高.
作者:刘芳;蒲传强;时宵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形式.凋亡的发生既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又受许多因素调节.现将脑缺血神经元凋亡调节的多种因素和抗凋亡治疗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彦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β(CSK-3β)及其磷酸化产物(p-GSK-β)在难治性癫(癎)(RE)患者颞叶前部的表达.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FQ)PCR、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检测36例RE患者颞叶前部GSK-3β及其p-GSK-3β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与8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RE患者脑内神经元及胶质细胞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均P<0.05),p-GSK-3β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GSK-3β及其磷酸化产物表达异常,可能与RE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郭珍立;柯贤军;尹虹祥;傅新巧;王焕民;席志芹;王学峰;吴原;孙纪军;关立峰;肖飞;朱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院于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对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予以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万华;张炎;任洁明;夏雪龙;鲍治诚;杨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原发性癫(癎)是指除遗传因素外不具有其他潜在病因的癫(癎).一部分药物治疗良好,仍有少部分药物治疗无效.其机制可能有多种:囚长期用药或药物问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加快,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血-脑屏障(BBB)阻碍抗癫(癎)药(AEDs)在脑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药物作用靶点改变降低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夏敏;武士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GBP)添加治疗对难治性癫(癎)局灶性发作的疗效以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难治性局灶性发作癫(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用药物基础上,GBP组给予GBP添加治疗,托吡酯(TPM)组给予TPM添加治疗;添加治疗前后应用临床记忆量表(CMS)对入组者进行记忆功能评估及疗效评估.结果 添加治疗20周GBP组总有效率(75.0%)与TPM组(7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添加治疗前比较,添加治疗后GBP组C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M组无意义图形再认、自由图像回忆、人像特点回忆和记忆商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GBP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癎)局灶性发作有效,对患者记忆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林甲宜;杜桂兰;顾东方;李友红;曾兴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烟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甲亢合并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均为中青年女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例既往有甲亢病史4年和1年,2例住院期间查出甲亢.4例均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例肢体活动不灵或乏力,2例伴面瘫,2例失语),4例甲状腺均有Ⅰ°~Ⅱ°肿大,1例出现甲状腺区血管杂音.甲状腺功能检查示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不同程度增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0.1~30.8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7.9~154.8 pmoL/L],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不同程度降低(0.01~0.1 mU/L).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脑缺血改变及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以及这些部位附近的异常烟雾状血管.经抗甲状腺素和脑梗死治疗病情好转;分别随访15~60个月未再出现卒中发作.结论 甲亢合并烟雾病仅见于女性,于甲状腺毒血症期间发生脑卒中,控制甲亢有利于神经系统症状的恢复和防止复发.
作者:李鸿皓;刘淑萍;焉传祝;李伟;赵玉英;吴金玲;李大年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