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γ-氨基丁酸转运体-1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毕方方;田发发;肖波;杨期东;方佳

关键词:γ-氨基丁酸转运体-1, 缺血再灌注
摘要: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与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3 h、6 h、12 h、24 h 及3 d 取损伤侧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标本中GAT-1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光密度值,并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脑缺血再灌注3 h GAT-1表达明显上调(P<0.05),6 h达到高峰(P<0.01),12 h开始下降,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GAT-1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其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可能参与神经元损伤病理生理过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58例老年PHN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卡马西平组,应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情况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周、4周、6周后神经妥乐平组V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总有效率为80%,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组(46.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PHN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作者:梁临平;李美晔;张宪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bFGF、EGF以及bFGF+EGF;每日1次,共 3 d,此后每 3 d 1次.采用免疫组化法,以5-溴脱氧嘧啶尿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制模后第7 d、14 d、21 d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制模后,各组大鼠双侧SVZ和海马齿状回均出现Brdu阳性细胞,且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递减;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0.01);与单药组相比,bFGF+EGF组(联合组)Brdu阳性细胞数增加更明显(P<0.05~0.01);各药物干预组在制模第7 d Brdu阳性细胞数多(P<0.05~0.01).结论皮下注射bFGF、EGF可促进脑缺血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bFGF和 EGF联合应用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效应有协同作用.

    作者:李晓波;丁新生;潘凤华;张炜明;邓晓萱;姚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Alzheimer病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对Alzheimer病(AD)大鼠海马色氨酸404位点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ser404-tau)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D组和Pue组;右侧杏仁核注射β-淀粉样肽(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同样部位注射三氟乙酸;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ser404-tau阳性细胞及ChAT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AD组大鼠迷宫试验成绩下降,海马Pser404-ta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ChAT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1);(2)与AD组相比,Pue组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提高(P<0.05),Pser404-tau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ChAT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 Pue明显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反应、减轻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增加ChAT活性和功能、催化Ach合成有关.

    作者:闫福岭;王雅琼;鲁国;洪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少年帕金森病1例报告

    少年帕金森病国内报道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例女,14岁.因进行性四肢不灵活1年半,双手不自主抖动1年于2004年12月7日收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患儿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感四肢不灵活,有轻度僵硬感,行走时双腿沉重.1年前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情绪紧张时加重,运动时消失,可书写,精细动作不受限.双手抖动逐渐加重,偶有双下肢不自主抖动.

    作者:张润宁;李柱一;宿长军;惠雪枫;杜菊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凋亡与Bcl-2、Bax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ICH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和Bcl-2、Bax表达水平,分析神经元凋亡率与Bcl -2、Bax表达及Bax/Bcl-2值的关系;出血量与Bcl -2、Bax表达及Bax/Bcl-2值的关系,以及神经元凋亡率与出血量、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关系.结果 ICH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及Bcl-2、Bax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凋亡率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r=-0.682,P<0.01),与Bax、Bax/Bcl-2值表达呈正相关(r=0.592、0.740,均P<0.01).出血量与血肿周围组织Bcl-2表达呈负相关(r=-0.677,P<0.01),与Bax表达及Bax/Bcl-2值呈正相关(r=0.654、0.751,均P<0.01).细胞凋亡率与出血量及NDS呈正相关(r=0.829、0.897,均P<0.01),与病程不相关.结论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Bcl-2、Bax蛋白及Bax/Bcl-2值对凋亡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丁喜艳;王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阿片肽含量的变化及纳络酮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CSF)阿片肽--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1-13(DynA1-13)的含量变化及纳络酮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纳络酮组加用纳络酮3.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的含量,分析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上述指标变化的关系并与正常组(正常血浆组及正常CSF组)比较;对两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比较.结果 (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CSF 中β-EP、DynA1-13含量与两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1);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的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脑出血量与血浆和CSF 中β-EP、DynA1-1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3、0.480、0.645、0.380,均P<0.01);(2)治疗后纳络酮组血浆和CSF 中β-EP、DynA1-1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 GCS、NDS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和CSF中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纳络酮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浆及CSF中阿片肽含量,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和梅;关雪莲;王明礼;朱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对大鼠嗜铬细胞的抑制素、活化素及其受体ⅡA表达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株(PC12细胞)的抑制素(inhibin)、活化素(Act)及其受体ⅡA (ActRⅡA)的表达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在加入MPP+后3 h、6 h、12 h及24 h后细胞ActβA mRNA 、βB mRNA、inhibinα mRNA和ActRⅡA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台盼蓝排斥法检测PC12细胞活力,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MPP+处理后,各时间点PC12细胞ActβA mRNA、βB mRNA和ActRⅡA 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inhibinα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细胞活力在12 h和24 h时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MPP+可能通过下调PC12细胞的Act和受体的表达水平而导致细胞的损害.

    作者:刘楠;蒋雨平;王坚;丁正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托吡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TPM组及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TPM组动物分别于插线和再灌注时腹腔注射TPM混悬液(8 mg/ml,80 mg/kg);各组术后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动物.采用羟胺氧化法测定血清SOD 活性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含量.结果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57.72±19.04)U/ml及(7.45±0.84)nmol/ml,TPM组分别为(171.25±15.72)U/ml及(6.10±0.98)nmol/ml,假手术组分别为(179.74±7.95)U/ml及(5.90±0.72)nmol/ml;与TPM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TPM组及假手术组间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TPM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TPM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消耗,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毒性,具有减轻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

    作者:刘姜冰;石静萍;赵薛旭;李作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CI)及155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的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并与329名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I组和LI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P<0.05);hs-CRP水平与ACI组年龄、舒张压、血糖、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261、0.222、0.261、0.166,均P<0.05),与LI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294、0.456、0.245、0.402,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负相关(r=-0.371,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并与其危险因素相关.

    作者:王秀艳;袁建新;王轶瑾;刘春英;于灵灵;吴寿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扩展致残量表评分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预后分析

    扩展致残量表 (EDSS)是在致残量表(DSS)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目前国际上用于多发性硬化(MS)患者神经系统各项功能的评价.本研究分析不同临床类型MS患者治疗前后的EDSS评分,以探讨在不同类型MS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谢兆宏;毕建忠;王晓云;朱正禹;来超;赵翠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面积脑梗死继发体温升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附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继发体温升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20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后体温分为发热组(T≥37.5℃,82例)和非发热组(T<37.5℃,126例),分析发病后3个月内两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和脑疝的发生率、病死率、伴发疾病及感染情况.结果 (1)发热组伴糖尿病的比率、MOF和脑疝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发热组(P<0.05~0.01);(2)发病7 d内体温升高的患者MOF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7~14 d体温升高者(均P<0.01).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继发体温升高易出现在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病7 d内体温升高易发生MOF,病死率高,是近期预后不良的因素.

    作者:邱小鹰;王何;全裕凤;林剑锋;刘颖;李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神经型尼古丁胆碱能受体α4亚单位基因外显子3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Alzheimer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神经型尼古丁胆碱能受体α4亚单位(CHRNA4)基因外显子3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 Alzheimer 病(SA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DNA测序技术分析23例SAD患者(SAD组)及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CHRNA4基因外显子3基因序列.结果对CHRNA4基因外显子3测序发现3个新多态性位点:C104T、A136G、G169A;此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频率在SAD组分别为35%、46%、61%,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在CHRNA4基因外显子3新发现的3个多态性位点可能与SA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作者:齐艳飞;单可人;徐鹰;赵明祥;刘芳;李光荣;张婷;李毅;官志忠;任锡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寡克隆带和IgG鞘内合成率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寡克隆带(OCBs)和IgG鞘内合成率(IgG Syn)对多发性硬化(M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MS(MS组)、40例神经系统炎性疾病(NID组)和22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NID组)患者,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CSF)中免疫球蛋白G(IgG)、白蛋白(Alb)水平,等电聚焦结合银染色法检测CSF中OCBs,计算IgG Syn,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结果似然比(PRLR)进行分析.结果 OCBs阳性率和IgG Syn异常率MS组与NI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S组、NID组与NNID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MS组和NID组中,OCBs阳性者与阴性者IgG Syn值差异无显著性.对M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PRLR,OCBs分别为63.3%、77.7%和2.8;IgG Syn为46.7%、75.2%和1.9.结论 OCBs和IgG Syn检测结果的不完全一致性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不同的体液免疫反应机制,综合分析OCBs和IgG Syn,对MS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李彬;郭力;张静;刘瑞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癫癎患儿睡眠结构与认知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特发性癫癎患儿睡眠结构改变与认知行为异常的关系.方法对64例特发性癫癎患儿(癫癎组)进行全夜睡眠多导监测、日间注意力测定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情感-行为状态;应用秩相关系数分析睡眠与注意力、行为的相关性,并与20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癎组睡眠Ⅰ期百分比和快速眼动期(REM)潜伏期显著延长(均P<0.05);部分性发作患儿入睡后觉醒次数较全身性发作患儿显著增多(P<0.05);应用丙戊酸钠的患儿睡眠总记录时间较未服用抗癎药者延长(P<0.05);记录到癎性电发放的患儿睡眠总记录时间、REM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均P<0.05);癫癎组患儿划消试验总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体行为问题评分升高(P<0.05),秩相关分析示划消试验总参数与睡眠Ⅰ期百分比成正相关(r=0.68,P<0.05),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与REM百分比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特发性癫癎患儿睡眠结构异常,其与患儿的日间注意力及行为异常有关.

    作者:江文静;迟兆富;麻琳;吴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患者失眠情况的调查

    目的调查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失眠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流行病学方法、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对2004年10~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结果共有925例患者完成调查,并分为急性失眠组(149例)、慢性失眠组(415例)和对照组(361例);对性别、吸烟、冠心病、高脂血症、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混杂因素调整后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女性(OR=2.02,P=0.001)、前列腺增生症(OR=1.94,P=0.036)、焦虑(OR=3.29,P=0.000)、抑郁(OR=2.48,P=0.000)、腿动(OR=1.78,P=0.019)等与急性失眠显著相关;(2)女性(OR=2.13,P=0.000)、文化程度(OR=2.05,P=0.005; OR=2.07,P=0.003)、前列腺增生症(OR=1.71,P=0.023)、焦虑(OR=7.42,P=0.000)、抑郁(OR=4.73,P=0.000)等与慢性失眠显著相关.结论女性、前列腺增生症、焦虑、抑郁与急性和慢性失眠有相关性.

    作者:张燕;沈扬;樊东升;杨志杰;刘金生;赵淑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循证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本案例通过检索Pubmed网站和Cochrane图书馆所有关于AICS治疗和预防系统评价(SR)或随机对照试验(RCT),获得治疗和预防 AICS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价,而后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循证医疗方案.

    作者:李伟;刘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中11例(55.0%)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 118例中37例(31.4%)发生脑梗死;两个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78%的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个月内,5例死于脑梗死.TIA发作持续>30 min、24 h内>3次发作以及首次发作后>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作者:许冬梅;孙怀军;李昆;冷文萍;王忻;季占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Dandy-Walker畸形的影像学特征(附3例报告)

    Dandy-Walker畸形(DWM)是较少见的后颅窝先天发育畸形,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现将我院诊断为DWM 的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吴福根;王之平;江金彪;陈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 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 ~ 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倪秀石;赵杨;张荣林;朱文斌;朱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动静脉联合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动静脉联合(IA/IV)与单纯静脉(IV)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IA/IV(10例)与 IV(10例)溶栓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IA/IV组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有效再通,其中8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ESS 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IV组(均P<0.01),临床总有效率IA/IV组为90%,明显优于IV组的30%(P<0.05).结论 IA/IV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优于IV溶栓治疗.

    作者:刘富东;洪丽蓉;方淳;张蓓蕾;李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