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飞;钟爱民;王金艳;宋磊;陈红
目的:探讨中药肾衰合剂口服基础上联合高位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肾衰合剂口服基础联合高位结肠透析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用炭口服,总疗程8周。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血红蛋白( Hb)、血脂分析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8周末BUN、Scr、Ccr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肾衰合剂联合高位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疗效,可以有效的延缓CKD的进程。
作者:李红波;熊飞;张燕敏;丁艳琼;文银;王小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必须用斜体( pH例外)。2单位符号用正体。来源于人名的单位的首字母大写,例如Pa、Gy等,“升”一般用大写“L”,其余均为小写。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统计学符号不论用哪种字母,也不论大写或小写一律都用斜体。要注意区分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例如均数的符号是字母x-,卡方的符号是希腊字母χ2,自由度的符号是希腊文“υ”,不是拉丁文“V”。相关系数是英文“r”,不能误为希腊文“γ”。基因名称的英文缩写应采用斜体。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恶性高血压( malignant hypertention,MHT)肾脏损害的特点分析,为恶性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断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伴肾脏损害的MH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原发性恶性高血压及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根据临床表现(性别、年龄、血压水平、肾功能、尿蛋白量等)及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原发性恶性高血压19例为A组、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20例为B组。A组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率明显低于B组,肾脏病理以小叶间动脉壁“洋葱皮”样改变或纤维素样坏死为主,肾小球病变轻。B组尿蛋白排泄率高,病理以肾小球病变为主,小叶间动脉壁“洋葱皮”样改变或纤维素样坏死较少见。结论:原发性恶性高血压与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在发病年龄、尿蛋白定量、肾脏病理损害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为恶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潘涛;张文生;马路;何志军;陈光磊;杨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 n=13只)、造模组( n=39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造模组则高脂高糖喂养,8周后造模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 mg/kg,DN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BMSCs组(n=13)、前列地尔组(n=13)、DN组(n=13)。于造模成功的当天,BMSCs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经体外培养、鉴定、Brdu标记后的BMSCs(2×106/ml),前列地尔组为经腹腔注射前列地尔4μg·kg-1·d-1,而DN组及正常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注入后的第1天、14天、28天检测四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 BUN)和肌酐( Scr);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在肾脏的定位;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nephrin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的第28天,与DN组和前列地尔组相比, BMSCs组大鼠尿蛋白、肌酐、尿素氮均有下降(P﹤0.05);BMSCs组大鼠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较正常组降低,但较DN组和前列地尔组明显上升( P﹤0.05);BMSCs组大鼠肾组织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结论:BMSCs可以上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改善足细胞融合,并促进足细胞再生,从而减少尿蛋白,对肾脏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作者:盖维;戴春;吕昌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慢性肾脏疾病( CK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1]。2012年中国CKD 发病率横断面调查显示,CKD 总患病率达10.8%,估计全国总患者人数约1.2亿,成为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2]。慢性肾衰竭( CRF)是各种原因的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结果,终末期肾病( ESRD)是CRF进展的终结局,其发病率逐年增长,且治疗费用昂贵。在中国,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平均每人花费8~10万/年[3]。CRF的治疗消耗了巨大的卫生资源,并且ESRD的病人社会回归率低,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作者:吴锋;陈刚;何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肾间质纤维化(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作者:姜莹莹;吴琼;杜玄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特点,并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方法:对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营养不良程度:本虚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多,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标实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湿浊证多,其次为瘀血证,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湿热、瘀血、风动证比例逐渐增加。透析充分性与中医证型:本虚证中,Kt/V﹥1.7,脾肾气虚证出现率高,随着Kt/V值降低,脾肾气虚证比例明显减少,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标实证中,Kt/V﹥1.7,湿浊证出现率高,其次为瘀血证、湿热证,随着Kt/V值降低,湿浊证、瘀血证患者比例明显减少,湿热证、风动证比例明显增加。结论:PD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透析充分性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浊瘀血为主。
作者:杨波;李洁;任桐;姜晨;邢海涛;张琳;林燕;杨洪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使用中文表述,表、图、文字描述三者之间应无重复。表前应有正文文字表述见该表(先见文字后见表)。表序、表题、表线、物理量和单位、样本数、主谓语结构设置规范。每个表均应有序号和表题,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全文只有1个表时,表序号为表1。采用三线表(表顶线、表头线和表底线)。表题简明扼要,突出中心。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 RGZ)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浓度RGZ组、高浓度RGZ组(每组n=9)。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置入腹透管,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高糖腹膜透析液+红霉素制作慢性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模型。低浓度RGZ组、高浓度RGZ组分别采用1.5 mg/kg RGZ、15 mg/kg RGZ治疗。透析8周后处死大鼠,取壁层腹膜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腹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腹膜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间皮下基质增厚,血管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加( P﹤0.05);TGF-β1、CT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0.05);RGZ能改善上述病理改变,下调TGF-β1、CTGF表达(P﹤0.05);两种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模型中加用罗格列酮能有效抑制TGF-β1及CTGF表达。
作者:韦永光;林沁;潘淼;李大勇;刘小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肾损伤终均会发展为肾纤维化。肾纤维化( renal fibrosis)是肾脏慢性病理重塑及瘢痕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炎症、损伤、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肾脏固有细胞增殖、转分化,大量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MyoF)形成,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ar matix,ECM),同时,ECM的降解被抑制,导致大量的ECM积聚,正常的组织结构终被ECM等纤维化物质所代替。由此可见,MyoF 在肾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1~5]。目前有研究发现,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4,HE4)是肾纤维化时MyoF中上调多的基因,并且认为HE4有可能是肾纤维化MyoF形成的标志物并参与ECM的积聚[1]。本文就 HE4及其参与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肾纤维化早期诊断的新生物学标志物及其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参考。
作者:李丽;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得以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之一。常规血液透析需应用肝素抗凝建立体外循环,但肝素在达到充分抗凝时也增加了出血的危险。对于一些合并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咯血等)及一些存在严重出血倾向、围手术期的病人一般不使用肝素抗凝,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是无肝素透析。无肝素透析的优点是无继发性出血,但易发生凝血[1]。虽然无肝素透析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透析器或管路凝血而丢失一部分血液,但只要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凝血征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消除和减少凝血发生。我们通过对36例出血患者实施236例次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观察,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使本组患者的血液透析能顺利完成,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春英;周建芳;陆晓艳;范汝艳;胡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已经作为判断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1]。建立稳定的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TIF 的发病机制、抑制TIF 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翥;秦中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及腹膜透析( P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 PHT)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早期诊断及干预。方法:选取我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MHD及PD患者,透析1年以上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分别120例、138例,超声心动图检测的PASP﹥35 mmHg诊断PHT。搜集MHD合并PHT组与PD合并PH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透析患者的PH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 HD与PD患者发生PHT分别为45例(37.5%)与44例(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透析方式及透析时间长短均无显著相关性;(2)HD与PD患者发生PHT89例(34.5%),其中轻度PHT63例(70.8%),中度PHT21例(23.5%),重度PHT5例(5.6%),对PHT组与非PHT组患者舒张压( DBP)、Alb、CRP、LEVD、LVEF、LAD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血红蛋白、甲状旁腺素、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与PD患者PHT发生率相似,容量负荷过重,炎症状态及营养状态可能参与了PHT的发生。
作者:张磊;王志奎;周忠启;任岳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山甲( HQSJ)方对单侧输尿管结扎(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纤维黏连蛋白( 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探讨HQSJ方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 )的机制。方法:采用 UUO 大鼠模型,雄性 SD 大鼠30只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UUO)、中药组(UUOA)、西药组(UUOE)、中西药组(UUOAE)。观察术后第28天光镜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肾脏TGF-β1和FN表达。结果:(1)与Sham组比较,UUO组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及TGF-β1、FN表达明显增高( P﹤0.05)。(2)与UUO组比较,各治疗组第28天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及免疫组化TGF-β1、FN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TGF-β1、FN蛋白和RT-PCR法检测肾脏TGF-β1、FN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 P﹤0.05)。(3)各治疗组间比较,UUOAE组病理改变减轻程度、TGF-β1、FN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幅度大,UUOA组次之,UUOE组小( P﹤0.05),提示UUOAE组优于UUOA组,UUOA组优于UUOE组。结论:HQSJ方可通过下调UUO大鼠肾组织TGF-β1、FN的表达,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抑制RIF的进展。
作者:高艳霞;蔡宏瑜;杨光辉;万强;张娟;傅志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尿酸是人体内细胞内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代谢的终产物,血尿酸水平过高会导致痛风、心血管疾病,并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发病等密切相关。血尿酸水平取决于尿酸生成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嘌呤摄入过多或尿酸排泌减少均可导致血尿酸升高。人体尿酸代谢中,肾脏是排泌尿酸的主要器官,约有2/3经肾脏途径排出,其他则通过肠道等肾外途径排泌。尿酸在肾脏的代谢首先经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再经肾小管分泌及分泌后重吸收,终10%左右被清除。本文重点对近5年新发现的尿酸转运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基因组学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以尿酸分泌及排泄角度分类作一综述。
作者:王洁敏;顾乐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观察自拟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风湿科病房及门诊狼疮性肾炎病例共95例,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其中中医组31例,西医组31例,中西医结合组33例。中医组服中药组方(生地、丹参、接骨木、积雪草、猫爪草等)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西医组静脉滴注环磷酰胺0.6~1.0 g/月;中西医结合组在口服中药组方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环磷酰胺0.6 g/月。各组病例均分别治疗6、12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三组疾病疗效判定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0.65%,中医组总有效率为83.87%,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96.88%。三组疾病疗效经比较提示中西医组疾病疗效分别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 P﹤0.05)。结论: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中药具有一定的抑制免疫作用。中药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更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夏嘉;苏晓;江丽红;张晓峰;夏菁;杨旭鸣;陈薇薇;唐华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词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句,应使用汉字数字,如:二倍体、一氧化氮、“九五”规划、十二指肠等。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数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标点,如:七八个人、五十二三岁、两三家医院等。我国清朝以前(含清朝)以及非公历的历史纪年应使用汉字数字,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部队医院编号有“第”字者,其编号用汉字数字,如: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不定数词采用汉字数字,如:任何一个病人,这是一种免疫反应,无一例死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患者,男,29岁,藏族。因“全身水肿伴腹胀10 d”于2012年6月1日入院。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腹胀,活动后心悸气促,伴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发热腹痛及关节肌肉疼痛,8d前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蛋白尿,水肿腹胀进行性加重,遂入我院。否认肝炎史,有大量饮酒史9年,每天半斤白酒。入院体检:T 36.8℃,P 83次/min,R 19次/min, BP 90/60 mmHg,神清。颜面水肿,口腔黏膜未见溃疡,全身皮肤无皮疹,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消失,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膨隆,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2012年5月30日查血常规:WBC 8.75×109/L,NEUT 0.903,Hb 211 g/L;尿常规:PRO(++),尿蛋白定量15.9 g/24 h;血生化:TP 55.7 g/L,Alb 14.8 g/L,GLO 40.9 g/L,ALT 53 U/L,AST 44.7 U/L,ALP 96.1 U/L,γ-GGT 266.8 U/L,BUN 22.88 mmol/L, Scr 109μmol/L。病毒性肝炎、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腹水常规:乳糜性,浑浊,无凝块,李凡他试验(-),有核细胞计数0.01×109/L;腹水生化:蛋白7.8 g/L;腹部彩超:肝脏体积增大,结构欠清晰,左肝缘变钝,实质回声不均匀,弥漫性增粗,第二肝门静脉消失,门静脉主干内径1.2 cm,腹腔大量腹水。泌尿系彩超:双肾形态大小正常,皮实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楚。X线胸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入院诊断:肾病综合征。予甲强龙8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并给予抗凝,金水宝、黄芪颗粒等治疗。6月4日复查肝功:TP 34.8 g/L,Alb 15 g/L,GLO 19.8 g/L,总胆红素3.2μmol/L,DB 1.7μmol/L,ALT 495.8 U/L,AST 432.2 U/L,ALP 259.1 U/L,γ-GGT 659.4 U/L,血清总胆汁酸19.5μmol/L;肾功能:BUN 6.83 mmol/L,肌酐80μmol/L,胆固醇10.5 mmol/L,三酰甘油2.32 mmol/L,LDL-C 6.77 mmol/L, ;VLDL 2.07 mmol/L。免疫球蛋白:IgG 24.3 g/L,IgA ,IgM,C3, C4正常;血浆蛋白电泳:γ25.7,Alb、α1、α2、β正常;ANCA和抗GBM(-),血沉14 mm/h。抗核抗体谱:抗组蛋白抗体(+), u1-snRNP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标记物:Sp100抗体阳性(+),SLA可溶性肝抗原(+),gp210抗体(+),LC 1抗肝细胞质液抗体(+),LKM1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MA-M2抗线粒体抗体(-)。凝血功能:PT 15.3 s,APTT 49.1 s,凝血酶时间22.7 s。6月8日复查肝功:TP 36.1 g/L,Alb 18.8 g/L, GLO 17.3 g/L,TB 3.0μmol/L,DB 1.2μmol/L,ALT 313.6 U/L, AST 153.2 U/L,ALP 323.1 U/L,γ- GT 981.4 U/L,TBA 13.2μmol/L;6月13日复查尿蛋白定量11.9 g/24 h;肾活检病理报告光镜:镜下见24个肾小球,未见肾小球球性硬化及节段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毛细血管袢开放良好,外观显僵硬,基底膜略增厚,钉突样结构不明显,上皮下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未见纤维素样坏死,未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无明显萎缩,肾间质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小动脉管壁无明显病变;免疫荧光:IgA(+),IgG(+++),IgM(++),C3(+),C1 q(+);电镜见:肾小球基底膜轻度不规则增厚,上皮下及基膜内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弥漫融合;病理诊断:膜型肾病Ⅰ期。用甲泼尼龙25 d后,患者水肿腹胀消失,复查抗核抗体谱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标记物均阴性,腹部彩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无腹腔积液。尿蛋白定量0.95 g/24 h,7月2日复查肝功:TP 52.1 g/L, Alb 33.8 g/L,GLO 18.3g/L,TB 6.2μmol/L,DB 3.7μmol/L, ALT 83.7 U/L,AST 25.1 U/L,ALP 121.3 U/L,γ-GT 305.9 U/L,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薛痕;陈明英;陈茂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有效的措施之一[1],充分透析可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透析充分性是评价透析效果及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2]。临床上用来评价透析充分性的指标[3]很多,但常用和公认的是尿素清除指数( Kt/V ),Kt/V值越高,说明透析越充分。而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器( on - 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4])是德国Fresenius公司为临床应用而开发的在线血液透析充分性监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实时监测、简单可操作并且无创经济等优点。提高透析液流量是通过改变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及传递的速度而提高透析的效率。2013年开始我们采用不同透析液流量透析,同时利用费森尤斯4008S的OCM,即实时监测其Kt/V值,以评价其对血透充分性的相关性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蔷薇;金茹;温利平;吴瑶瑶;徐武敏;叶白如;谷禾;金领微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