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廖卫平;潘英;何小诗;谢海峰;邓宇红
为探讨自由基代谢与颅内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对39例颅内肿瘤患者手术切除前后脑脊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LPO)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培坤;许功林;李汉杰;王茂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帕金森综合征(PS)系多病因性疾病,由血管因素作为病因之一是Critchley(1929)首先提出,以后Critchley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诊断.并进一步提出V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表现呆滞、动作减少、慌张步态、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而静止性震颤缺如,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常合并假性球麻痹、痴呆及痉挛性瘫痪等.
作者:王少萍;韩仲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左颞硬膜外表皮样囊肿、耳前瘘管致脑脓肿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3岁,因左耳前瘘管3年伴反复流脓1年于2000年3月20日入院.患儿出生时发现左耳前皮肤有一针尖大的小孔.1年前,从该小孔中流出黄白色脓液,伴发热,局部红肿不明显,经抗炎等治疗症状控制.8月前再次出现瘘管流脓、发热,行抗炎、脓肿切开、耳前瘘管切除后,瘘管仍未愈合.乃行头部CT平扫示:左颞部囊性占位病变.
作者:王芳;詹书良;李定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损伤性窒息犬大脑皮质运动区单胺类递质的变化,为其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犬损伤性窒息脑损害模型,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HPLC-DC)测定大脑皮质中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不同时间的改变.结果大脑皮质运动区在损伤后2小时5-羟吲哚乙酸(5-HIAA]明显升高;8小时后5-羟色胺(5-HT)、高香草酸(HVA)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及3、4-双羟苯乙酸(DOPAC)变化不明显.结论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了损伤性窒息后继发脑损害的病理过程,早期应用5-羟色胺拮抗剂或合成抑制剂是治疗损伤性窒息脑损害的一个可行方法.
作者:邱永明;张保中;费智敏;罗其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血糖、多元醇通路的关键酶--醛糖还原酶(AR)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37例,同时测定血糖、红细胞AR活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统计分析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患者AR活性与血糖明显正相关(r=0.705,P<0.01),AR活性与神经传导速度呈明显负相关(r=-0.671, -0.701,-0.682,-0.654,P<0.01).结论高血糖所致的多元醇通路活性升高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能有益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
作者:刘长山;李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认为系脑干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将其从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区分出来.1990年我国眼科医师杨玉华报道了国内第1例TOB综合征.
作者:孙吉山;宿英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总结1992~1996年59例确诊为腮腺炎病毒性脑炎住院患者的脑电图(EEG)检查资料,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成松梅;赵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Wilson病(WD)患者血清氧化物和抗氧化物水平与内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29例WD患者和21名正常人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和维生素E(VitE)的水平.结果 WD组与对照组相比MDA显著增高(P<0.01),GSH-PX显著下降(P<0.01),且两者呈负相关;血清VitE和GSH在肝型WD患者显著减少(分别P<0.01和P<0.05),非肝型患者与对照组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WD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自由基系统的代谢紊乱,氧化物水平升高,抗氧化物水平下降,这可能是该病患者内脏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尊胜;杨任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1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LSM患者进行临床和肌肉病理分析.结果 11例均表现近端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其中3例曾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误诊为重症肌无力,1例发病9年未确诊.11例的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脂肪滴.结论 LSM是一组生化方面十分复杂的疾病,临床上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病程可波动,部分可自发缓解,临床易误诊,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作者:高绚照;李莉;刘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临床首选方法.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53例ALS,14例脊髓型颈椎病(CSM),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肌电图异常特征进行百分比统计及其比值比分析,对依据高比值比的临床症状/体征组合与肌电图所作出的鉴别诊断的可行性作比较.结果以高比值比的临床症状/体征组合实施多步鉴别诊断的真阳性率98%,真阴性率86.5%,单凭肌电图难以作出鉴别诊断.结论高比值比的临床症状/体征组合是ALS与CSM和CSR鉴别诊断的首选临床方法.
作者:姜凤英;薛一帆;丁铭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其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我们对86例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预后.
作者:王东霞;许远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MID)时局部脑血流量(rCBF)、红细胞变形能力(DI)、球结膜微循环(BCM)、血糖(GLu)、平均动脉血压(MABP)、血脂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激光衍射红细胞变形仪,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系统及133Xe吸入法rCBF测定系统检测60例MID患者和52名对照组的rCBF、DI、BCM、GLu、MABP、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结果 MID组rCBF、DI较对照组降低(P<0.01)、BCM积分、Glu、MABP、血脂升高均较对照组明显(均P<0.001).MID发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脏病密切相关.结论 rCBF、DI、BCM可作为评价MID的辅助手段,协助MID的诊断;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是防治MID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者:沈君;沈新;张丽;王和德;郭述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急性蜂蛹中毒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甚少见,仅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有食用蜂蛹习惯者中发生,现报告5例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26~50岁,平均38岁,均系纳西族农民,平素身体健康.于1999年7月1日5人一同食用蜂蛹后约4小时出现头昏、恶心、频繁呕吐,8~10小时后出现烦燥不安并突然四肢抽搐、牙关紧闭、面色青紫、不省人事,持续约数分钟至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1日数次至10余次.2例出现小便失禁,1例出现肌阵挛以及心悸、胸闷等情况.5例生命征及心肺均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杨光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中小听神经瘤的疗效.方法应用伽玛刀治疗108例中小听神经瘤患者,肿瘤边缘剂量平均14.4 Gy.结果治疗后随访3~5年,103例(95.4%)瘤体得到控制,听力障碍明显改善32例(29.6%);仅2例三叉神经、3例面神经障碍和1例共济失调加重.结论伽玛刀是治疗中小听神经瘤的另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吴锁如;樊跃飞;谭峰;昃大江;谭永莉;曹守明;刘国庆;董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急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14天内血浆ET水平变化.结果 (1)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ET水平(114.75±15.78)明显高于对照组(66.75±7.23)(P<0.001);(2)血浆ET水平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重型 (140.57±13.84) 明显高于轻型(92.30±4.26) (P<0.001);(3)血浆ET水平14天内的动态变化:其高峰值与卒中后脑水肿、低灌流、缺血区半暗带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时程相一致.结论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理与ET分泌异常有关,监测血浆ET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郭沂涟;李义召;刘爱芬;孙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携氧液对大鼠高血压脑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对大鼠脑尾状核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诱导大鼠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组织形态学、脑血流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B组 (非携氧液组)患侧组织形态学及细胞器损伤明显较A组(携氧液组)严重;B组脑含水量(80.55±0.80%)高于A组(77.94±1.16%)、B组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分别为0.87±0.44 ng/ml、1.74±0.68 ng/ml,A组为0.54±0.19 ng/ml、1.19±0.49 ng/ml,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宏毅;李明;邹元杰;张岩松;常义;肖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视觉反射性癫痫是常见的反射性癫痫之一.多种视觉刺激均可引起发作,如:阳光、闪光灯、电视图像和电子游戏机、迪斯科舞厅灯光、闪烁的日光灯以及移动的自动扶梯等,现报告8例如下.
作者:黄秀新;姚在瑞;代成波;周秀珍;郑成畴;王淑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TAT)3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与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的STAT3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结果正常和假手术大鼠脑内以及脑缺血后的非缺血半球脑组织中未发现有STA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小时在栓塞侧梗死区可见少量STAT3免疫阳性细胞,24小时后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达高峰,在缺血侧纹状体和缺血皮质周边区表达明显,1周后梗死周边区少数神经细胞仍有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STAT3的活化及超量表达可能介导了缺血神经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并参与了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谢惠芳;刘振华;朱利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胼胝体卒中临床上少见,我科于1992年6月~1998年6月共收治脑出血361例,其中胼胝体出血2例,复习1993年~1998年文献报道胼胝体出血15例,胼胝体梗死3例,共20例,现综合报告如下.
作者:岳彩磊;张克望;王艳华;李义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合成促皮质素(Cortrosyn,长效确杜先)及维生素B6(吡哆醇)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痫的疗效.方法对20例年龄为3个月至4岁的患儿(婴儿痉挛症9例, 顽固性癫痫11例)给予维生素B6 50~100 mg/d肌肉注射10天后,再以逐渐延长用药间隔的方式肌肉注射Cortrosyn 0.015~0.025 mg/kg*d,总疗程约2个月,观察用药前后的癫痫发作情况、脑电图(EEG)改变、血象、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变化.结果治疗后14例患儿癫痫发作停止,5例顽固性癫痫患儿发作减少,分别由每周15~40次减少至每周3~14次,1例顽固性癫痫患儿因不良反应明显而终止治疗.EEG及一般临床情况有改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有低血钾、低血钙、浮肿等,但血液、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变化.结论 Cortrosyn及维生素B6联合治疗婴儿痉挛症及顽固性癫痫的近期疗效肯定.
作者:王延平;廖卫平;潘英;何小诗;谢海峰;邓宇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