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前黏液性水肿1例

刘厚广;葛玲;李峥;霍姗姗

关键词:水肿, 黏液性, 胫前
摘要:1 病历摘要患者男,37岁.因双小腿胫前斑块样结节1年余于2014年5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右小腿及右踝部出现隆起性豆状大结节,表面光滑,皮损渐增大至鸡蛋大,渐扩展至双腿,皮损处颜色淡红,轻度粗糙,无明显自觉症状.1998年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行左侧甲状腺次全切,术后症状改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3年前出现突眼,未去医院复诊及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局限性硬皮病522例临床分析

    目的: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资料等方面对局限性硬皮病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门诊就诊的522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9.6±16.1)岁,平均病程为(5.6±6.3)年,男女比例为1.0∶2.1.临床亚型中,斑块状硬斑病(44.4%)常见,其次为线状硬斑病(32.6%)、深部硬斑病(17.0%)、泛发性硬斑病(6.1%)、致残性硬斑病(4.0%)、点滴状硬斑病(2.3%)、瘢痕性硬斑病(0.6%)、大疱性硬斑病(0.2%).7.3%表现为混合型.30.69%的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其中泛发性硬斑病、混合型硬斑病、深部硬斑病阳性率较高.结论:局限性硬皮病临床表现上差异较大.实验室检查中,ANA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组织病理方面,深部硬斑病、部分线状硬斑病、部分泛发性硬斑病和致残性硬斑病累及筋膜,其他亚型间皮损组织病理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樊雪;朱晨雨;毛笑非;李芸;杜伟;方凯;渠涛;邢泽宇;王菂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腋窝乳房外Paget病

    目的:分析腋窝乳房外Paget病(EMP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1例左腋窝EMPD患者,并回顾分析国内报道的11例类似病例.结果:12例腋窝EMPD患者中,男9例,女3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89~47岁,平均发病年龄68.75岁;均为单侧发病,左、右两侧各6例,左∶右=1∶1,病程2~30年,皮损初为界限清楚的红斑,病程长者可出现糜烂、溃疡.有2例分别并发大汗腺癌及肺癌.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内基底层及棘层可见明显增大的异形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亮,胞核呈类圆形,空泡状,核仁增大、清晰,近表皮处可见异形细胞,基底层完整,真皮浅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胚抗原(CEA)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和角蛋白(CK)-7,癌胚抗原增殖指数(Ki-67)>85%阳性.CK-20不表达.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随访未发现复发.结论:腋窝EMPD是EMPD中的少见类型,首选手术切除,预后好,复发率低.

    作者:任杰;黄孝永;代永霞;李歌;陈思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糖尿病并发少根根霉致皮肤毛霉病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74岁.因左小腿红肿、溃疡伴疼痛1周于2011年12月到我科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出现一绿豆大红色丘疹,周围红肿,自用中药封包治疗(具体成分不详),病情无好转,丘疹中央逐渐溃疡坏死,溃疡面迅速向周围扩大,上覆黑色痂皮,疼痛明显,在外院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遂到我院就诊,并以“左小腿坏疽待诊”收住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作者:李俞晓;雷东云;吕乐春;孙东杰;黄云丽;农祥;韩婷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会阴部巨大扁平湿疣1例

    患者女,24岁.因会阴部出现扁平丘疹、巨大疣状增生物伴灼热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于大阴唇处发现一椭圆形的破溃面,质稍硬,无痛痒.2个月前在大、小阴唇及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摩擦处出现扁平丘疹及疣状增生物.在私人性病诊所诊断为“尖锐湿疣”,先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和头孢吡肟(具体用药剂量不详)并口服转移因子6 mg每日2次,电离子祛除术等治疗,但皮损反复出现,并逐渐增多融合成片,行走摩擦疼痛.患者有多次非婚性接触史,就诊前2周患者性伴在外院诊断为梅毒.既往体健,无慢性疾病史.

    作者:韩娜娜;韩东;郭丙辰;封常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皮肌炎并发食管癌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4岁.因面部、胸部水肿性紫红斑1个月,肌无力、肌痛及吞咽困难1周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眼周出现水肿性紫红斑,无明显不适,于外院诊断为“皮炎”,输注“葡萄糖酸钙”.后皮疹逐渐增多,累及面颈部及胸部、手背,与日晒无明显关联.近1周患者出现吞咽不适,咽下食物时感觉食物下行缓慢;同时出现大腿、肩背部无力,伴肌肉酸痛.患者于我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抗核抗体(ANA) 1∶80斑点胞质型(正常值<1∶40,以下同),抗可浸出核抗原抗体(ENA)正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3 U/L(≤40 U/L),乳酸脱氢酶(LDH)347 U/L(15~220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246 U/L(72~182 U/L),肌酸激酶(CK)851 U/L (40~180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37 U/L(≤30 U/L),余无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皮肌炎,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呼吸困难,睡眠好,饮食、精神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史无特殊.

    作者:门月华;曹源;王琨;兰宇贞;马川;徐敏丽;谢志强;张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皮肤镜观察尖锐湿疣1例

    患者男,49岁.主诉:阴茎赘生物10余天.现病史:患者10余天前发现阴茎赘生物,无自觉症状.院外未予特殊处理.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非婚性接触史,自诉其妻未见类似皮疹.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及其他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阴茎远端可见0.5 cm×0.5 cm和0.1 cm×0.1 cm粉红色赘生物(图1),界限清楚,质地柔软.

    作者:黄静红;冉玉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应用形态学及生理生化学的特征鉴定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Malassezia)是寄生在人类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与花斑癣、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及龟头炎等常见皮肤病的发病有关.目前马拉色菌鉴定主要依靠其在培养基中嗜脂性,菌落形态、孢子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来鉴定.但一般实验室均不具备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以标准株作对照用传统微生物表型鉴定方法(形态学及生理生化学特征),将254株来源于皮肤科门诊就诊者的马拉色菌进行菌株鉴定,旨为不具备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的临床实验室能常规开展,寻找较为简单而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

    作者:刘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报告1例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患者女,57岁.因全身皮损2年余、腹痛伴恶心、呕吐2d入院.体格检查:全腹压痛明显,伴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躯干、四肢可见多数散在丘疹,中央萎缩呈脐状,瓷白色,周围绕以红色环状隆起,少数皮疹呈淡红色米粒大的原顶状丘疹.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探查并完善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后诊断为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给予止血、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皮损缓解.

    作者:孙心君;鲁楠;牛李莉;刘香;姚树兰;闫建军;徐西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合维生素A霜剂抗皱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类维生素A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成,降低胶原蛋白的降解,提升并改善皮肤中胶原蛋白的数量和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皮肤老化的防治.类维生素A包括了维生素A本身及其他一系列代谢产物如视黄醛、视黄酸以及一些合成的衍生物.以类维生素A为活性成分的膏(霜)是皮肤科学及化妆品界公认的抗衰老外用产品.但使用膏(霜)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例如:干燥、红斑、脱屑等情况,其不良反应极大地限制了类维生素A产品的使用.

    作者:王曦;李利;王小娟;陈银杯;廖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患者女,72岁.因胸部肿块70余年,增大伴瘙痒5个月于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胸前数个红色丘疹,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经治疗,皮损渐增大.近5个月来,皮损增长较快、破溃,并伴有瘙痒.既往患糖尿病、高血压多年,6年前曾因膀胱癌手术,3年前复发再次手术,1年前又因12指肠癌手术治疗.

    作者:吴娜;惠海英;殷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恶性增生性甲外毛根鞘样囊肿

    报告1例恶性增生性甲外毛根鞘样囊肿.患者男,78岁.右手拇指指甲增厚、破溃30年,伴疼痛.组织病理检查见甲床下方大量囊肿样的肿瘤细胞团块,瘤细胞为鳞状上皮,异形性明显,中央可见毛鞘样角化,未见颗粒层,可见透明细胞,瘤细胞未侵入指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K1阳性,CK6阳性,CK10部分阳性,CK7阴性、CK15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0%.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恶性增生性甲外毛根鞘样囊肿.

    作者:刘宇;王雷;李春英;马翠玲;付萌;刘玲;廖文俊;高天文;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皮损多样,为丘疹、结节、斑块或皮下包块,数目不定;2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IgE水平升高;组织病理提示13例位于真皮层,2例出现皮下组织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血管周围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CD20(+),CD3(+),CD1a(-);5例孤立皮损患者手术切除后未复发,10例多发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2周,4例瘙痒及疼痛症状消失,5例部分丘疹消退,后期经CO2激光治疗后7例复发.结论:ALHE少见且病因不明,皮损特点及临床症状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形成“墓碑征”及胞质内空泡,伴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ALHE患者单发皮损手术效果好,多发皮损经药物及激光治疗缓解后易复发.

    作者:刘勇;纪华安;蒋延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腿肌疝

    报告1例小腿肌疝.患者女,46岁.发现左小腿皮下包块2年余.站立时包块显露明显,平卧时包块消失.超声多普勒检查示:站立时左小腿外侧局部肌层筋膜不连续,肌肉向浅面突起;探头加压或平卧时,局部肌肉自肌层筋膜连续中断处回缩至消失.诊断:左小腿肌疝.

    作者:李仲桃;姚春蓉;汪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内皮素-1在3种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人体内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皮肤中主要表达1型内皮素,即ET-1[1].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合成和分泌出不同浓度的ET-1,并与黑素细胞胞膜上具有高亲和性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并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从而使黑素的合成增加[2-4].

    作者:陈骏;刘洋;陈向东;李宁丽;傅祥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11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于2007年4月—2015年4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11例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57岁.其中8例在术前临床诊断中误诊.11例皮损分别表现为4例红斑溃疡,边缘隆起;3例黑色斑块(其中1例呈疣状增生);2例黑色丘疹;1例黑色斑片;1例黑色结节.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的基底样细胞团块,周边胞核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周围可见裂隙.临床皮损的宽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直线相关性.除2例失访外,1例肿瘤行局部扩大切除半年后复发,余患者经局部扩大切除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复发、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对疑似病例均应行局部扩大切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小对判断手术切口深度无指导意义.

    作者:郝军峰;刘宇;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单发性肥大细胞瘤1例

    1 病历摘要患儿女,4个月.背部反复浸润性红斑、水疱4个月.患儿出生后父母发现其右背部有一淡红色丘疹,随患儿生长皮损渐增至鸡蛋大,表面有数个米粒至黄豆大水疱,Darier征(+).曾到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不明确,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皮损未见好转.患儿无腹痛、恶心、呕吐等系统症状.为明确诊断,于2014年2月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儿为足月剖宫产,父母均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方勇;刘彤云;邹勇莉;卿晋;粟丽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反复全身丘疹、鳞屑20余年,加重2年就诊.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腿部散在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结节,表面覆少许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后渐累及躯干、上肢,皮损在数周内可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萎缩性褐色色素沉着斑,2年前患者自觉皮损数目增多,常成批出现,皮疹反复.未行系统治疗.

    作者:张芳;田歆;陈霄霄;张锡宝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激光设备不同方案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评估

    目的:应用不同设备不同方案评估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2011-2014年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门诊应用不同的激光设备对182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不同次数不同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差异.PinpointeTM FootlaserTM 长脉宽Nd∶YAG1 064 nm激光(Laser M)治疗102例,分为4次治疗组、8次治疗组及12次治疗组;欧洲之星TM靓甲TM Nd∶YAG1 064 nm长脉宽激光(Laser S)治疗59例,分为追加治疗组及8次治疗组;奇致TM ML-3420型Nd∶YAG1 064 nm脉冲激光(laser N)治疗21例,均为4次治疗.结果:激光M:4次治疗组24周有效率为37.4%,8次治疗组24周有效率为44.0%,12次治疗组24周有效率为55.4%.激光S:追加治疗方案24周有效率为39%;8次治疗方案24周有效率62.5%.激光N:4次治疗方案24周有效率为52.6%.结论:3种激光设备治疗甲真菌病均有显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同一激光设备增加治疗次数可以提高有效率;相同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激光治疗有效率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医师操作手法及参数选择有关;治疗间隔不宜过长,应该在真菌恢复生长能力之前或增长至治病数量之前予以巩固治疗;轻中度甲真菌病患者或者病甲数目较少或患者有基础疾病伴有肝肾功能不良者可单纯选择激光治疗,重度甲真菌病或是病甲数目较多的患者应考虑药物和激光联合治疗.

    作者:张蕊娜;禚风麟;王东坤;林冠廷;徐婧;于思思;马李智;赵俊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胫前黏液性水肿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7岁.因双小腿胫前斑块样结节1年余于2014年5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右小腿及右踝部出现隆起性豆状大结节,表面光滑,皮损渐增大至鸡蛋大,渐扩展至双腿,皮损处颜色淡红,轻度粗糙,无明显自觉症状.1998年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行左侧甲状腺次全切,术后症状改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3年前出现突眼,未去医院复诊及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厚广;葛玲;李峥;霍姗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1例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 macularis eruptive perstans,TMEP)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现报告1例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64岁.因双上臂散发红斑10个月于2014年6月17日就诊.患者10个月前偶然发现双上臂出现多片红斑,无自觉症状.病程中无头痛、腹痛、面部潮红等表现.服用布洛芬等药物、饮酒等对皮疹无影响.既往健康,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于泳;王华;邹唯怡;李冉;张淑娜;韩世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