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3种方法比较研究

张晓军;朱晓敏;吴云娟;陆凤云;张缪佳

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法, 免疫印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双链DNA抗体
摘要:目的: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WB)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3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60例疾病对照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上述3种检测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并对3种方法检测结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对其不一致性和一致性分别进行McNemar配对x2检验和Kappa检验.结果:SLE组中ELISA法阳性检出率高(78.1%),其次为WB法(53.3%),IIF法阳性检出率低(46.9%),但均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的是IIF法,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高的是ELISA法,其次是WB法及IIF法.ELISA法灵敏度为78.1%,特异度为81.0%.3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Kappa检验示WB法与IIF法,WB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一般,Kappa值均为0.66;IIF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不如前两者,Kappa值为0.50.结论:ELISA法是检测抗ds-DNA抗体的首选方法.IIF法特异度高,检测抗ds-DNA抗体与SLE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很高,而WB法从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没有突出的优势.ELISA法与IIF法两者联合检测对SLE患者的诊断和病情动态检测有重要意义.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患者女,39岁.左股内侧丘疹4个月.患者4个月前偶然发现左股内侧近腹股沟处一黄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大,无破溃史,曾于外院诊断为皮肤纤维瘤,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改善,近2个月明显增大,为明确诊断遂于2013年5月1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赵妍;韩世新;谭雪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白塞综合征71例临床分析

    白塞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累及口腔、生殖器、眼、皮肤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病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导致其误诊率较高.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特征,本研究选取2006年11月-2014年5月本院皮肤科确诊的71例白塞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汉军;王丽娜;齐伟;王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微静脉血管瘤

    患者女,46岁.主诉:腹部增生物6个月.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紫红色斑块,后渐扩大至甲盖大,压之部分褪色,无明显触痛,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未经治疗,于2013年9月4日来我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使用避孕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腹部一甲盖大紫红色斑块,边界较清晰,表面可见皮肤纹理及毛孔(图1A),质地较硬,压之可部分褪色.

    作者:李庆研;党延玲;刘彦婷;耿松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及骨保护素水平及意义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骨保护素(OPG)水平及其对患者骨密度(BMD)的意义.方法:检测47例PV组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RANKL、TNF-α、OPG及BMD等指标,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分析患者RANKL、TNF-α、OPG水平与PASI评分及BMD的相关性.结果:PV组中RANKL及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OPG及BMD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ASI Ⅰ级和Ⅲ级患者的RANKL、TNF-α及OP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组中RANKL及TNF-α水平与PASI评分存在正相关(r=0.674、0.646,P均<0.05),OPG及BMD水平与PASI评分存在负相关(r=-0.669、-0.664,P均<0.05);RANKL及TNF-α水平与BMD存在负相关(r=-0.614、-0.811,P均<0.05);OPG水平与BMD存在正相关(r=0.647,P<0.05).结论:PV组中RANKL、TNF-α水平升高,而OPG水平降低,可作为PV患者骨质疏松严重性的评估指标.

    作者:汪会峰;张玉杰;高昱;张俊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银屑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多种基因改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来研究又发现,尽管端粒酶活性主要在大多数肿瘤中表达,但在某些非恶性皮肤病中也有表达的迹象.另外,血管新生是肿瘤细胞产生、侵袭和转移的基础,而在血管新生中,重要的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迁移.寻常性银屑病(PV)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其特征包括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过度和异常分化、淋巴细胞(绝大多数为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改变,如血管新生、扩张、迂曲、高内皮小血管形成.

    作者:王大虎;王卿;李玉平;马喜兴;李艳玲;刘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0.03%他克莫司联合氟芬那酸丁酯治疗42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观察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比较棘手,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他克莫司(商品名:普特彼,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是一种新型非激素类抗炎药,氟芬那酸丁酯(商品名:布特,由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进一步探讨二者联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文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42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予0.03%他克莫司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联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宝庭;李俊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毛囊痣1例

    1 病历摘要患儿男,3个月.右侧颏部米粒大肤色有蒂丘疹3个月.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右侧颏部一米粒大肤色有蒂丘疹,随着患儿月龄增大,面部丘疹逐渐增大,遂于2013年11月28日来我科就诊.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可,生长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作者:孙心君;闫建军;刘香;姚树兰;鲁楠;徐西光;刘志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3种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WB)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3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60例疾病对照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上述3种检测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并对3种方法检测结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对其不一致性和一致性分别进行McNemar配对x2检验和Kappa检验.结果:SLE组中ELISA法阳性检出率高(78.1%),其次为WB法(53.3%),IIF法阳性检出率低(46.9%),但均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的是IIF法,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高的是ELISA法,其次是WB法及IIF法.ELISA法灵敏度为78.1%,特异度为81.0%.3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Kappa检验示WB法与IIF法,WB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一般,Kappa值均为0.66;IIF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不如前两者,Kappa值为0.50.结论:ELISA法是检测抗ds-DNA抗体的首选方法.IIF法特异度高,检测抗ds-DNA抗体与SLE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很高,而WB法从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没有突出的优势.ELISA法与IIF法两者联合检测对SLE患者的诊断和病情动态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军;朱晓敏;吴云娟;陆凤云;张缪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8及白介素27的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及IL-27在寻常性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54例PV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RNA的表达,分析42例PV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GP)治疗4周后及23例患者治疗8周后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8与IL-27的△Ct值呈正相关(r=0.706,P<0.05).PASI评分与IL-18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5),与IL-27 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TGP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患者IL-18m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而IL-27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SI评分降低(P<0.05).结论:IL-18及IL-27可能与PV发病有关.

    作者:温静;陈宏;薛梅;李桂珍;门剑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并发多系统异常的骨膜增生厚皮症1例

    患者男,44岁.面部及四肢皮肤增厚27年,少汗4年.患者17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额部及头皮部位皮肤进行性增厚,皱纹增多、加深,伴皮脂分泌过多.手足皮肤亦增厚,四肢圆柱状增粗,杵状指(趾),无手足多汗.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少汗或无汗,仅腋下有少量出汗,自觉全身燥热.既往增生性骨髓象8年,血常规示三系增高,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未予治疗.轻度肾小球肾炎7年,未规律治疗,病情未发展;尿崩症7年,多饮多尿,尿量4~6L/24 h,分型不明确,曾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未见好转,故停用,后未予治疗;低钾血症7年,规律口服氯化钾;胃多发息肉2年,因有手术禁忌证未予手术,至今未治疗.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未婚未育,乙醇过敏.

    作者:杨皓瑜;韩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以心肌炎为主的多系统受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为临床少见病[1-2],好发于儿童,成人较少见,而出现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要并发症,并出现多系统受累的IM患者更少见[3].近期我科诊治1例成人IM,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24岁.以周身弥漫性红斑丘疹1周为主诉就诊,患者于1周前出现发热、咽痛,体温高达38.8℃,并发口腔破溃、恶心、呕吐及纳差,周身鲜红色皮疹逐渐融合成片.于当地传染病院就诊考虑为“过敏性皮炎”,予头孢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等治疗,病情未见缓解.后因皮疹逐渐加重于2014年8月30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梁秀宇;王强;运蓓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双光子成像技术检测皮肤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及其应用

    如何判断及检测皮肤衰老程度,一直是皮肤科及皮肤美容学很关注的问题.由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生成伴随着ATP的形成,因而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征细胞的能量水平.研究发现,年轻人皮肤中NAD(P)H水平显著高于老年人,这可能与内源性衰老及外部环境损害皮肤,导致NAD(P)H合成减慢和(或)分解代谢增加有关.这提示NAD(P)H可能成为在体检测皮肤衰老程度的分子标志物;保持NAD(P)H的生物水平可以成为保持皮肤良好状态以及护肤抗衰老的新途径.双光子成像技术因其穿透深、耗时短及无创性等优点,可用于活体检测皮肤衰老程度.

    作者:周映;Mark Birch-Machin;毛婧倬;赖维;范卫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调Q开关翠绿宝石755nm激光治疗Laugier-Hunziker综合征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1岁.因口唇、肢端出现灰褐色斑疹4年余于2011年4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部位出现多发灰褐色斑疹,皮损逐渐增大、增多,渐累及颊黏膜、舌部、双手多个手指、右足拇趾及趾甲,自觉无任何症状.患者起病以来,饮食、睡眠好,二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史:起病前无明确服用化疗药物、米诺环素、抗疟药和中药等药物史,否认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否认重金属接触及日光曝晒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曾跃平;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皮肤镜在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的皮肤镜特征,并评估皮肤镜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6月在该科就诊的17例面部脂溢性皮炎和19例酒渣鼻患者,行皮肤镜检查,评估皮肤镜下皮损背景、血管形态、血管分布、毛囊性异常等特征出现的频率,以及各特征对于诊断两种疾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面部脂溢性皮炎常见的皮肤镜表现为红色或黄红色背景,灶性分布的非典型血管或线性分支状血管,毛囊周围淡黄红色油滴状晕,后者在之前的文献中尚无报道;酒渣鼻在皮肤镜下常表现为深红色背景,线性分支状血管弥漫性分布组成多角形血管网,部分患者可见毛囊性脓疱.结论: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具有不同的皮肤镜特征,皮肤镜在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典;徐晨琛;李佳凝;卢洁;刘洁;孙秋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肛周坏疽性脓皮病

    报告1例坏疽性脓皮病(PG).患者男,77岁.肛周痛性溃疡5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局部表皮缺失,残留表皮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中层血管周围密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表、真皮交界基膜区C3颗粒状沉积,真皮血管壁明显C3沉积,IgG及IgA阴性.诊断:PG.

    作者:王玉连;于倩;顾军;毕新岭;吴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成人皮肤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报告1例成人皮肤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23岁.四肢、头部及面部大量丘疹、结节,无自觉症状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片状、条索状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1a(+)、Langerin(部分+)及Ki-67(约20%+).透射电镜下肿瘤细胞内见不典型Birbeck颗粒.诊断:皮肤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鉴于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其他器官累及,未予治疗,随访3个月,部分皮损变平及消退.

    作者:周沁田;雷松;王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艾滋病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3d于2013年9月2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2013年8月底外伤后致右足皮肤破损,未予处理,肿痛逐渐加重,2013年9月14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右足外伤后软组织感染伴皮瓣坏死,予以头孢硫脒抗感染治疗,肿痛缓解,于2013年9月17日出现高热、红斑,T高达39.5℃,考虑为病毒疹,予以抗病毒治疗,体温无下降,皮疹渐增多,泛发全身,入院前1d出现水疱、大疱及糜烂,双眼、口腔及外阴糜烂、疼痛,抗HIV抗体初筛阳性,考虑为艾滋病并转入我院治疗.患者近半年体重下降10 kg,否认既往明确药物过敏史.

    作者:廖非;朱莉;黄金龙;吴敏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

    报告1例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LCAI).患儿女,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腹出现一界限清楚的淡蓝色斑,皮损渐扩展累及左下腹及双侧腹股沟,皮损中央渐萎缩、凹陷,周边呈暗红色,皮下血管清楚可见.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脂肪小叶间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脂肪细胞萎缩,真皮深部汗腺周围及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LCAI.

    作者:刘宇;王雷;廖文俊;李春英;马翠玲;付萌;刘玲;高天文;王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

    目的:分析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PNG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9例PNG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9例PNGD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4~72岁,平均34.33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44年.皮损多位于四肢及躯干,临床上呈多形性表现,包括暗红色斑块、结节、环形红斑、丘疹及带状硬斑等.该病组织病理表现为胶原变性,周围组织细胞浸润,伴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其中4例并发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6例并发结缔组织病.结论:PNGD是一个病理诊断,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损,组织病理亦呈谱系改变,包括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栅栏状肉芽肿伴胶原变性、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晚期纤维化.临床上需注意其可能并发的潜在性系统性疾病的背景.

    作者:廖文俊;付萌;栾琪;刘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1例

    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以肢端特异的半透明角化性丘疹及家族性为特征,临床较少见,我科近期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41岁.因双手掌丘疹20余年于2014年2月14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手掌边缘出现米粒大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丘疹逐渐增多.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及长期用药史,其父亲也有类似皮损表现.

    作者:李仲桃;姚春蓉;汪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