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烟酸缺乏症

刘冰;左亚刚;王宏伟;马东来;方凯;铁.杜尔娜;孙秋宁

关键词:烟酸缺乏症
摘要:报告1例烟酸缺乏症.患者女,21岁.因全身褐色斑、脱屑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颈部四肢见棕褐色斑,粗糙伴脱屑.颈部皮损呈衣领状,上臂、腋窝、下肢皮损见片状脱屑,皮损边缘颜色较深,境界清楚.手、足、面部皮肤粗糙增厚,口角破溃结黄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明显角化过度,疣状增生,棘层萎缩变薄,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诊断:重度营养不良并发烟酸缺乏症.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鼻红粒病1例

    患者男,17岁.鼻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多汗3年余,于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鼻部出现淡红斑,其上逐渐显现米粒大圆形红色丘疹、水疱,表面伴有大量汗珠,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史.

    作者:姜敏;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儿童斑块状粟丘疹1例

    患儿男,6岁半.因双耳部白色丘疹、斑块反复发作1年余于2013年6月就诊于我科.患儿家长代诉2012年5月发现患儿双耳郭出现白色粟粒大丘疹,偶有轻度瘙痒,自行用针挑挤皮疹后可见细小白色圆形乳状物,因挤压时疼痛患儿拒绝继续治疗,皮疹逐渐增多,至当年12月份突然发现皮疹完全消退,但皮损区轻度红肿.2013年5月发现在原皮损区又有新发皮疹且增多而前来诊治.追问病史,患儿双耳部有“冻疮”3年.否认发病前有外伤史,无局部药物治疗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及遗传病史.

    作者:李天举;张敏;王维;李雪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白芍总苷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常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单一用药效果不甚理想.我科近来以白芍总苷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纯接受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慢性荨麻疹的患者,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入选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36.4±9.5)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0.30)年;对照组47例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19~58岁,平均(35.3±8.7)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0.4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赵一彧;陈海亭;徐甜甜;林茂;涂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反常性痤疮

    报告1例反常性痤疮.患者男,23岁.因全身反复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5年就诊.根据临床表现及明确的家族史,符合家族性反常性痤疮(AI)的诊断.AI又名化脓性汗腺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腋窝、腹股沟、肛周及会阴部等褶皱部位出现疼痛性皮下结节和囊肿,并伴有溃疡、窦道和瘢痕的形成,皮损疼痛、异味明显,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该例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惠云;张倩;徐浩翔;李诚让;张国毅;王宝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给予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隔日1次;对照组42例仅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54.76%,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能有效地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症状,提高治愈率,明显降低复发率,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李海英;王维云;李衍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一种独立的疾病?

    随着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因长期滥用或误用激素而导致的皮肤问题亦日渐增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种泛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疾病的出现.但在该病的统一命名、鉴别诊断上,国内外专家及文献中均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观点.亦有专家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并非常见独立的疾病[1].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在临床上收集了大样本病例,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特提出向同道们商榷.

    作者:李吉;肖潇;谢红付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鼻部纤维性丘疹1例

    患者男,37岁.因左侧鼻翼起丘疹10年于2011年5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鼻翼出现粟粒大丘疹,缓慢增大,无自觉症状,未治疗.起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体健,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鼻翼见一暗红色圆顶丘疹,直径约3 mm,表面光滑,中央轻度毛细血管扩张,质地中等,边界清楚,基底部皮肤正常(图1A).

    作者:万川;苏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皮肤结核1例

    皮肤结核是一种感染性慢性迁延性皮肤疾病,临床较少见,易误诊.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61岁.因肛周红斑1年,溃疡伴疼痛2个月于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肛周出现红斑,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后红斑渐扩大至骶尾部,表面潮湿.多次就诊诊断“肛周湿疹”,治疗效果不佳.近2个月部分皮损处形成糜烂、溃疡,伴少许分泌物,右侧臀部出现相同皮损,痒痛不适感明显,口服头孢类抗生素、中成药及外用当地自制膏剂无效.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明显乏力、午后低热、盗汗及消瘦,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体重无减轻.否认结核病史、非婚性接触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

    作者:杨珍;夏颖;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报告1例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患者男,78岁.躯干、四肢红色丘疹、斑块7个月.皮疹渐增大,增多,部分融合,伴明显瘙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内及真皮浅层可见较多上皮样细胞增生,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有明显的异形性和异常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S-100蛋白、CD1a和CD207阳性,CD68阴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作者:刘宇;王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慢性光化性皮炎及多形性日光疹102例光斑贴试验分析

    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和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PLE)是常见的光敏性疾病,它们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光斑贴试验可以确定光敏物质,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CAD和PLE患者的光变应原特点,我们对本科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的102例患者进行了光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俞晓;农祥;何黎;陈绍华;顾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猫眼草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4例

    猫眼草又名猫儿眼、泽漆,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传统中草药,有祛痰、镇咳、平喘、拔毒止痒、利尿消肿之功[1].但猫眼草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报道却很少,现将我科同时接诊的4例猫眼草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均为我科于2013年5月10日同时接诊患儿,均为女性,发病年龄5~8岁,病程1h.自述1h前4例患儿在田间玩耍时,拔断猫眼草的茎部,将乳白色浆液当“化妆品”涂于面部,20 min后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红斑肿胀、水疱伴疼痛,遂来我科就诊.均否认发病前局部外涂化妆品及药物史.

    作者:段强;周永安;景文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与考评

    目的:编制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soriasis quality of life scale,PQOLS),并验证该量表信度和效度.方法:根据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提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的方式编制PQOLS测试版.然后采用初始量表测定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结果对条目筛选,形成PQOLS的正式版.结果: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建立包含40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通过条目筛选,终形成了含22个条目的PQOLS,包括疾病、心理、生理、社会4个维度.对136例患者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量表各维度及整个量表的Cronbach α均>0.8,Sperman-Brown系数均>0.7;因子分析发现单因素能够代表量表的大多数因子;PQOLS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QOLS总分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值的相关系数为0.506,生活质量与病情严重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编制的PQOLS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适用于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

    作者:陈小玫;程燕;张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成人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因躯干红斑、丘疹、结节1年余,于2013年1月23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后皮损渐增多、增大形成斑块,部分皮损轻度融合,并发展至上腹部、腰背部和上肢.曾按“皮炎”、“湿疹”治疗,皮损略有好转,停药后易反复.患者发育正常,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甄伟;姜功平;王明;岳青;赵云;Tutyana Sanusi;黄长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一家系10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7岁.因双乳下、躯干、外阴红斑及水疱5年,加重3个月,于2012年10月29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乳下皮肤瘙痒,并出现米粒大水疱,疱液早期澄清,后浑浊,疱壁薄,触之易破,可形成糜烂面,伴有渗出,反复发作,以夏季为重,冬季可缓解.自诉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后瘙痒加重.口腔黏膜无改变,掌跖部无类似皮损.2年前曾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湿疹”予以外用糠酸莫米松、复方酮康唑软膏等多种外用药膏治疗,皮疹未改善.3个月前皮疹扩大,外阴部出现大片红斑糜烂,未予治疗.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既往体健,无毒物、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于娜;郑华;李珊山;刘慧博;于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5%米诺地尔酊治疗斑秃临床疗效观察

    斑秃是一种常见的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脱发处皮肤正常,一般无自觉症状,有复发倾向[1],严重者可发展至全秃和普秃.斑秃属中医“油风”范畴,俗称“鬼剃头”.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精神、环境等因素有关.斑秃的治疗主要包括单独或联合使用局部疗法和全身疗法.其中局部疗法包括外用5%米诺地尔酊、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蒽林类、磷酸酶抑制剂,局部激素封闭疗法,局部免疫疗法,局部紫外线(UV)照射等;全身疗法包括口服激素、免疫调节剂、五肽胸腺素、环孢素、维生素类、中医中药治疗等[2].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秃发面积超过头皮1/3或病程1年以上为重型斑秃[2].我们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5%米诺地尔酊外搽治疗斑秃312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园园;何慧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

    患者男,46岁.主诉:双手背、足背多发角化性丘疹10年余.现病史:患者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手背、足背出现多发角化性丘疹,无自觉症状,未治疗.丘疹中央可见角化物,抠掉后不久又会出现.皮疹渐渐增多,以双手背部为主,于2012年2月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5年余,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等病史.家族史:患者的祖母、父亲及叔叔均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明;赵云;王翠彦;涂亚庭;陈思远;黄长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维生素D及其受体对毛囊生长周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毛囊是体表不断自我循环的组织器官,形成于胚胎期,出生后逐渐成熟.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乳头细胞组成,维生素D受体(VDR)是维持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成分,开启毛囊生长周期.VDR的DNA结合区和活性功能2区在毛囊生长周期中起作用.VDR的经典转录途径是结合配体1α,25二羟维生素D3(VD3),与二聚化搭档维A酸X受体a(RXRa)形成异质二聚体,吸引共激活剂或者共抑制剂,作用于含有VDR反应元件启动子的基因,调节转录.VDR调节毛囊生长周期不需要VD3,但VD3及类似物对毛囊确有一定的作用.VDR的共抑制剂无毛基因、共激活剂MED1及二聚化配体RXRa受损都会导致毛发脱落.毛囊生理主要涉及Wnt信号通路和Shh信号通路,两条通路之间可相互作用,VDR以非经典途径调节这两条信号通路.维生素D的研究较少,VDR的具体作用机制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莉芳;范卫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耐药性16年前后比较

    近年来泌尿生殖道感染发病率日趋上升,而支原体是其主要的病原体之一.为了解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的变化,笔者对2012年我院皮肤性病门诊33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统计结果与我院1996年、2003年的结果[1-2]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毓杰;杨文林;杨健;陈思华;危焕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460T>C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460 T>C (rs833061)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D),收集关于VEGF-460 T>C(rs833061)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效应量为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并检测发表偏倚.应用RevMan 5.2及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病例698例,对照866例,总体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VEGF-460 T>C(rs833061)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按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洲人群中,CC+CT及CT基因型个体银屑病发病风险较TT基因型个体明显降低(CC+CT vs.TT:OR=0.73,95%CI=0.55~0.97; CT vs.TT:OR=0.67,95%CI=0.49~0.90),而在亚洲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460 T>C(rs83306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人群银屑病易感性相关,而可能与亚洲人群银屑病易感性无关.欧洲人群中,CC+CT及CT基因型的个体银屑病发病风险可能降低.

    作者:聂刚;万国兴;邱伟;徐云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73岁.因左肩部斑块10年就诊.患者10年前洗澡时发现左肩部黄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缓慢增大,但未予重视.近1年皮损明显增大伴有瘙痒,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11年6月17日来我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全身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肩部见一个约5.0 cm×5.0 cm×0.2cm的不规则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呈颗粒状,有蜡样光泽,无明显脱屑和结痂(图1).

    作者:文术;吴丽娟;刘标;孙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