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王维云;李衍炼
斑秃是一种常见的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脱发处皮肤正常,一般无自觉症状,有复发倾向[1],严重者可发展至全秃和普秃.斑秃属中医“油风”范畴,俗称“鬼剃头”.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精神、环境等因素有关.斑秃的治疗主要包括单独或联合使用局部疗法和全身疗法.其中局部疗法包括外用5%米诺地尔酊、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蒽林类、磷酸酶抑制剂,局部激素封闭疗法,局部免疫疗法,局部紫外线(UV)照射等;全身疗法包括口服激素、免疫调节剂、五肽胸腺素、环孢素、维生素类、中医中药治疗等[2].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秃发面积超过头皮1/3或病程1年以上为重型斑秃[2].我们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5%米诺地尔酊外搽治疗斑秃312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园园;何慧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73岁.因左肩部斑块10年就诊.患者10年前洗澡时发现左肩部黄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缓慢增大,但未予重视.近1年皮损明显增大伴有瘙痒,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11年6月17日来我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全身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肩部见一个约5.0 cm×5.0 cm×0.2cm的不规则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呈颗粒状,有蜡样光泽,无明显脱屑和结痂(图1).
作者:文术;吴丽娟;刘标;孙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7岁.因双乳下、躯干、外阴红斑及水疱5年,加重3个月,于2012年10月29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乳下皮肤瘙痒,并出现米粒大水疱,疱液早期澄清,后浑浊,疱壁薄,触之易破,可形成糜烂面,伴有渗出,反复发作,以夏季为重,冬季可缓解.自诉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后瘙痒加重.口腔黏膜无改变,掌跖部无类似皮损.2年前曾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湿疹”予以外用糠酸莫米松、复方酮康唑软膏等多种外用药膏治疗,皮疹未改善.3个月前皮疹扩大,外阴部出现大片红斑糜烂,未予治疗.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既往体健,无毒物、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于娜;郑华;李珊山;刘慧博;于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给予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隔日1次;对照组42例仅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54.76%,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能有效地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症状,提高治愈率,明显降低复发率,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李海英;王维云;李衍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猫眼草又名猫儿眼、泽漆,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传统中草药,有祛痰、镇咳、平喘、拔毒止痒、利尿消肿之功[1].但猫眼草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报道却很少,现将我科同时接诊的4例猫眼草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均为我科于2013年5月10日同时接诊患儿,均为女性,发病年龄5~8岁,病程1h.自述1h前4例患儿在田间玩耍时,拔断猫眼草的茎部,将乳白色浆液当“化妆品”涂于面部,20 min后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红斑肿胀、水疱伴疼痛,遂来我科就诊.均否认发病前局部外涂化妆品及药物史.
作者:段强;周永安;景文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O-Z皮瓣修复腰骶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局麻下进行手术,距腰骶部皮损边缘0.5 ~2.0cm完整切除皮损后,在缺损区周边正常皮肤设计O-Z皮瓣,修复创面.结果:12例患者中,缺损面积大10.2 cm×6.5 cm,小3 cm×2.7 cm,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感觉异常,皮损无复发.结论:应用O-Z皮瓣修复腰骶部皮肤肿瘤扩大切除后所形成的缺损,皮瓣张力小,血运丰富,易于成活,耐摩擦,且皮瓣区与周围皮肤颜色一致,瘢痕不明显,是腰骶部较大皮肤缺损修复的一种优选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峰;刘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皮肤病,其与遗传、免疫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在组织病理上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分裂周期和表皮更替时间缩短为重要特点.miRNA属于一类长约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并广泛存在于从细菌、真菌到人类的各生命体中.其通过招募RNA干扰途径中的蛋白组分或与染色体重排相关的蛋白因子到启动子区域抑制翻译,导致表达沉默,从而发挥控制基因表达的作用.近年来MicroRNA(miRNA)对于银屑病诊断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詹理睿;周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随着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因长期滥用或误用激素而导致的皮肤问题亦日渐增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种泛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疾病的出现.但在该病的统一命名、鉴别诊断上,国内外专家及文献中均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观点.亦有专家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并非常见独立的疾病[1].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在临床上收集了大样本病例,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特提出向同道们商榷.
作者:李吉;肖潇;谢红付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460 T>C (rs833061)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D),收集关于VEGF-460 T>C(rs833061)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效应量为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并检测发表偏倚.应用RevMan 5.2及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病例698例,对照866例,总体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VEGF-460 T>C(rs833061)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按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洲人群中,CC+CT及CT基因型个体银屑病发病风险较TT基因型个体明显降低(CC+CT vs.TT:OR=0.73,95%CI=0.55~0.97; CT vs.TT:OR=0.67,95%CI=0.49~0.90),而在亚洲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460 T>C(rs83306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人群银屑病易感性相关,而可能与亚洲人群银屑病易感性无关.欧洲人群中,CC+CT及CT基因型的个体银屑病发病风险可能降低.
作者:聂刚;万国兴;邱伟;徐云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编制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soriasis quality of life scale,PQOLS),并验证该量表信度和效度.方法:根据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提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的方式编制PQOLS测试版.然后采用初始量表测定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结果对条目筛选,形成PQOLS的正式版.结果: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建立包含40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通过条目筛选,终形成了含22个条目的PQOLS,包括疾病、心理、生理、社会4个维度.对136例患者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量表各维度及整个量表的Cronbach α均>0.8,Sperman-Brown系数均>0.7;因子分析发现单因素能够代表量表的大多数因子;PQOLS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QOLS总分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值的相关系数为0.506,生活质量与病情严重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编制的PQOLS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适用于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
作者:陈小玫;程燕;张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17岁.鼻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多汗3年余,于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鼻部出现淡红斑,其上逐渐显现米粒大圆形红色丘疹、水疱,表面伴有大量汗珠,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史.
作者:姜敏;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和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PLE)是常见的光敏性疾病,它们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光斑贴试验可以确定光敏物质,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CAD和PLE患者的光变应原特点,我们对本科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的102例患者进行了光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俞晓;农祥;何黎;陈绍华;顾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37岁.因左侧鼻翼起丘疹10年于2011年5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鼻翼出现粟粒大丘疹,缓慢增大,无自觉症状,未治疗.起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体健,否认有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鼻翼见一暗红色圆顶丘疹,直径约3 mm,表面光滑,中央轻度毛细血管扩张,质地中等,边界清楚,基底部皮肤正常(图1A).
作者:万川;苏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常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单一用药效果不甚理想.我科近来以白芍总苷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纯接受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慢性荨麻疹的患者,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入选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36.4±9.5)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0.30)年;对照组47例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19~58岁,平均(35.3±8.7)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0.4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赵一彧;陈海亭;徐甜甜;林茂;涂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86岁.因全身性丘疹、结节、斑块1个月余,于2012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多月前始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性丘疹、结节,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曾至外院皮肤科诊治(具体诊断和药物不详),无好转,全身皮疹增多,并且出现斑块,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既往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心房纤颤”等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T37.5℃,神志清晰,精神稍差,两肺呼吸音稍粗,心律不齐,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轻度水肿.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四肢见密集分布紫红色浸润性丘疹、结节、斑块,大小不等(图1A、B),质地硬,无压痛.
作者:黄东北;尤聪;叶小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报告3例部位特殊的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3例患者皮损分别发生于外耳、乳房及额部,由小而密集的褐色斑疹或丘疹组成,或呈苔藓样改变,不伴或伴有瘙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乳头层淀粉样蛋白沉积,刚果红和结晶紫染色阳性.诊断: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
作者:杨敏;鲍迎秋;高小曼;傅裕;常建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报告1例烟酸缺乏症.患者女,21岁.因全身褐色斑、脱屑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颈部四肢见棕褐色斑,粗糙伴脱屑.颈部皮损呈衣领状,上臂、腋窝、下肢皮损见片状脱屑,皮损边缘颜色较深,境界清楚.手、足、面部皮肤粗糙增厚,口角破溃结黄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明显角化过度,疣状增生,棘层萎缩变薄,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诊断:重度营养不良并发烟酸缺乏症.
作者:刘冰;左亚刚;王宏伟;马东来;方凯;铁.杜尔娜;孙秋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STAT3和TGF-β1在SLE发病机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40例SLE患者和40例正常人对照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其PBMC中STAT3和TGF-β1表达水平;利用SPSS16.0分析STAT3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PBMC中STAT3和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STAT3 mRNA的△CT值分别为2.34±0.38和3.03±0.48(t=7.09,P<0.01);TGF-β1 mRNA的△CT值分别为3.54±0.71和4.27±0.81 (t=4.30,P<0.01)],且与SLE活动性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和-0.37,P均<0.05);活动期的SLE患者STAT3和TGF-β1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STAT3 mRNA的△CT值分别为2.21±0.38和2.53±0.30 (t=2.93,P<0.01);TGF-β1 mRNA的△CT值分别为3.29±0.57和3.81±0.76 (t=2.46,P<0.05)];伴有发热的SLE患者STAT3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无发热的患者[STAT3 mRNA的△CT值分别为2.11±0.47和2.40±0.33(t=2.09,P<0.05)].结论:STAT3和TGF-β1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STAT3和TGF-β1与SLE病情活动性有关;STAT3可能参与了发热的过程.
作者:成娟;陈宏;门剑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46岁.主诉:双手背、足背多发角化性丘疹10年余.现病史:患者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手背、足背出现多发角化性丘疹,无自觉症状,未治疗.丘疹中央可见角化物,抠掉后不久又会出现.皮疹渐渐增多,以双手背部为主,于2012年2月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5年余,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等病史.家族史:患者的祖母、父亲及叔叔均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明;赵云;王翠彦;涂亚庭;陈思远;黄长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儿女,1d.发现皮疹13h入院.患儿系第1胎剖宫产出生,胎龄34周.出生即发现有皮疹,皮肤轻度黄染,精神反应好,无发热抽搐及尖叫,无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吸允欠佳,无呕吐、腹泻、腹胀,大小便通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32次/min,呼吸35次/min,体重2.71 kg.皮肤松弛,乳晕着色浅,乳腺小结节,头发分条欠清,皮纹少,毳毛多,指甲未达指尖,足底纹少;全身泛发丘疹,颜面呈苔藓状,前囟平软,呼吸平稳.除右手无名指及中指不能伸直外其余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刘群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