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T细胞与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盛珉旻;闵仲生

关键词:白癜风,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
摘要: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目前多数认为是一种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皮肤病.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是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特异的黏附分子,是记忆T淋巴细胞的皮肤归巢受体.活化的T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对体内黑素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白癜风发病有重要作用.对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白癜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将更深入了解白癜风发病中T细胞的异常,并可将其作为白癜风治疗的新靶点.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Fox-Fordyce病1例

    患者女,22岁.因双腋窝、会阴部密集淡褐色丘疹伴瘙痒2年余,于2010年11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腋窝、会阴部皮肤出现散在多个约粟粒大小淡褐色质硬丘疹,伴瘙痒感.未予重视,皮损数目逐渐增多,范围扩大,密集分布成片,在月经期瘙痒加重,自行外用止痒药膏(具体不详)后瘙痒可减轻,但皮疹无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腋窝、会阴部密集分布毛囊性小丘疹,约粟粒大小,质硬,呈淡褐色,表面光滑,对称分布,不融合,双侧腋窝腋毛脱落(图1A).左侧腋窝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毛囊漏斗部细胞间水肿,漏斗部周围真皮中有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内大汗腺扩张(图1B).根据典型的皮损特点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Fox-Fordyce病.治疗:给予0.1%维A酸乳膏外用患处,每日2次.目前随访中.

    作者:刘娟娟;王苏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色素性痒疹1例

    患者女,35岁.胸背部色素性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1年,于2010年10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淡红色丘疹,米粒至黄豆大小,剧烈瘙痒,逐渐增多,后发展至胸部.皮损发红时瘙痒,遗留色素沉着后即不痒.近1个月胸部皮损瘙痒明显,影响睡眠及工作.在当地医院诊断不详,每天服用泼尼松2片、抗过敏药及外用软膏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效果.

    作者:张韡;刘排;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皮肤病学特征与生化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PCO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PCOS的皮肤表现包括:多毛症、痤疮、皮脂溢出、雄激素性脱发和黑棘皮病.本项前瞻性研究将探讨PCOS患者的皮肤表现、生化和代谢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冯金鸽;朱威;申艳;黄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跖部巨大肢端纤维角皮瘤

    报告1例跖部巨大肢端纤维角皮瘤.患者女,53岁.左跖部菜花状新生物20年,伴压痛7年.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确诊为肢端纤维角皮瘤.

    作者:吴军阳;严军华;王大光;苏忠兰;王宏伟;张美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姐妹同患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lipoidica, NL)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多并发糖尿病,故又称为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而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on-diabetic necrobiosis lipoidica),尤其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病例十分少见.2009年5月笔者诊治1例姐妹同患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超;郑博文;吴潞明;邹勇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T细胞与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目前多数认为是一种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皮肤病.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是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特异的黏附分子,是记忆T淋巴细胞的皮肤归巢受体.活化的T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对体内黑素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白癜风发病有重要作用.对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白癜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将更深入了解白癜风发病中T细胞的异常,并可将其作为白癜风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盛珉旻;闵仲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应用

    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治疗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其中一种.该文对ALA-PDT的基本原理及对ALA-PDT在皮肤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鲍恩病及日光性角化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茠茠;李秀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酒渣鼻并发巨大鼻赘1例

    患者男,76岁.因鼻部出现巨大赘生物20余年,加重5年,于2009年5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尖及面颊部出现弥漫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逐渐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和脓疱,食用辛辣食物、情绪激动及遇高温后,皮损明显加重,未诊治.鼻尖部油性分泌物增多,鼻翼肥厚,逐渐形成数个巨大结节;近5年来鼻部赘生物下垂明显,影响通气、进食及口周运动功能,患者既往体健.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鼻尖部一巨大鼻赘,约6.5 cm × 5.0 cm × 4.5 cm,表面凹凸不平,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红色结节状隆起,呈瘤样外观,毛囊口明显扩大;面颊部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图1A~C).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检查4项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脂腺增生肥大,毛细血管扩张,见炎性细胞浸润(图1G).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为酒渣鼻并发巨大鼻赘.局部麻醉下行大部分鼻赘切除及鼻背修复术,取上臂全层皮肤于鼻背处对位缝合,加压包扎,术后每3 d换药1次,1周后拆线,创面愈合良好,鼻部赘生物部分被切除(图1D~F).口周运动功能及鼻腔通气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王立玉;芝佳;行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静脉药瘾相关皮肤血管炎1例

    静脉药瘾者发生血管炎可能由药品中掺杂的异物刺激局部血管所致,临床表现为注射部位或周围沿血管分布的多形性损害,其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国外报道静脉药瘾导致血管炎的病例较多,国内报道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永亮;左亚刚;孙秋宁;晋红中;王宏伟;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1例

    患者男,25岁.因颈部、上胸背部及双上肢红斑4年,于2010年8月1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颈胸部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此后皮损渐增多,未诊治.否认过敏反应、昏厥、腹痛、心悸、对节肢动物高敏感或关节骨骼疼痛等症状.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赵娜;渠涛;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表现为皮肤大片瘀斑和坏死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报告1例表现为皮肤大片瘀斑和坏死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女性,42岁.双侧臀部及下肢大片瘀斑、坏死,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异常升高,补体降低.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有血栓存在.给予抗凝、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控制病情的同时,外科手术修复大片坏死皮肤.

    作者:夏济平;许阳;侯麦花;张美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手掌皮肤垢着病1例

    患者男,42岁.因双手掌皮肤出现褐黑色痂2年半,于2009年11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皮肤出现褐黑色痂皮,并渐增多,无痛痒,未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可,有失眠病史多年,无外伤、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胡瑚;刘秀红;李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皮肤Rosai-Dorfman病

    患者男,52岁.主诉:面部皮疹8个月,于2006年3月就诊.现病史:患者自2005年7月面部出现淡红色丘疹,无痛痒.丘疹先出现于双侧面颊以及额部,逐渐向面中部扩展.曾于外院多次就诊,均未给予明确诊断,曾经多种抗生素以及中药(具体药物不详)内服及外用,均未见疗效.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并逐渐融合.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皮损处皮肤感觉无异常,无眉毛及毳毛脱落.

    作者:常建民;石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早发型和晚发型寻常性银屑病307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与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性别和发病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07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早发型患者阳性家族史率(33.18%)高于晚发型(12.90%),有家族史者的初发病年龄[(28.16±11.98)岁]早于无家族史者[(34.96±16.04)岁](P < 0.01).②早发型的高发季节是冬春季,夏季低;晚发型为春季,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平均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且男低于女(P < 0.05),晚发型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P < 0.05),早发型家族史者高于晚发型家族史者(P < 0.01).④头皮、小腿、前臂和肘部等为常见的初发部位,好发部位则以头部、四肢伸侧、背部、胸腹部等为多,尤其是外耳部(72.31%)、胫前(71.66%)和头顶(71.01%),而外生殖器、手掌、舌、跖部等处则较少有皮损发生.⑤初发部位为臀、踝关节和腹股沟的频率为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 < 0.01),肘部为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外耳部、胫前、背部、前发际、腹部、面部、颈部、甲、舌等处的皮损发生率是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或0.01),而足背和踝关节则是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 < 0.01),其他部位两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在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以及皮损初发和好发部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早发型患者女性重于男性,有家族史者重于无家族史者.

    作者:李媛;陈爱明;周娅妮;高亚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LE)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病.该病为一病谱性疾病,70%~85%的患者有皮肤受累.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 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病变可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包括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认识这些皮肤损害,有助于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1-2].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68岁.右大腿及臀部斑块伴瘙痒5个月余于2010年11月30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于右大腿部出现一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予重视,以后皮损渐扩大、增多,渐扩展至右臀部.皮损处轻度瘙痒,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治疗无效.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检查:右臀部及右大腿处见数处直径5~8 cm的浸润性红斑,边缘隆起,呈环状(图1),部分皮损消退,未见坏死.胸部X线及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

    作者:杨卫兵;万友华;李欣;唐晓翔;赵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感染状态下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2、10和12检测结果分析

    梅毒是由梅素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在出国、婚检、献血及手术等情况下意外发现,具体感染日期不明,且无临床表现,在排除神经梅毒后,称之为潜伏梅毒;另外部分患者经积极正规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在早期梅毒半年、晚期梅毒1年以上不能下降或阴转,称之为血清固定;而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RPR能够下降直至阴转.上述3类患者均无临床症状,但处于不同的感染状况.本研究对此3类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问卷回顾分析,并检测了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IL)-2,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0及促进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水平,以了解不同感染状态下患者体内的免疫状况.

    作者:傅琳玲;丁琦;方晶;蔡恒骥;杨圣菊;符梅;曹双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柔比星脂质体和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化疗致手足综合征

    报告1例由多柔比星脂质体和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患者女,49岁.乳腺癌手术后,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和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化疗过程中,双手掌、足跖部皮肤出现出现暗红色斑片、水疱、大疱及溃疡,伴有明显的瘙痒及胀痛症状.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Ⅲ度手足综合征.

    作者:郝震锋;敖俊红;周双琳;杨蓉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透明细胞棘皮瘤

    组织病理特征图1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呈银屑病样增生;表皮突延长,部分融合,增生的表皮细胞胞质色淡,肿大呈多角形,与邻近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界限清楚,表皮内海绵水肿.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29岁.会阴部丘疹、结节伴疼痛8个月余.患者大约8个月前会阴后联合部出现小的丘疹,局部有轻微疼痛感, 未引起重视,丘疹逐渐增多并增大至绿豆、黄豆大小,相邻的左侧大阴唇处也出现一青灰色黄豆大皮下结节.随皮损增大增多,局部疼痛感明显,并且与月经周期相一致,于2009年7月29日先后来我院妇产科和皮肤科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疾病史,3年前有分娩时会阴侧切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程璟;张英杰;胡巧红;万盈璐;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